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0/19 11:02:15瀏覽166|回應0|推薦0 | |
存異求同,和合無諍(象山慶/原創2022.10.19) 佛法在世間流布,總有顯有隱、有得有失;創宗立派,也各有偏重與偏失,適應各類(大小、繁簡、偏圓)根機,各得其相應之法益,且整體上邁向「解脫、成佛」之道;各體系、各宗派可長短互補、正助互濟,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殊途而同歸,異流而同海。若只許推尊自宗、誇飾己門,以為只此一家,唯我至上、絕對(理論與行持全體完美,毫無破綻),並因而貶抑他宗、輕慢異學,而陷於「此是餘非」的獨斷[1],「入主出奴」的成見,以同溫層、小社群而自詡、獨尊,則非如實、有容之見;因為世間乃無明隱覆,人心是煩惱顛倒,對佛法的認知與抉擇,必有側重與盲點,依此「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2]的分別取捨,僅得其一偏,未必握其全體。擇某宗派而一門深入之學佛人,須有此自知而能謙虛,不排斥、不妄評他宗異說及整體佛法,以免於井蛙之見或意氣之爭。如《觀經四帖疏》云:「彼諸經論,盡皆仰信;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雖應於各自所信奉之法門「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然亦須如是信知: 諸佛教行,數越塵沙;稟識機緣,隨情非一。…… 待對之法,即目可見,千 差萬別,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豈無種種益也!隨出一門者,即出一煩惱門也;隨入一門者,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 因為「眾生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何況我輩「生死凡夫,智慧淺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輒生異解。」《般舟讚》: 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又說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為 我等倒見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則門門見佛,得生淨土。若見聞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見聞有人行教,讚之;若見聞人說行,即依行順之;若聞人有悟,即依悟喜之。……同以諸佛為師,以法為母,生養共同,情親非外。不得輕毀他有緣之教行,讚自有緣之要法,(否則)即是自相破壞諸佛法眼;法眼既滅,菩提正道,履足無由,淨土之門,何能得入! 專修本宗而敬重他門,學有所得,亦可互相交流,彼此分享,同為三寶弟子、同學諸佛正法,大致上乃是同見同行、同飲法乳、同為佛子[3],彼此有緣而「敬而無失,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如蓮池大師云:「皈依三寶發菩提,究竟得成無上道;功德無邊盡未來,一切佛子同法食[4]。」認知不同,各有偏蔽;習性有別,各有見執;大方向上仍應存異求同,才能和合無諍。 轉貼(摘錄) 陳兵<中國佛教的圓融精神及其當代意義> 圓融,乃“中國化”佛學———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等諸宗思想的重要內容。霍韜晦認為:絕對與圓融,乃中國佛學的特質。圓融,雖不無本土儒、道的制約,但主要依據印度大乘經論發揮,深得大乘精髓,是中印聖者智慧型的結晶。在世界各種宗教教義中,獨樹一幟,對21世紀的人類特具現實意義。 一、圓融,是中國佛教理論家所創造。《辭源》:「圓融,佛教語。破除偏執,圓滿融通」。整體無虧、無滯礙、不偏執、消融一切矛盾、和諧和解。《佛光大詞典》:圓滿融通,無所障礙。各事各物皆保持其立場,圓滿無缺,又為完整一體,能互動融攝,毫無矛盾、衝突。相互隔離,各成單元者‘隔歷’;圓融與隔歷互為絕對又相對之關係。天台、華嚴等宗,圓融的究竟義,是包納、含攝、融通一切“隔歷”,不二、超越一切分別。相近的術語“融通”,見於《楞嚴經》卷四:「如來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最早為天台宗所常用,慧思的《大乘止觀》,論述“自性圓融”、“圓融無二”、“圓融無礙法界法門”。智者《觀音玄義》、《法華玄義》等著述中 “法界圓融”、“三諦圓融”。華嚴宗更重要,有“六相圓融”、“圓融行布”、“三種圓融”等。禪宗、真言、淨土等諸宗著述中,也常見。天台宗的核心是三諦圓融。印度佛教大小乘一般皆說真、俗二諦,為真理的兩個方面,有多種解釋。據《菩薩本業瓔珞經》卷上,建立從假入空(真)、從空入假(俗、假)、中道第一義諦(中)三諦三觀。真、俗二諦分破有、無之執,為三界內法;中道第一義諦雙遮雙照,為界外法;圓教之三諦,“非但中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諦圓融”。此宗圓融說的極致,是當下一念心觀本來具足圓融三諦、圓具一切而無欠無餘,所謂“一念三千”的圓觀,名為“一心三觀”、“圓頓止觀”。華嚴宗的核心是三種圓融、六相圓融、圓融行布。此宗圓融說的極致,是於一心頓觀事事無礙。對實相、法界的探究,天台宗立於印度中觀學,沿“雙遮雙照”的中道,將諸法實相義發揮至極,如實觀察現象界、當下一念無明妄心,參透《法華經》“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的實相。華嚴宗立於如來藏學,將《華嚴經》文殊、普賢等菩薩之因行與“不可說”的佛果境界,在眾生現前一心中體認。二宗皆將其圓融歸於緣起、唯心。一、萬有整體,由同一的「終極實在」緣起或現起,同生共體,互不相離。從實相、法界絕對一如,宇宙萬有為無盡緣起的關係之網,任何現象,皆非孤立。每一事物,無不以全宇宙、無窮無盡的事理為其生、存的依據。互相關聯,互入互攝,謂之法界圓融。華嚴宗為“無盡緣起”,喻為天帝寶冠的珠網——“因陀羅網”。萬有的體性終極因——實相、法界,是緣起之空性,真諦,理法界,自心佛性(自性),中國諸宗歸為眾生心。謂此“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亦名實相、法性、真如等。澄觀《華嚴經疏》“統惟一真法界,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是“性起”,天台宗從一念無明妄心觀其當下即真、即實, “一念無明法性心”;華嚴宗、禪宗則離無明妄心而顯本來真實的“一心”。二、體性雖一,而千差萬別,融通無礙。圓融理論雖然強調的是萬有的同一性、整體性,然並非以和稀泥的方式抹殺差別性、矛盾性。三、諸法本來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將萬有體性空、唯是一心,而本質上融通無礙。 二、圓融是宗教修持、世俗套用的指針。這是佛陀說法的基本精神,也相契於本土儒、道之歸於倫理履踐。太虛大師言:“禪觀行,演成台、賢教”,台、賢、禪等諸宗,皆從真妄一如、世間出世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融,將出世間、了生死與現實生活相圓融,落實於當下一念。天台宗強調“資生產業,治世語言,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摩訶止觀》卷六:“若深識世法,即是佛法。”禪宗“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實相、法界為當人心性,超越言思,當下頓見本來心性。禪宗最能體現中國佛教世、出世間圓融不二,在生活、日用中參修,在出坡勞動中用功、悟道,打破了靜坐、出家的形式執著。圓頓,對佛法的「即生、當下」直了頓證。中國佛教諸宗,皆直探佛陀說法的用心,從隨樂、隨宜、隨治、隨義“四隨”或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四悉檀”的原則,將一切經教、各種異說,融通為一, “藥無貴賤,治病則良;法無高下,對機則圓”。又緣起法必有差別,深淺偏圓頓漸,雖以 “圓教”為最,亦予小乘教(藏教)、大乘漸教(或通教)、大乘終教(或別教)各自的地位。晚唐以來,自稱“教外別傳”的禪宗與諸教宗(宗與教),及禪、淨的關係,多乃圓融、不二,禪淨雙修,諸宗融合,為元明以來中國佛教的趨勢。以判教為前提,諸宗對教內各宗也以圓融判別。諸宗在教理不無爭論,但限於教內的討論,有理有據地分析、批評對方學說的不圓滿,肯定其對機,承認其價值,和諧融洽,從無激烈的爭鬥。而印度部派之見地不同而分河飲水,及日本、吐蕃之宗派戰爭。當年印度空有之諍,中國玄奘法師特撰《會宗論》三千頌以調和之, “聖人立教,各隨一意,不相違妨”。中國佛教也以判教的圓融,對待儒、道二家之學。宋元以來,三教一家、三教同源,為普遍的思潮,佛教亦順應而圓融三教,以佛法的判教,將儒、道判為人天善法,區分三家心性說的不同,顯示佛法的究竟。中國佛教未如基督教、回教排斥異己,發動戰爭。圓融的傳統,影響當今的中國佛教,為近現代的弘法者繼承,以回應時代及多元文化的挑戰。如太虛大師,雖非某宗某派的傳人,而肯定傳統諸宗的價值,尤其禪宗,革除禪病,穩建於教、戒的基礎, 三、圓融,在當今世界尤為寶貴。西方未來學家、星象學家預言:21世紀將結束以往的對抗、戰爭,走向和平、發展、生態的“寶瓶座”新紀元。張立文總結,21世紀的人類,面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各文明五大衝突,引發生態、社會、道德、精神、價值五大危機。與以往相比,全球經濟、文化大融合,為時代發展的趨勢。網路技術縮短了人與人的距離,地球縮小為“小村莊”。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各種文化、宗教的碰撞,不免有衝突,也促其互相學習,去偽存真,改造充實,融合一體。科學與宗教、自然與人文,也整合、融通。最適合時代需要、內涵深厚的學說,無過於中國佛學的圓融說。可處理當今、未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類心靈各種矛盾,從整體、因緣看待一切,世界的本來和諧、圓滿,矛盾衝突,由人為而致,不能如實認知「緣起性、一體性」,不能控制貪嗔等煩惱,不能慈愛他人;國家、民族、個人,同生共處於“大緣起陀羅尼網”(總),各有其獨立自主性(別、異、壞),又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成)。不同安危、共患難,一地、一國、一族、一人的不和諧,影響整個世界不安寧。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全人類一個大家庭,雖不無男女、長幼、貧富等差別,而尊嚴、價值、佛性,平等不二,應以平等心、慈愛心互重互助,共同的繁榮、富強、安樂。承認各種宗教、思想、文化,有其合理、對機,可交流互補,在對話、比較中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在多元互動中各自完善,而圓融為人類文化之整體。自然界與人類為依正不二,乃人類的一部分,並非征服的對象。對自然資源的盲目開發,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必然導致人類主體自身的不和諧,經濟建設從「整體」思維,集約式綜合開發,兼顧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心淨則國土淨”。圓融是立體多維,理性思辨而又超越思維,是落實於人心而可實證的。無礙,是自心潛能的開發,啟發哲學、自然科學、心理學突破人為自設的邏輯,脫離 “法執”的系縛,如實知自心,及心物的關係,走出哲學誤區、科學瓶頸,促進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學、西方物質文明與東方精神傳統的整合。事事無礙乃萬法本有,可從人心及物質中發現,小矽片可納收圖書館,一個細胞有生命全息,佛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融說。以圓滿無礙的見地,打破各種法執,圓證真如,明心見性。人類若能掌握「圓融的智慧」,指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心等關係,則創造一個和平、發展、生態的新世紀,殆非難事。 [1]《大般若經》卷442:「或依色執我及世間常,此是諦實,餘皆愚妄。或依……。」 [2] 《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妒繆於道, 而人誘其所迨也私其所積,唯恐聞其惡也。倚其所私,以觀異術,唯恐聞其美也。是以與治雖走,而是己不輟也。豈不蔽於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況於使者乎?……(故為蔽:欲惡.始終.遠近.博淺.古今)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 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 [3]佛子:眾生受佛戒 (必當作佛),又菩薩之通名(依佛之聖教而生聖道,紹繼佛種使不斷絕),又總稱一切眾生(悉具佛性)。 [4]心地解脫,不沾塵欲,自在無礙,而出三界,五種出世間之食,能長養聖者之慧命善根:念.法喜.禪悅.願.解脫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