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1/14 10:46:28瀏覽634|回應2|推薦26 | |
2021年11月6日 博城讀書會 - 《一位年輕藝術家的畫像》讀後感 值此金秋時節,10月頗多馬克讀書會讀《一個年輕藝術家 的畫像》,在11月6日以電郵寫下讀後感,然後在11月14日開雲端會議討論個人心得,這種新嘗試於上本書做過,效果良好,故今次延續之。 這本書作者江凌青,2016年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龔則韞 本書包含24篇散文,10首新詩、5篇短篇小説。文字斷裂,思想天馬行空,沒有邏輯,對於邏輯思維綿密的讀者,無法跟隨作者的囈語。給我最深刻的是「記憶是有氣味的(第40頁)」......「爲了挽回生活細節,我常陷入自創的夢幻國度,以爲只有如此才能還原完整記憶,結果記憶疏遠了生活」……「能夠活著,就是最美好的記憶吧!」江凌青說,「書寫首先是一種自我治療吧(第142頁)」。其實記憶也是彩色的。 我沒有讀完,櫻花鈎吻鮭被月光溫柔地撫摸搖身一變是住療養院的宸亞(第204-207頁),太離奇了,這是魔幻小説,有一個沉重在我心中萌生,越來越大,也許看她的畫,能夠給我能量越過鴻溝,體悟她生命裏的呢喃,雨水在她臉上玩溜滑梯的隱喻(第149頁),我有太多的不解。 早慧江凌青的腦袋和身體不成比例,讓我想起法國37歲名畫家拉斐爾的病逝,都令人唏噓惋惜。 羅正瑜 金秋十月,读完了艺术家江凌青的得奖文集,我有如下浅见: 1. 她的文字如诗如画,她的散文和小说也更像新诗,有着华丽的辞藻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她的一生中得奖无数,如果算上未得奖的作品,肯定是非常高产的作者。每一字一篇,一画一诗,都是她的辛苦耕耘。她才华横溢而努力不辍,才能有如此的成果。她的母亲提到她小时每天放学回家都要练习写作投稿,这份努力真是令人敬佩。而她自己认为并不辛苦,是做她喜欢的事。她从小就显露文采,知道自己的爱好和才能而且善加运用,真是幸运。 2. 她的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其实她在日记中提到高一就有病兆,但是没有注意,失去了诊断和治疗的良机。身体和生命是最重要的,大家在追求梦想时也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身体,才能长长久久,看到更美的风景。 3. 有很多她的文字很美丽隽永,记录如下: a. 108页,对真实事物的欣赏:“这些玫瑰将走完这一段旅程,但她们他日会再盛开。因为她们拥有和大地相同的脉息,依循着自然轮回的法则。” b. 142页,对写作的诠释:“写书首先是一种自我治疗吧。” “治疗自己?” “是的。” “对其他的人呢?” “应该没有意义。” “但是许多人在阅读。” “与我无关,那是他们的事。” c. 206页,与世界默默的道别:“但死亡不也是完美的句点吗?我们既然挣脱不了死亡的怀抱,不如就在命中注定的那一刻,放心地离开。” 虽然她来去匆匆,但她已经有过最美好的记忆,有过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用她的才华为这世界添上一笔亮色。 鄧家齊 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态,翻开这本江凌青的得奖文集,想看看这位同我女儿一般大,却英年早逝的才女的内心思维,看看我们这两代人的代沟究竟会有多深,看看她的作品内容和写作风格同我们或者我们的前辈究竟会有什么不同。 翻开文集,我立即被她的生花妙笔吸引住了。这本收集了作者二十四篇散文、十首诗、五篇小说外加一篇附录的文集,处处闪烁着作者的才华。在文集收录的二十四篇散文中,除了少数几篇之外,大多数都是作者在高中学生时期的作品,一篇篇清新隽永的文字,令我赞叹不已。 “走过结实累累的鹅掌叶,蝴蝶新吻的马兜铃,社顶公园上映的夏日舞码是生命俱乐部。七月阳光倾盆落下,飞过曾经寂寞的风景,和我们的心。妳说虽听不见阳光的笑声,但蝉鸣大概正为演默剧的太阳配旁白。我点点头,原来蝉儿的努力,是想妆点此季有声有色的飨宴”。 “黑夜恍若满身泥泞的花生壳,剥去之后,就能看见里头躺着一粒白晢的朝阳。每日每夜,天空都在进行着会合上又开启的仪式,仿佛这样才能封印在这一天之中,累积如垢的秘密。你看着阳光渐渐浮出幽潭,山丘的轮廓线也慢慢被雕琢成型,鸟鸣树丛的罅隙渗透出来,清淡地在空中刷上一层蛋黄色蜜汁,而灵动的溪水持续在体内翻寻一幅前往目的地的路线图”。 类似这样的描写,文集中俯拾皆是。而那篇获得2000年台中一中、台中女中联合主办的“第十八届联合文学奖”评审奖的散文《祷— 罗丹对自然的顶礼膜拜》,文中遣字用典、引喻摘文,我完全看不出是一个仅有十七岁的文学少女的作品,它的成熟度完全超乎我的想象。 作者的文风别树一帜,无论是她的散文也好,诗歌小说也好,写作场景往往是跳跃式的。读者刚进入一个描写频道。马上又被切换到另一个场合,来去反复,给人的感觉是东一棒槌,西一榔头,但奇妙之处却是在这些零零碎碎之间,最终构建出一幅完美的画图。这有如是一件百纳僧袍,用一些看来不起眼的布头角边,精心剪裁起来,最后却成了一件佛光照人的艺术品。 对江凌青,文集的主编林建光有一个很好的总结:凌青生长的世代是后现代杂食主义的年代,这时代的年轻人有着前一代缺乏的资讯与科技资源。如果再辅以个人才情,的确能够创造出前人难以达到的成就,江凌青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众多个人与社会力量互相嵌入的烙痕。短短三十一年的岁月,她实践了多重身份的展演:文字创作者、画家、艺评家、影像与新媒体艺术研究者等。···在《祷— 罗丹对自然的顶礼膜拜》中,凌青如此描述罗丹这位艺术家:“罗丹的雕塑作品充分展现文学的质感、戏剧的表情、绘画的延伸、音乐的凝结。其实不止雕塑如此,各种艺术都有互通的语言”。这段话与其说是凌青对罗丹雕塑作品的评论,倒不如说反映了她从小到大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那就是试图找出存在于所有艺术品的共同语言或“互通语言”,或许是如此伟大的企图心,以及伴之而来的焦虑感,她才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但不幸地或许也因如此,才种下了她早逝的远因。 掩卷之余,为凌青的才情和早逝叹息。 董汝瑰 這本書的作者江凌青女士(1983-2015)出生於台中,從小喜愛寫作與繪畫,曾參加過無數次比賽獲獎。她的母親雖只是小學程度,但好學上進。父親讀政大政治系,不顧家人反對與她成婚。母親因女兒愛畫,自己也去學畫,目前已成為台灣知名畫家,曾經開過多次畫展。 江凌青成績優異,曾考上台大法律系,但選擇去師大讀美術系,並獲得西洋美術史碩士。後來公費留英,得到來斯特大學的美術與電影史博士。2011留英期間與外籍男友公証結婚。2014學成返台。她先天性的心臟病造成腦血管阻塞,一直未被發現,長期頭痛也掉以輕心了,本來手術就能醫好的,卻因為忽視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令人惋惜!以下是網上有関江凌青的資訊: https://zhuanlan.zhihu.com/p/21336786?ivk_sa=1024320u 本書是集合了江凌青初中以後的得獎文章,由同事及家人幫她編纂成書,於她過世後一周年出版。 她的文章如同她的畫風,有些夢幻組合的趣感,也有模稜兩可的天馬行空想像空間,但整體而言,都予人以清新的風格。在她短暫的31年生命中,曾不断參加各種文藝競賽,展現自己的天賦,証實自己的才華,在挑戰的過程中,也成就了自己的風格。她是一位有天資又努力的藝術工作者。 我較喜歡讀情節緊湊內容豐富的文學作品,當讀到遐想空間大的文章时,總覺得跟著作者天馬行空的創意文字及想像力跑,讀得有些吃力,雖時有珠璣之言,卻在過多的文字渲染中,失去了專注力及耐心。大概是代溝吧? 很欣賞江凌青的畫,她多半是以平面色塊的畫法畫出半抽像半具像的作品,色彩濃厚繽紛卻不失和諧,構圖巧妙細膩而成熟,在具像中表現出動感與情感,在抽像中表現出明暗、線條、與深度。她的畫被許多機構收藏。三歲就愛上塗鴨,繪畫是她最初的摰愛。在本書「回到起點」一文中,當她為競賽而畫時,曾提醒自己作畫是為興趣,不要為競賽或名利患得患失,而失去作畫的純淨初衷與快樂。我很同意這種成熟的看法。以下是她的一些畫作,她母親高碧玉的畫也有一兩幅: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江凌青paintings&tbm=isch&chips=q:江凌青+paintings,online_chips:江凌青作品:g_xWpVwr7aA%3D&client=safari&hl=en&sa=X&ved=2ahUKEwiV-Nb3qvfzAhVlBFkFHbeNBwgQ4lYoA3oECAEQCw&biw=375&bih=540 吳怡芳 讀此書時已由頁前得知作者早逝,每讀一篇書中所收集她生前寫過的文章,一面不斷唏噓感歎不已! 她寫父親那篇最易懂又動人,其他每篇散文就需要費點心思去思索她想表達的意念。這不是一本可以匆匆翻頁而過的速成小說。作者的文字充滿了她獨特的、充滿想像力、但又極其生動的意象,對老古板的我,在這一切求快速的時代裏常需停下來思考她到底要表達的是什麼。最終我明白了,這是一本應該放在床頭,每天時不時翻它一兩篇,得去慢慢欣賞的優越散文集! 讀後最惋惜的是有如此才華的作家竟天不假年,原應是她創作盛年的她卻靜靜離世。正瑜、家齊和汝瑰的分析和解讀,每篇本文就極精彩,深獲我心! 另外,我讀後感到遺憾的是此書不曾多包含一些作者生前的另一愛好,即她的畫作。謝謝汝瑰即時轉來她生前的無數畫作,幅幅令我驚豔!更加惋惜天妒英才,早早離世,那應是心疼她的父母親人之最痛,也是讀者我們的極大損失。 王素楠 本月的書和往常不一樣,雖然作者是江凌青,但是由於她在生命炙熱的最高點,嘎然而止!令眾人都扼腕!雖然她在文學,藝術,戲劇,和影視都很傑出,為了懷念和仰慕他的文采,由她的的教授,同學,友人及家人,收集她在得獎的文學作品中,合力完成此著作! 觀看作者生平履歷年鑑,在短短的31年裡,她筆耕不輟,參加比賽,不論是藝術的創作或是文學的寫作,自己期許很高,一直努力向上,得獎無數!這種努力已赴,總要拔得頭籌的激勵性向,少有鬆弛緩和的跡象,字裏行間,能覺出她一直生活在有壓力的環境裡,有些不願為人知的隱情!如其母稱,若是早些看到她日記中的呻吟,能早點發現而得到好的醫療,也許就可以防範永久的遺憾! 凌青閱歴很廣,也博覧東西文史,獲得英國藝術電影博士學位。她寫作技巧靈活,用辭新頴,句子跳躍飛掦,非我能跟進的。有時很長的句子,中間沒標點符號,一氣呵成。又有的時候,很長的句子,有天馬行空,不知連貫性在哪裡?如第278頁所述如下: 不規則燈光板塊在天花板上飄動,像是顯微鏡下緩慢移動的細胞.猜測了這些光是從哪裡來的呢?是來自對面肉粽小販的不鏽鋼推車?販賣機旁的一灘灘糖漿狀的積水?還是騎樓那排機車的後照鏡?上次車禍沒有清掃乾淨的碎玻璃?又或者是慌張地進入隔壁婦產科的女子戴的墨鏡?於水管管線上集會的蟑螂們光澤閃耀的背脊? 閱完也像陷入五里霧中,不知所云! 倒是在第297頁,寫到網路時代真正以恢宏的氣勢降臨,征服這座島與這整個世界的那一年,全世界在一天之內傳至臉書的照片.就超過全世界所有博物館內收藏的攝影圖片的總和的時代,又說到電影的發明使我們的人生延長了三倍.因為我們在裡面獲得了至少兩倍不同的人生經驗。我了解也同意這段敍述! 我們緬懷凌青,英年驟逝,全國都為之震驚!幸好有這麽多熱心人士,撰編此文集,可以永遠紀念她! (2021年11月13日馬里蘭州珀多瑪克抄錄)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