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依佛說 ? 依祖論?
2022/11/11 11:40:55瀏覽70|回應0|推薦0

佛經、祖語:宗派「祖師」「依法不依人」

    觀成法師:如來禪(經/依教修心)祖師禪(祖語/悟心成佛)「如來禪」以佛陀所說經教,為文字所詮,又名「教內禪」;「祖師禪」不依經論,不立文字,師徒印心,又名「教外禪」。

    楊曾文:民族化佛教宗派形成發展,所崇奉除了「佛、菩薩」,又增了「祖師」,而祖師駐錫、傳法墓塔寺院,為祖庭。燈史、語錄中“佛祖”是佛祖師。……開創宗派(開祖),或傳承教法(列祖);安置祖師像之堂,稱為祖師堂。祖師之著作為祖典。祖師所住為祖山。   

依法不依人若從他人聽云「這是佛說、是長老說、是眾僧說」,不可輕信、亦不詆毀,應與諸經對照,推定其虛實,依論究其正確性。注維摩詰經10

      什曰:「佛言,我泥洹後,當依止四法以為大師,所謂四依法也。明此四法,可依止,可信受也。依於法不依人者,法謂經教也,當依經法,不可以人勝故,背法依人也。……肇曰:「法雖由人弘.而人不必盡應於法,法有定楷人無常,則所以行者,依法不依人也。」生曰:「人行理無非法為法也,苟曰有法,不遺下賤,若無法者,雖復極貴極高,亦不從之。」

有人說:佛弟子修學、宣說佛法,當以佛經為依,以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三時判教、四依四不依為據,若如是者名「依法不依人」。當今的中國佛教界,依人不依法的現象很普遍,例:《解深密經》有佛陀親自認可的「三時」判教,可中國佛教界卻有種種不同的判教,…….

聖嚴法師從印度禪到中國禪(二)〉:部派雞胤部(Gokulika):不必依佛說經、律,應依祖師所作論為依準。以跟隨師父為修行的(皈)(住)止,不依佛說經律。

淨土宗聖教集宗,是中國佛教祖師為解釋佛經義理所特別創立一種規範釋義體系

佛海居士:佛教之八大宗派,依教造論,判教立宗修行以各自可堪修行法門修學,便有其不同內容「法」。「法」之內容有三:一、釋迦牟尼佛說淨土三部經;二、淨土宗開宗、立宗祖師淨土思想思想吻合其他大德思想;三、弘揚以上二者的法師;弘化「人」有其三:一、不依本門正依經典;二、不依立宗祖師思想;三、以己見解,從經文或法語中抄章摘句,自認是「法」

星雲法師:依人不依法依神不依佛依師不依理依假不依真

     法四依【三藏法數】依法者,謂依實相等法,修諸波羅蜜行,則能具足清淨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經》<四依品>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依是四種人。何以故?……魔等尚能變作佛形,況不能變作羅漢等四種之身,坐臥空中、左脇出水、右脇出火、身出煙炎猶如火聚?以是因緣,我於是中,心不生信、或有所說,不能稟受,亦無敬念,而作依止。」佛言:「善男子!於我所說,若生疑者,尚不應受,況如是等?是故,應當善分別知是善、不善,可作、不可作。如是作已,長夜受樂。」雖是凡夫,若所說所行,與實相等法相應,則可依信。雖現佛身相好,若所說所行,違於實相法者,則不應依也。

淨空法師:隨順「佛陀」經律教誨,菩薩、祖師無明未盡,法義不純,可參考而不可依準。或有標榜其祖師乃「o佛再來(化身)」,其教言亦不於釋尊所說經,除非以應身於娑婆而示現八相成佛。一切祖師不得擬於諸佛,一切祖論亦不可於佛說。

隨佛禪師:漢傳佛教千百年來「唯信祖師言」:重信仰,輕事實;信古說,疑考證;親祖師,疏佛法;偏重人恩情道義,內心更溫暖、厚實,缺點是「感性遮蔽了理性,信仰障礙了事實」。「知見不同如敝屣,作法相左若讎寇」;尤其密教傳承,「視師如佛、四皈依(依本尊、依密續、依上師)」。中直之道是「依法論法,情真義重」。 

慶案:「宗派」,乃以「祖師」對經論詮釋判教成立傳承,或可稱之「祖師教(台.賢.相)」、「祖師禪」

淨土三經,祖師各有解釋,或說是「為凡、為聖」;或判為「報土、化土」;或偏於「觀佛、念佛」。若無相承--系譜(人)、論著(法)--則學者無所依。然而,判教立宗,有時是認知不同,各有偏蔽;或習性有別,各有見執:或應以整體佛教立論,大方向上存異求同,才能和合無諍。合則雙美,分則兩傷?

王恩洋<唯識通論>/附錄:自昔古德,判別教時,異說紛紜,莫衷一是。要皆崇自所宗,抑餘宗也。故釋經論者,文前分別,必廣辨之。……自昔判教,議論糾紛,西方則小大相非、空有互諍,大乘則說小乘為方便之談,小乘則認大乘為非佛說,空宗則說相宗空而不盡,未會究竟,相宗則說空宗但偏一空,非中道義。故各自處第三時,而說他宗契經非了義。至於此方光德,議論更復繁多,一時,二時,三時,四時,五時等,雜說不一,……非特判教多時,亦復立宗各異,其在西方,但有大小之分,於大乘中但有空有之別耳。 (其實大乘之分空有,始自清辨護法,然清辨固亟閑法相,護法亦特表般若,博大宏通,慧智無礙,各據聖言,昌明正理,雖互諍難,真俗兩宗精義益彰,而啟後學之妙解,皆非守一家之言,而伐異黨同者。抑護法、清辨亦絕未自立性宗相宗之名,特學性/相宗者,因二師之論辨特盛,緣是而有二宗之分耳,……) 其在東土,則同講法相也,而地論/攝論各自分宗;同宗地論也,而南北兩道又自分宗﹔成實俱舍,但小乘中一部論議;法華/華嚴,但大乘教一部經典;所詮教義,各局方隅,或則教理不該,或則行果不備。夫境行果三,學佛之終始;三藏十二部經,聖言之宏規;缺一不全,便難修己化物;……況夫守一遺多,而可自為宗祖者也。夫地論/攝論兩宗之興,固原於佛法初來,經論不備,守缺待全,江漢朝宗,終歸於海猶可說也。乃若教典既備,譯事已昌,猶復固局一隅而自尊大,則不得不歎其所見之陋矣。宗派既繁,判教愈雜,……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佛語圓音,隨類解別,教唯是一乘,則有三之說。……我佛說教,所為同故,所說一故,隨宜應機,時無定故,同時聽法,根有別故;以是四義,不特無始終圓頓之分,亦且無大乘小乘之別。

如來大悲願,從初發心,以至成佛,常念眾生流轉生死,沉淪五趣,邪見僻執,虛妄顛倒,心斯悲愍,誓願拔濟;金剛經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想若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法華經云,如來出世普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是也。以是因緣,可知我佛平等大悲,說法因緣皆為眾生入於涅槃,成於菩提,所為是一,無二無三,是為說法所為同義。

一切佛教,二諦所攝,勝義明空以顯實相,世諦說有以明緣生,是故一真法界,無我無法,無作者受者,而善惡因果法相不壞。……如是聖言,妙廣無邊,不可備述。刻求其義,靡不同一。所謂勝義皆空,一法不立,世諦故有,萬法俱彰;空有兩輪,攝佛法盡;法性緣生說聖教盡,而此兩輪相依而立,依法緣生始言法性,依法空性說實緣生。不即不離,非一非異,故無法外之如,亦無如外之法,離俗無真,離真無俗,世諦勝義,平等平等,此之謂我佛說法所說一義也。

諸契經雖說法無量,妙義無邊,然宗旨所在,則咸為大悲度生,使證菩提涅槃;義趣所歸,則咸為根本後得二智所照法性緣生。說緣生者,令知法有用,知法用故,則能正起功德;說法性者,令知法無體,知法無體,則能悟入無得。以功德故,加行滿而證得菩提;以無得故,煩惱斷而畢竟涅槃。諸佛度生,如是如是。是故一切經義,所為所說,靡有不同,平等平等,一切一味,何大何小?何別何通?何頓何漸?何偏何滿?諸有於諸契經生高下想者,斯皆凡夫習氣,分隔聖言,不善會通,謬生邪執者也。諸魔得便,感匱法業:愚癡可矜互諍無益也。我佛說教,義趣旨歸雖惟一義,而為眾生諸根性欲有差別故,即依一義說無量義,於一相中無量相生,由是因緣,各經所明,亦有差別,此則如於般若.華嚴.深密.楞伽.等雖並言諸法性相,然輕重不同,於是所明有了不了。了者顯了義,了盡義。夫空而不至般若,法性之義不盡;有而不如法相,緣生之理不顯;故言法性則必以般若為了義,而深密等經未為了義;若言緣生,則必以深密等為了義經,而般若等為非了義。互有所了,即互有所不了。……聞佛聖言,惟應因言求義,不可執言迷理,此則所謂「依義不依語」者也。由是可知,依義求理,則一切契經,皆是了義;依語起執,則一切契經,皆不了義。……三乘聖果所以別者,緣於眾生種姓有殊故耳。是故教惟是一,乘則有三。教惟是一者,一切契經同說法性緣生;乘則有三者,二乘固局人空不達法,無蘊處界三執實執假,三世諸法說有說無,而不了知依他起性一切如幻;就法性說,真如實際平等一空;大小三乘由斯判耳。諸法實相本不可言,借指示月,方便顯示,不觀月而觀指,隨言說而生執,此非說法者教不平等,實聞法者根性自差耳。

契經云「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而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雲,宣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量眾生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住辟支佛因緣中。」觀此經文則知我佛說教初中後時三乘同聽,雖同聽一法而以乏異故得果遂差,而佛初度聲聞亦即度於獨覺菩薩,度獨覺菩薩亦即度於聲聞菩薩獨覺,由此可知一地所生一雨普被,草木禾稼生起不同;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教惟是一、乘則有三,此義堅立,靡可動搖。則定判教時,大小先後者,全無當矣。是為隨宜應機,無有定時;隨類聞法,得解各異。了是諸佛說法「所為同、所說一,時無定、解各殊」四義,判教之事都無有當,大小之諍空有之爭,都可以已。若夫四教、五教,則更無辨論之價值矣。……若在我意,則一切佛語無非「藏」收,豈但阿含?一切佛法,三印、九事,緣生、法性,諸經並說﹔就事而言,三乘之教,無不皆「通」;就根而言,悟入有殊,得果各異,則一切契經,無不皆「別」。就理而言,則法性圓滿,妙用無礙,無不皆「圓」。今以般若為通,方等為別,法華/華嚴為圓,高下顯然。夫然,則般若所陳,應非究理,云何得為「諸佛智母」?既非別教,應二乘亦證法空。別者,方等之專名,般若非別,般若應非大乘。夫方等者,即方廣之別名,而方廣則大乘契經之總名也。般若既大乘,般若何非方等。方等既大乘之總名,又何不可以攝法華/華嚴。又別而非圓,豈其說理有所未盡?既有未盡,應同二乘有見?有執。如是仍不得名方廣。如是之義,都無有當。四教之義,胡能安立?四教之說既非,五教之旨亦破,以五教固抄襲四教而來,而又自尊於圓位者而已。……前既申四義,顯示佛法平等,一切一味,度生無定時, (初中後說法,普度三乘,非定先度聲聞,次度緣覺,後度菩薩)得解無定教, (初時人天聞四諦而發菩提心,二時聞十二因緣教而成聲聞或發菩提心,後聞方等教而或得聲聞四果.或住辟支佛因緣中) 則一切高下先後之說,都無待辯矣。

以人傳法,法由人顯,二者不離。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7743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