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1世紀佛教之展望-3
2022/09/14 11:18:56瀏覽69|回應0|推薦0

印光與太虛的淨土觀(象山慶/整理2022.9.14)

林文堂太虛印順淨土思想之比較》:

    太虛彌陀淨土觀點,取決於中國傳統佛學,從中揀擇精華並融合西方科學來證說。印順則回歸印度佛教探求思想正確性,採龍樹論述,藉以澄清世人佛法觀念,導向正確修行道途。二者東方彌勒淨土思想有繼承關連,同樣著重現生應用,以凡夫身、慈悲心修利他善行,並側重彌勒下生建設人間。二位談論他方國土思想,皆隱含人間淨土理念,並將諸類淨土適於人間發揮特點,納入「人間淨土」理論之中。故其核心,雖一以唯心佛性,一重空性般若,但對眾生應起菩提心、實踐菩薩行為建設人間淨土關鍵,是一致 

陳兵<人間佛教佛法出世間修證>三、人間佛教淨土法門

土法門強調“欣淨厭穢”,離開人間到佛國淨土,似乎人間佛教相悖,而遭到一些人間佛教行者非議。若論出世信仰世間利益不二雙圓,以在“今菩薩行”上修淨土法門,最當機,切實。認為往生淨土信願建設人間相矛盾,乃不解淨土法門宗教需要淺見。從淨土宗,往生西方,以菩提心為本,《無量壽經》說三輩往生者,皆發無上菩提之心。《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人若發十種菩提大願,臨命終時不離此願,“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淨宗十祖徹悟禪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強調: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以菩提心為根本發菩提心正信念佛人求生西方,是為了儘快得到「利人度生、淨化人間」方便,……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雖發菩提心,但未入不退轉位菩薩尤其初發菩提心凡夫,道力薄弱,欲度化眾生,縱能有小利益,極易墮落。往生淨土,在殊勝修行環境中,在佛菩薩耳提面命下,快得種種度人方便,速成而又易行。何況往生淨土,是臨命終事,活著之時,須在人間做人。《觀無量壽經》說:欲往生西方者,須修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盡各種做人責任,完善人格,積極參加人間建設,服務社會,利益眾生。若能以般若智慧,齊修六度四攝,學教觀心修隨自意三昧,則往生資糧更足,品位更高。生死大事解決,是人宗教需求核心,人間佛教是現世利樂,無理由要求行者死後再生為人。淨土門不僅解決死後歸宿,還有多種現前利益:念佛中難以言喻法喜,沐浴在佛慈恩光明加被中,安祥愉悅,平衡穩定,不易被外在刺激所擾動。往生淨土,了卻生死,能解除(死亡焦慮,及其它途徑想斷煩惱而不能、想入定而不入、想開悟而不悟的)“求不得苦”,能更為忘我、積極服務社會,利益人群。在佛教諸宗,念佛人心理最佳,最少我慢、魔障、心病,最能投入慈善救濟。何況淨土之念佛,可總攝禪、淨、密。念到見佛實相,則禪宗明心見性,密教脈解心開,乃至小乘見道證果,一次解決。若不喜西方淨土,還有彌勒淨土,欲界天離人間最近,只須以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勤修今菩薩行,常念彌勒菩薩,常行十善,不難往生。古代無著、世親、道安、玄奘、窺基大師,近之太虛、虛雲、印順……,皆發願生兜率淨土。以西方、兜率兩大淨土為歸宿,生則服務社會,利益眾生,死則赴淨土深造。這種人間佛教,可使行者於「人間利益、責任」與「出世間修證、解脫」互全雙圓,是故三根普被,切實可行,乃古老而又常新,深契佛陀教法世紀時機佛教 

高永順<略論太虛大師西方淨土思想>

 一、總攝佛法而論西方淨土:太虛大師遍閱經藏,視野宏闊,不存宗派偏見,總攬佛法而評析各宗各派。于西方淨土法門,大師亦持如是態度進行論析。(一)是法平等,各有其勝,淨土亦然;(二)淨土法門為整體佛法修持四行之一;(三)西方淨土法門在整體佛法中特勝地位;(四)西方淨土人間淨土之關係:「人間淨土,乃由三皈、十善以得生命資產安全,……以行三皈十善而已。壽命雖可延長,有生終必衰亡,既信身死而識相續受身,不歸斷滅,則須有以為“識相續受身”謀一安穩妥善之地,免從迷入迷生死沉淪之危險。然已具三皈、十善之人間淨土善根,但加稱念回向,即得上生往生於內院極樂之淨土。建設人間淨土至為切要,但要免於沉淪生死苦海,還得往生淨土國界。在太虛大師人間淨土建設構想中,未來人間也要成為脫離生死苦海淨土樂園,那是久遠之後願景,目前一邊建設人間淨土,一邊發願往生(兜率、極樂)淨土,方為穩當切實之舉。

 二、西方淨土法門真義:(一)西方淨土因眾生而緣起; (二)大乘佛法皆是淨土法門; (三)西方淨土之殊勝別義; (四)西方淨土亦唯識之淨土; (五)《阿彌陀經》淨土法門之體、宗、用; (六)念佛生西,不廢諸行;(七)不生之奧義。

 三、往生西方淨土原理……..

方立天<中國佛教淨土思潮演變歸趣>近代以來,西學東漸,中國社會面臨巨大衝擊,時局動蕩,戰亂迭起,漢地佛教萎縮、頹危。近世新佛教領袖太虛大師(1890~1947年)敏銳感到中國社會趨勢時代脈搏,倡導「人間淨土」,並相應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理念,經印順繼承發揮,成了主導當代中國佛教追求新理想、新道路。太虛〈建設人間淨土論〉,廣述彌勒淨土、彌陀淨土之後,直倡「人間淨土」:「近之修淨土者,以此土非淨。必須脫離此惡濁之世,而另求其往生一良好之淨土。然此為一部分人小乘自了之修行方法,非大乘淨土行。……今此人間雖非良好莊嚴,然可憑個人一片清靜之心,去修集許多淨善因緣,逐步進行,久而久之,此濁惡之人間便可一變而為莊嚴之淨土,不必於人間之外另求淨土,故名為人間淨土。」離人間求淨土,不是大乘,要藉每個人清淨之心,共同努力,逐步轉變惡濁世界為人間淨土。淨土就是良好社會,是人心清淨善果;為了配合人間淨土提出、推行、實現,太虛著意於改造佛教,使之人生化,人間化: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

<印光大師(1940太虛大師(1890-1947法緣>印光大師推崇老實念佛,往生西方淨土法門;太虛大師則主張“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人生佛教。宣統三年(1911),偕同豁宣法師印光大師于後寺(法雨寺)藏經閣,清談竟日,身意泰然。印光大師閱讀太虛大師詩文,深為贊許,曾太虛大師,一老一少,建立了較深感情。《太虛自傳》說:辛亥年夏天,我從粵回滬,在哈同花園住了幾天。烏目山僧宗仰,別號小隱,在園中印頻伽藏。又遇溫州僧白慧亦寓園,頗作詩唱。至寧波,得詩友馮君木、章巨摩、穆穆齋。轉赴普陀山度夏,印光大師閱我詩文,深為贊許,掩字韻以勖勉,每深談數小時不肯分手。從此,印光大師我有了較深感情。印光大師讚賞太虛大師詩文,寫了兩首詩勉勵:「太虛大無邊,何物能相掩!白雲偶爾棲,當處便黮闇。吹以浩蕩風,畢竟了無點。庶可見近者,莫由騁駁貶。」「太虛無形段,何處能著染?紅塵驀地起,直下亡清湛。灑以滂沱雨,徹底盡收斂。方知從本來,原自無增減。」太虛大師隨作二首酬「日月回互照,虛空映還掩,有時風浪浪,有時雲黯黯。萬象恣妍醜,當處絕塵埃。雖有春秋筆,亦難施褒貶。」「餘霞散成綺,虛空忽渲染,恰恰紅塵漠,恰恰青天湛。悠然出岫雲,無心自舒卷。泰山未嘗增,秋毫未嘗減。」太虛大師到南京去弘法。臨行寫信給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復太虛大師書》說:「昨聆手教,言欲往寧,若至中秋,或可再來。愚意座下學問文章,口碑載道,此行一去,必有挽令主講,推令出世者,紛遝相尋。再來白華,恐徒成憶想而已。光年雖未老,神體極衰,入息雖存,出息難保。縱令座下再來,其復瞻懿範,重讀佳作,未可預料。竊念現今世風澆薄,師友道喪。多從諂譽,不事箴規。致令上智遲入聖之期,下愚失日新之益。光本北陝鄙夫,質沙石,每於良玉之前,橫肆粗厲之態,必欲令彼速成完器,為舉世珍。縱粉身碎骨,亦不暇顧。座下美玉無瑕,精金絕礦,何用箴規,豈陷諂譽。光之驢技,了無所施。然欲繼往開來,現身說法,俯應群機,引人入勝,似乎或有小補。因取座下答易實甫詩而敷衍之,用申昨日相緣而動,擇人而交之意。非曰吹毛求疵,實欲玉成完德。而語意醜拙,有刺雅目。祈湣諒愚誠,相忘于文言之外,則幸甚幸甚。」……太虛帶了十餘件箱經書到普陀山閉關,印光大師給他封關。……(1940)印光大師在蘇州靈岩山世長辭。重慶太虛大師立即在長安寺帶領數百弟子開追悼會。寫了《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塔銘》:「極樂往生一法,雖佛說多經,馬鳴.龍樹.無著.世親.諸師亦著於論,然至中國,弘揚始盛,蔚為大宗。唯佛教諸宗,在華各昌一時而浸衰,獨蓮宗遞代增盛,旁流朝鮮.日本.安南,靡不承中國之統。波瀾轉壯,則濫觴廬山蓮社,博約其化於曇鸞.道綽善導.永明又深其旨,至雲棲爰集大成,靈峰.梵天.紅螺益精卓,沿至清季民初,盡一生精力,荷擔斯法,解行雙絕者,則印光大師也。其語曰:非極樂往生一法,九界眾生無以上極其覺,十方諸佛無以下盡其化,誠足網羅凡聖,俾小大顯密之教麟宗鳳,胥莫越此門,而平實之極,亦專自行教他以敦倫盡分念佛往生而已。師本由儒生入佛,歷遊禪教,而歸專淨業。適儒士被棄于民初歐化之際,故清季以來,曾讀儒書而被導入淨土法門者,獨多也。余識師普陀後寺于宣統元年,繼此十年間,余每每居普陀前寺,師往返普陀前後山甚頻,書偈贈答非一,近二十年始漸疏闊,師相契之深,遠非後時起信諸緇素所了知。師志行純篤,風致剛健,親其教覽其文者,輒感激威德力之強,默然折服,翕然崇仰,為蓮宗十三祖,洵獲其當也。康寄遙居士等,營師舍利塔于西安終南山塔寺溝,乞銘之。大師之行業已詳紀略,乃敘《蓮宗史要》以為之銘曰:滿眾生覺,徹諸佛悲,淨土一法,獨能盡之。梵言雖廣,華土乃弘,廬山以降,遞代增榮。傳此法流,沿至清季,師崛興,遂極奧致。純篤剛健,天下仰風,一塔永峙,華嶽比崇。

印光大師佛教要復興,改革「三濫(濫收徒眾、濫掛海單、濫傳戒法)陋習。太虛大師認為佛教流傳二千多年「法久弊生」,很多附佛外道迷信,「三革」:一、教制要健全;二、教義要契機;三、教產要公有。印光在教內革「三濫」,較保守;太虛有積極「三革」,較創新。

周軍 <印光大師太虛大師之思想差異>

近代佛教承清季餘緒,經反宗教、反迷信運動,廟產興學…..,風波而未絕於世,反呈復興之態,實賴一批能體佛法精髓、觀時代眾生之機大心緇素,為之奔走呼號之力。其中以印光大師太虛大師尤為突出,如大醒法師所說:「在近二十年中中國佛教界,能尊稱為第一流高僧僧侶,首推印光大師太虛大師……這個事實,一者可以二老皈依徒眾之數量斷定,二者可以二老對中國佛教實際貢獻證實。太虛大師佛教革新領袖,他思想為近代佛教注入了生機,更為當代佛教復興發展指明了方向。印光大師雖是淨宗祖師,其思想之影響力卻超出了淨土宗,不但為時人所宗,亦為後人是效。……印光大師太虛大師思想雖有差異,亦有互補,原因在於印光大師改革守成以復興佛教,而太虛大師則重改革創新以發展佛教。可以說,印光大師太虛大師共同確立了以五戒十善為根基、以淨心利他為宗旨、以淨土往生為方便、以大乘為趣向發展模式改革思路。不但對近代佛教巨大影響,也對當代海內外佛教革新發展有借鑑。 

1940年,印光大師圓寂往生,太虛法師在重慶親自主持法會。他撰寫《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塔銘》極力讚嘆印光大師德行,認為尊大師為蓮宗十三祖,是眾望所歸。

往生彌陀淨土,即能自淨其意有一首偈說: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佛法無量義,一以淨為本[1]就是說我們心若能達到純善不污染,自然就不會有爭端、怨恨。一個人若能心淨無污染,沒有貪瞋痴,不起惡念,世間就是淨土,人人之間不會互相傷害──殺他命、吃他肉、撻伐他、誹謗他、欺負他、損害他、怨恨他;不會因此引起生生世世冤冤相報,無窮無盡無有了期。人人之間會很諧、很關懷、很照顧,甚至會犧牲自己來利益對方。佛法不論小乘、大乘,都以「淨」為出發點,以「淨」為歸宿,故說「佛法無量義,一以淨為本」。不過要達到這個境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聖道門」,一種就是「淨土門」。依聖道門要達到這種境界,祖師判定為「難行道」,非常困難,因為要靠自己力量。淨土門就很容易,所以叫「易行道」,因為是靠佛加持。現在我們要講的就是「易行道」,靠佛加持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境界。



[1]《華雨香雲》(p.397) <淨業頌>,印順導師撰:「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為本。戒以淨身口,定以淨塵欲,慧以淨知見,三學次第淨。貪淨三昧水,嗔淨悲願風,痴淨般若火,性地本來淨。無邊染業淨,一切淨行集,即此淨心行,莊嚴極樂國。菩薩修種種的善行(六度萬行),度無量眾生(成熟眾生),這樣不住相而修一切善法,雖修一切善法,而不住相,這就是大誓莊嚴,就是【莊嚴極樂國】。不是規定西方極樂世界才叫極樂國,當下這個娑婆世界,若人人都這樣修行,這個世界就會變成極樂國了;即是莊嚴了這個世界,即穢土成淨土,即娑婆成極樂。這就是『人間佛教』,實現『人間淨土』。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7714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