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4/11 03:59:48瀏覽555|回應0|推薦26 | |
2022年4月2日博城讀書會《因爲愛,所以節制》讀後感 《因爲愛,所以節制》作者:布倫達加里森、凱蒂加里森;翻譯:于應帆、賈宇婷;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年份:2016年 書中金句: 「我們必須努力向前, 做孩子需要的父母, 跟他們建立終身的親密關係。」 龔則韞 該書共分九章 – 第一章:表達愛往往是困難的 我們的目標就是對孩子敞開心扉,向他們表明:無論發生什麽,我們都愛你。 第二章: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麽 父母需要做出一個最難得改變,就是選擇什麽樣的視角看問題,弄清楚什麽是重要的,永恆的,什麽是表面的無所謂的浮雲。 第三章:這不是你的問題 如果我們把子女的生活當成我們的生活來處理, 那樣只會拉大他們和我們之間的距離,因爲我們成了他們的問題,他們還要花費精力來應付我們。 第四章:是什麽讓孩子疏遠了你 服務型、甩手型、揪辮子型、擔憂型、對比絕望型、控制型、指責型……你是哪種型的家長,你怎麽看待正在疏遠自己的孩子? 第五章:愧疚與謊言 一直以來我爲此心痛不已,這話對我來説是多大的安慰啊!同時它也卸下了我背負的承重負擔,我不是凱蒂生活之中的絆脚石。 第六章:愛與尊重:與孩子保持終身的親密關係 要想與孩子保持的關係,我們必須真誠,實實在在地關心孩子,不要想著要搞定他們,更不要擔心別人怎麽看我們。 第七章:緩慢的成長 孩子的成長是緩慢而循序漸進的,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去幫助孩子,其實這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 第八章:孤獨的旅程 這是一個孤獨的旅程,就算再堅定的信念,一段時間之後也很容易因爲別人的説教而放棄。 第九章:結尾:存儲在孩子心中的愛 沒有了與孩子融洽的關係,我們就什麽也沒有了。沒有了影響力,沒有了幫助孩子的途徑,也沒有辦法引導他們走向成長。 *後續故事 并非人人都幸福,體面而活著,但這就是生活。 羅正瑜 本月读的书是《因为爱,所以节制》,是一位美国的教育家布伦达*加里森写的养育青少年的心得。她的大女儿是本书第二作者,曾经非常叛逆,正应了‘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这句话。对我来说,本书的内容非常及时,适用于现代中国和美国长大的孩子们。 封面上说到:“没有了与孩子的融洽关系,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没有了影响力,没有了帮助孩子的途径,也没有办法引领他们走向成长。” 我的孩子们在美国长大,我的侄子侄女在中国成长。从几年前他们陆续进入青春期,各种与父母的争吵就不断发生,不同的只是频率,内容和升级程度。我觉得作者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理解到在这种困难的时候仍然保持融洽关系的重要。如果父母常常发火,破坏了和孩子的关系,那他们就根本不会听从我们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而孩子们发火时,我们也要尽量保持平静,还要经常让他们知道我们爱他们,给他们安全感。 书中提到了很多家庭的实例,让人动容,真是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些家庭的孩子们出现的各种问题按照严重程度分为“偏好,愚蠢,不道德,和违法行为”,从离家出走到贩卖毒品,真是父母们的‘噩梦’。然而这些可敬的父母绝大部分没有放弃他们的孩子,而是继续爱他们,不纵容他们的错误,并耐心等待浪子回头的时候。相对而言,我身边的孩子们还算比较容易相处的。 第3章回答了很多父母的疑问:是不是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态度造成的?甚至有些成人会把自己的所有问题归结为‘原生家庭’的问题。作者认为,作为父母经常反思是有益的,然而把孩子犯错的所有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却是不应该的。青春期的孩子们以及长大成人的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对错的观念,也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部分或全部责任。 第4章把父母们的众生相分为服务型,甩手型,揪辫子型,担忧型,对比绝望型,控制型和指责型。我不禁和自己的行为对比一下,发觉自己在过去几年各种不同情况下,几乎样样全中,令人汗颜!好在如今在孩子们这个‘父母的学校’我也在不断的成长,现在的我可以基本不落入这些陷阱,及时制止本能的反应,用爱和替孩子着想来做出理智的应对。偶尔控制不住脾气,我也会在平静下来后对孩子们真诚地道歉,争取重归于好。 最后,本书的‘后继故事’告诉我们大部分实例中的孩子们都能浪子回头,回到普通人的正路上。‘并非人人都幸福、体面地活着,但这就是生活’。中国的谚语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也是这个道理。作为父母,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事情有限,只能尽力而为。其他的只能静待花开,等待孩子缓慢的成长。我不要做隔离他们那堵墙上的一捧土,我想做连接他们那座桥上的一块砖。 吳怡芳 讀了寫的三月書的讀後心得,感慨萬分! 現在的年青父母其幸運,能有這麼多資源可供參考,指導或建議父母如何處理和對待成長期中的子女。看你所寫種種,可以想見你和兩子女間的関係很正常、很和諧、可以對談、又都瞭解互相聆聽的重要、並且能接納相互的建議, 真不容易啊! 為人父母真是太重大艱深的人生課程 ,我和多位讀書會朋友一樣都虛長你幾歲,都已作祖父母了,當我翻開此時書有不忍卒讀,不願重蹈過去犯過的錯誤之感。我個人五十多年前初來美,學成就業結婚生兒育女都自己來,在異國生活,除了捧讀當時流行的Dr.Spock育兒書, 另外很少能找到,也不知如何去找可供參考或幫忙的資源。當年無知的夫妻倆只會自己摸索,養大子女的數十年間跌跌撞撞,曾犯下無數後來懊悔不已的錯誤,多年後常和友人嘆息:「早知如此當初應該這般….」。但更多年後,見到子女皆僥倖長成正正當當無害於社會的成年人,甚至更反過來指點父母時,我和朋友間就開始互勉:「過去的無須再懊悔,從此惟有向前看!」 正瑜是幸運的一代,你已走在成功的父母之路上,將來也應該不會有懷疑自己是否曾走錯那一步的情況發生!祝福你!也祝你一家春假旅遊愉快!去哪兒玩 王素楠 本書是2016年出版的,作者是布倫達.加里森和她的女兒凱蒂合寫而成。其時,社會上已經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惡習,非常容易引誘年輕無知的孩子們跟著仿效,淪入岐途。父母眼見子女與自己站在對立面,且漸行漸遠,非常苦惱而又朿手無策。 作者本人與女兒歷経這段尷尬時期,運用心智,把父母親分成下面代表性的類型,(一)控制型,(二)對比行,(三)指責型,(四)自以為是型,(五)服務型,(六)甩手型,(七)揪辮子型,(八)消極攻擊型和擔憂型。每位家長都能捫心自問,自己屬於哪一種,識別以後,期望得到改變自己,能以"愛"為出發點,來改善關係,而不能一直自以為是,僵化關係而永遠失去子女! 有代溝的母女,通過彼此的對話,似乎有較好的交流,思考和決策,這是很重要的過程。一起面對困惑、傷害、失望、愤怒或者尷尬,最終建立憐憫、原諒和融洽的親子關係。我們可能過去都有些不光彩的事情,洗刷過去,重新開始,提升新我。我們必須努力向前,做孩子需要的父母,跟他們建立終身的親密關係. 要讓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永遠愛他們。 相信自己永遠正確的父母,其實並非永遠都是對的,沒有哪個家長是完美無缺的。其實我們都跟孩子們一樣,都處於繼續成長的階段。我們要成為孩子們需要的父母,要有影響力、有話語權、有機會幫助他們。要保持密切關係,必須要真誠,實實在在關心他們,出於對他們的愛和尊重,沉著冷靜的父母和孩子們之間,已經懂得求同存異。 我們期望孩子遇見那些關愛和接納他們的人。這些人有博愛的精神,對我們、對世人來說,他們就是關愛、善良的化身、他們給的支持、鼓勵、建議和愛,讓我們可以在人生的旅途中得以繼續向前。回首過去是一種折磨,翹盼未來又會滋生無謂的煩惱,活在當下是我們生活的真諦。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要聽從自己的內心,對自己和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要與孩子建立終身的親密關係。我們每天與他們相處的方式,會產生強大的作用,將會為我們的交流鋪平道路。 孩子的成長是緩慢而循序漸進的,我們可以反思,作者為了提醒追尋自己的生活,淡化孩子的危機,找一個罐子,裝滿土。在裡面種一株植物,為這株珍貴的植物澆水,好好照顧它。讓它不斷地提醒你,即使妳愛護,關心孩子,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還有很多別的事情要做呢。 以上是我閱讀本書的摘要報告! 孫國玲 不好意思!因故我沒念完這書,就已歸還圖書館。略分享如下: 1,做父母的,每一位都是在摸索中邊學習邊教養子女,這實在是人生最艱難的課程。 2,過去管教子女,都是隨從上一代的管教方式。到我們這一代,大環境已変,我們知道不能只遵循傳統,會從錯誤中學習,摸索著走過來⋯⋯如今兒女能循規蹈矩,有幸福的生活,就算大幸。 3,而今世代巨變,青少年成長階段,陷阱更多,對父母是更大的挑戰。書中所述,讓我驚嚇不小。 我退休才離開臺灣,來到美國。對美國的青少年成長歷程,完全不了解。 但是,我相信時代再變,親子之間:愛、信任與陪伴,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董汝瑰 你分享的心得總是那麼貼切及令人折服,這本書正是為你们這個年齡層的父母、子女寫的,很高興它有所助益! 我們的子女雖然都已過了青少年的成長期,但當年生活在一起时的記憶猶新,做父母的常是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甚至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經驗,嚴母慈父),一個訂規範,一個搞溝通,這樣孩子就不會被逼得走頭無路了。我多半是當白臉打圓場,好言相勸,但脾氣上來的話,也有當黑臉的時候,事後卻又會自責,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得正確。然而,如書中所言,「我們必須努力向前,做孩子需要的父母,跟他們建立終身的親密關係。」不需要自尋煩惱,做完美主意者。而且也提到了道歉與原諒的重要,孰能無過?這也是我沒少做的事,皆是發自內心對子女的愛。 本書的作者Brenda Garrison 是一位致力於家庭教育及関係研究的作家及電台演說家。她的大女兒凯蒂也參與了本書的寫作,表達了成長中年輕人的所思所想。 本書的開始有一句吸引了我:「除非你願意合作,改變自己,否則本書提供的信息將毫無作用。」因為我在生活中常面臨到與家人溝通的問題,我想也許這本書會讓我學到我所欠缺的,雖然兒女都已經成家立業了,也不再讓我費心,但活到老學到老,也許我能從書中學到一二,因此耐心的讀了下去。 我認為作者是位了不起的母親,她在叛逆的女兒面前,放下自己受傷的感情與憤怒的情緒,以理性及愛心去面對並支持渴望獨立的年輕女兒。借著交談溝通,瞭解到女兒因為不知道如何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而沮喪,發脾氣。做母親的學到與其糾正她的坯脾氣,不如去傾聽、理解、引導、和鼓勵。她說,「接納和理解具有挽救和撫慰心靈的功效。這是我們送給彼此的禮物。」因此能化解對立為合作同行。正如她寫此書时,讓女兒凯蒂共同參與她的意見與觀點,使得母女双方都因交流而瞭解,收到教育的目的,達成関係親密的功效。而催促鼓勵她著手寫此書的人竟然是女兒凯蒂! 作者自認是一個「自以為是」型的父母,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爲了孩子好,因此沒有放手給凯蒂留出自由隨性成長的空間。凱蒂的想法則是希望父母能夠容納不同的意見,並信任、尊重孩子的選擇。當孩子被尊重時,責任感和自信自尊才能將他們推向成熟。 當子女的決定和行為與父母的期望、法律的規範、或道德標準相左時,作者舉出許多實例也做了一些建議,如向有相似經歷的人傾訴,祈禱,与接受事實,順其自然,書中的實例真是道盡父母的苦心! 本書是以凱蒂二十歲時放棄讀大學選擇獨立,急壞了母親做開端,寫出母女的心路歷程,及因此書而溝通了對彼此的瞭解與包容,做母親的用極大的愛心與耐心陪伴等候孩子成長,而可喜的是凱蒂醒悟了,也自動自發的完成了大學文憑。書中例舉的年輕人並非出類拔萃,甚至有些是問題嚴重的人,但父母給予的愛卻不因成就高低而有所改變,這是真實而感人的! 陳湘君 我是與怡芳同年代的留學生,她描寫的五十年前靠一本Dr.Spock 摸索着育兒,也是我的親身經驗。現在回想,當年自己都還是孩子呢,夫妻兩人剛開始作事, 忙自己,忙兩個兒子的上學吃飯睡覺,日子過的飛一樣,可以說是做父母的跟小孩一起長大。我完全沒有記憶當年是否曾思考過或做過什麼努力去幫助兒子們心理的成長, 但每天都是用心的陪着他們, 該管的管, 僥倖一路平安走來, 或許是那個時代比較簡單吧。反觀如今,兒子們和媳婦,對小孫們心理健康與建設的注重從襁褓時就開始, 事事有學術理論, 不能說教, 不能有限制, 不能看小鹿班比卡通以免小心靈受傷害, 弄得我們老的也緊張,甚感處處動輒得咎, 這樣過份注重心理、放任自由、 過份保護是不是矯枉過正呢? 小小孩是剛發芽的苗, 小腦袋靠自己能知道對錯嗎? 雖說我們像大人般尊重他們, 但要樹長直, 父母是不是自幼應該在一定的尺度中適當的去扶正教導呢? 上個月的「媽媽的寄生蟲」和這個月的「因為愛,所以節制」讀後, 我不免覺得雖然两家父母在問題產生後努力挽救, 但两個小孩的成長中, 沒有讀到她們得到家長用心的照顧和指導, 這是不是多半問題的癥结? 縱筆至此, 不免感嘆人類的進步日新月異, 養兒育女也有代溝, 坊間各式各樣的指南,看了慚愧, 不過兒孫自有兒孫福, 還是像忙芳說的, 從此唯有向前看吧! 杜妍美 看了湘君寫的讀書報告深有同感. 我們養大兩個孩子也是盡心盡力但是好像 沒有什麼難(也許麻煩的事情過了就不記得了) 朋友中有人說養男孩子比較容易. 我們正好是兩個兒子 也許是真是這個原因. 現在看孩子們教養他們的孩子是比較小心翼翼的. 因為社會複雜資訊傳播的速度又快. 孩子們受到同學朋友快速資訊的影響. 在某些方面成熟得較早. 而父母又常是兩人都有好的工作 每天上班忙. 跟孩子相處的時間相對的少了些 . 我也覺得現代的父母雖然有很多幫助還是是比較辛苦的. (2022年4月10日馬里蘭州珀多瑪克抄錄)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