![]() ![]() ![]() |
|
|
|
2008/04/25 23:57:21瀏覽3119|回應1|推薦12 | |
【文/特約作家馬斯坦古】「名嘴」不知何時變成了一種行業,而且常被誤以為跟「資深媒體人」是差不多的意思。這點實在讓許多同業很崩潰,不少名嘴都有立場,一不小心,偏見就露了餡兒;再激動一點,偏見就變成偏執。名嘴到底算不算媒體人呢?或許同業可以來個公投。 昨天在某個「挖」不停的節目裡,聽到一段頗有意思的獨白。名嘴說,他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台灣社會這麼寵台大!所有的資源,通通都給了台大(這個指控頗具立委風味,管他是不是真的,先呼一巴掌再說);台大人犯了錯,大家都覺得可以原諒,同一件事,如果嫌疑犯換成國中生,大家一定相信就是他幹的!(這個比喻很離奇,檢察官有沒有話要說?) 講著講著,名嘴火氣大了起來,說他以前跑新聞的時候,採訪對象老愛問記者是哪間學校畢業的,好像不是台大政大,就聽不懂金融專業。(嗯,此事確實令人生氣,拿學歷來論高下,煞是侮辱人!不過莫非這是財經衙門的專屬癖好?我有點好奇,就教於跟此名嘴同梯的同業們。) 提到往事,他真是怒不可遏,一洩千里。「可是台大人的表現,也未必怎麼樣嘛 這一串故事聽下來,重點只有一個,就是──台大,你憑什麼拿這麼多資源!憑什麼這麼受寵!憑什麼頭上好像有光環,讓所有人都認定你們是優秀的人才!瞧瞧你們教出來的學生,不是也會作奸犯科! 學校沒教好大學生的品格,是該檢討啦,但這位老爸是怎麼回事?兒子做出見笑的代誌,問題比較大的應該是從小的家庭教育吧?大學畢業,早就是成年人了,成年人的行為,還要學校替他背書,是不是有點傻氣呢? 名嘴口沫橫飛獨白了好一陣子,所有來賓忙著點頭如搗蒜,包括那個最近老愛說自己是建中畢業的音樂人(難道下一個箭靶就是建中?)。怪的是名嘴的主持搭擋卻沒吭氣,一向反應機敏的她,聽不出夥伴話語中的邏輯繆誤嗎? 台大確實不保証學生個個優秀,這點,相信不少職場主管也有同感,甚至曾有企業主在跟台大學生對談時,公開批評台大人有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台大病。相信這是從提醒與激勵的角度,希望學業優異的年輕人,別以為高學歷就代表絕對優勢,忘了工作態度、工作習慣、溝通能力,才是職場最重要的基本功。 我很願意相信那位名嘴,也是出於對台大人的一片善意;但怎麼聽,都覺得語意中充滿了挑釁與激情。大學院校軟硬體資源的分配不均、名校生進了職場的常見習性,都是值得挖掘的好題目,但經過他這番興之所至的左搓右揉、充分混淆之後,力道全然消失,徒留口沫橫飛,多麼可惜? 我是台大人,我也認同不少台大學生出了校門,會帶點自負與驕氣,加上樹大招風,難免要惹人厭。但另一端的職場真相是,「台大」未必是往無不利的光環,很可能還是個包袱。特別是遇到對「台大人」三個字有負面刻板印象的主管或老闆,台大那紙畢業証書,並不見得是加分。 我在初進新聞界時,就跟多數的菜鳥一樣,抓不準報社希望的寫作角度與氣息,帶我的一位老鳥十分情緒化,時而和顏悅色,時而愛理不睬,攪得我心驚膽顫,愈想好好寫就愈是不順暢。某天,我把寫好的採訪稿交給她,她看了兩行,刷地扔回我桌上,大聲飆出一句「你們這些台大的,不要只會吊書袋!」隨即揚長而去。 所有人都在看我,一個台大畢業生,怎麼會連個導言都寫不好!坐我對面的另個菜鳥拋出同情的眼神。我忍住淚水,告訴自己一定要進步,我不想當個別人眼中名不符實的台大人。 之後我常與台大的年輕孩子分享這個故事。進入職場,能力與表現是唯一指標, 台大人,你委屈嗎?有話要說嗎?被貼上愈來愈多的標記,你承認是真,還是不甘被冤? 台大不知是否也有雅量,邀這位名嘴與師生來場對談,再搞個現場直播,想必花火四射,收視率狂飆。一切向數字看齊的電視台,應該會喜歡我的提議吧?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