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3/13 03:22:49瀏覽705|回應0|推薦29 | |
2022年3月5日博城讀書會《我媽媽的寄生蟲》讀後感 今年的1月和2月博城讀書會讀《我媽媽的寄生蟲》,本書作者林蔚昀,2016年由木馬文化出版社出版。會員讀後感記錄於下。 龔則韞 本書《我媽媽的寄生蟲》包括三輯和一篇後記 第一輯:蟲卵階段 (8篇) 第二輯:幼蟲時期 – 中間宿主 (9篇) 第一輯:成蟲時代 (9篇) 後記 内容主要描述作者從幼時、少年、青年的每個階段中的跌跌撞撞,痛苦、不安、疑惑等生活體驗,家庭經濟雖然富裕,但是心靈空虛以及祖父母的無心語言造成的誤導或衝擊,使得多疑敏感的作者雖然渴望愛但封閉領受父母的愛的受體(receptor), 美國人叫它是growing pain (直譯是生長痛),我相信有這種經驗的孩童不在少數。尤其今日很多雙薪家庭都是靠著祖父母或外公外婆在家幫忙照顧孩子(稱爲satellite children),導致日後孩子與父母有隔閡、不親、誤解等現象,甚至成人後拒絕與父母往來,父母孩子都痛苦萬分,求助於心理醫生,卻也是無可奈何。有一位好朋友是心理醫生說,父母與孩子的親蜜關係(bond)是在五歲前建立完成,若失去這個機會,就無法彌補了,孩子體會不了也不會感激養育之恩,父母的眼淚流成大江大海也挽不回心硬的孩子!哀哉!痛哉! 這是一本令父母痛心的自述! 羅正瑜 阳光明媚的三月,标志着美国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已经整整两周年。从上周起又有战争的阴云,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平凡日子。 一月、二月读的是林蔚昀的散文集《我妈妈的寄生虫》。作者是诗人和翻译家,这是她的自传体散文集,真挚,坦然地描述了她的父母,她自己的感情经历以及和她先生组建的小家庭。如书名所说,她妈妈的确是研究寄生虫的专家学者,她对学术的热爱甚至让女儿嫉妒。妈妈曾经把寄生虫养在自己身体里好多年以做研究,然而为了女儿的幸福,她毅然把虫子除掉,可见妈妈对女儿的爱是无边的。 散文集以虫卵,幼虫和成虫为顺序,象征着作者自己从小慢慢成长为人的过程。每一篇散文都温情脉脉地从一种寄生虫的特点和有趣的故事开始,不经意间突然跳跃到一段童年,青年或成年的回忆和经历,往往痛彻心扉,鲜血淋漓,令人不忍卒读。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痛苦,休学,抑郁症,自残,自杀未遂,强制入院,其中的曲折和挣扎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作者对自己所有的伤痕毫不留情的加以揭露,非常有勇气,也会安慰到很多相似的灵魂。 作者的原生家庭其实从一般人的眼中看应该是很温馨,安定,富足的。作者又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从小受到家里的宠爱,应该是很多穷困,颠沛流离,或父母不和甚至家暴家庭出来的孩子们羡慕的对象。然而作者天生比较多愁善感,感情细腻敏感又多疑,懂事早,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想得太多’,以致在青春期就有了忧郁症,由此带来对自己和别人(尤其是爱她的父母)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如作者所说,她也是‘妈妈的寄生虫’,靠吸取父母和周围爱她的人的感情和经济支持才能存活下去。 然而,天生我材必有用。作者的细腻敏感、多思多想也造就了她的才能。她从小就妙笔生花,发表文章、诗歌和戏剧。长大后,她通过自己的道路学习成长为诗人和译者,在文学,戏剧,语言文化上有了特别的成就。她用自己的妙笔,勇敢地把抑郁症的经历详细描写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心理疾病的痛苦,就是莫大的救赎和贡献。俗话说,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在个人的角度,每个人都有她、他独特的人生挑战要面对,不管是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历史的还是环境的。而我们如何去面对这个独特的人生挑战,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和人生,或者怨天尤人,就此沉沦;还是直面艰难,破茧成蝶,这是每个人的不同选择。 广义上说,人人都可以是‘寄生虫’。从经济上,人是社会动物,互相依靠组成成熟运转的社会是必须的,能够尽力不做‘啃老族’更好;感情上,我们也依靠爱的人(亲情,友情,爱情)来汲取养分,同时我们内心必须足够强大,来面对‘爱别离’的时刻。 愿世界和平! 吳怡芳 正瑜寫得真好!所論和我的想法一致但更精闢!下面附上我一點讀後感。 開始讀此書時知道了作者母親的專業是研究寄生蟲,她母親在實驗室內外為研究作出的各種行為,比如路邊揀拾動物大便或培養寄生蟲在自身體內,都是作者自小目睹見怪不怪的,卻讓讀者我常感噁心。然後我開始懷疑作者的許多自嘲自怨是否只是「少年不識愁滋味強說愁」!再讀下去,雖然作者常以幽默自嘲甚至譏諷的口吻去敘述她與母親的関係,我意識到作者其實是在真實地記錄她成長到大所經歷的精神心理上的病痛,她完成此書時已三十出頭,已在波蘭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也在心愛的事業上有所成就,但她仍需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勉力振作自己去面對現實和努力生活。 作者父母是科研精英,實事求是、不拖泥帶水、不感情用事,對獨生女兒的教養態度其實很開明,幾乎予取予求,但對女兒精神上的需求卻很難滿足她。作者生長在優渥的家庭環境 中,學校中也是公認的好學生,但是敏感的天性使她永遠懷疑自己而自苦不已。她天生對心性追求而喜愛作詩作文,和父母的個性志趣大相逕庭,她總覺得得不到足夠的父母的愛和認同。偏偏她愛好和從事的文藝志業又不足以養活自己,甚至在婚後仍需仰仗父母的財務幫助,但這種成年後仍在接受父母資助的事實卻又更加深了她的精神負擔,更因此自責不已,就像一種悪性循環逃脫不開。 作者自小有嚴重的沮喪症,從少年起就開始自殘,她寫她經歷過的各種情境絕不含蓄,坦然又露骨,驚心動魄!一個現代年青作家如此誠實地去裸露、去解剖三十多年來的自己,真是勇氣可嘉啊!只有親身經歷過或有親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才能真正了解這位作者一路走來其實不易! 她用母親研究的各種寄生蟲來譬喻自己,及自己與父母、男友,或丈夫的関係,能寫出這樣的文字也實在是因為有這樣的母親,有在那樣與眾不同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經歷的結果。篇篇短文文字是流蜴的,並常帶幽默自嘲,但也處處顕露出她那永無終止自疑和自責的內心。Depression 是一種嚴重的生理疾病,常必須由醫生開藥和開導才能控制。讀完全書我誠心祝願這位年青作者終能找到內心的平衡,能和丈夫兒子平安過下去! 王素楠 讀到寄生蟲,我忍不住要提起,九零年初,展開波斯灣戰爭,因軍隊出征沙漠地帶,接觸到該區砂蚊(sand fly),人被叮咬後,衍生幾項惱人的寄生蟲疾病,因此我們實驗室就開始做痢氏瘧疾原蟲的基礎生化硏究,我的實驗是要証明此種單細胞,也如高等動物複雜細胞一樣,竟然也有細胞凋亡(Apoptosis)的現象,發表這篇論文,成為此方面的一個里程碑。年代已久,但記憶猶新!有好幾年和此原蟲打交道的經驗。作者林蔚昀,真不愧為寄生蟲專家的女兒,利用媽媽所學的專長,林林總總列上各式不同的寄生蟲及其生理現象,寫出一大系列不同種類寄生蟲,在介紹各別單一種時,夾雜描述自己的自傳以及父母家庭。她不隱藏私事,把父母親對待她這個獨生女,用簡單的對話,描寫出父母親對她的冷漠的態度,認為自己也是父母的寄生蟲. 羅正瑜 谢谢素楠姐分享心得!原来素楠姐也研究过寄生虫,并有突破性的发现,发表论文,真了不起 王素楠 謝謝正瑜妹,我那篇論文,實驗結果順利完成,發表在歐洲的文獻上,老板比我還興奮! 我同意妳的看法,要多方努力溝通協調,才能傳達愛的訊息。我在想,如果她的父母親,能夠在她小時候,就會表達對她的關愛,也許她不會跑去離家很遠又較陌生的地方,而後經歷諸多困擾和傷害? 鄧家齊 林蔚昀的《我媽媽的寄生蟲》以二十五篇散文風格的隨筆紀錄了她自己的成長過程。她的父母都是專業人士,母親更是寄生蟲專家。她就以母親研究的對象作引子,一篇一篇的道出了自小就不自信,被憂鬱症困擾而且自認為得不到不善於表達的父母的愛的少女的內心掙扎、甚至在海外留學、結婚生子之後仍然在精神上覺得困擾煎熬的心路歷程。她經歷過自殘、休學甚至被強制送進精神病院,她也渴望過自立,嘗試過獨立生活,但每次都幾乎以失敗而告終,最後還是不得不依靠父母,成為父母保護下的經濟不能獨立的「寄生蟲」。 作者其實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女孩。她十六歲就得了第一個文學獎,十七歲就能夠自導自演第一齣戲,二十二歲大學畢業時的論文得到「全年度最佳畢業製作獎」,三十一歲由於透過翻譯、寫作、策展在台灣推廣波蘭文化的貢獻成為第一個得到波蘭政府頒獎表揚的台灣人、同年還獲得青商會頒發的「十大傑出青年」稱號。即便如此,她仍然缺乏自信,無法肯定自己。 作者的表述是直白的,沒有半點矯情和掩飾。非常欣慰的是作者最終走出了自己的迷思,用她的話來說,是「走出這個迷宮的方法,是學習對自己仁慈包容,並且帶著同理心看自己」,在心理上同自己的負面思考決裂。最後她說道:「我不想再寄生了。不管在經濟、思想、還是感情層面。我想要走向獨立,並且正在這條路上走著」。 希望作者能夠成功,和父母、丈夫、兒子一起,尋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健康大道。 補記: 謝謝汝瑰、妍美附來這張照片 大家都好年輕,彌足珍貴! 記得是在徐申芬(中排右二)家聚餐合影,日期應該是2009年的春節,我、汝瑰、一鳳、張媽媽都是新加入的會員。 前排左起:孫國玲、妍美、申一鳳、孫海倫 中排左起:江淑鴛、呂紅、徐申芬、忻映梅 後排左起:陳光華、林敏、汪虎生、宣冬青、龔則韞、王素楠、董汝瑰、張媽媽 (2022年3月12日馬里蘭州珀多瑪克抄錄)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