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現代化佛教感應錄
2023/09/07 18:54:21瀏覽216|回應0|推薦0

阮愛惠,台灣現代化佛教感應錄 研究(1987-2022)》,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博士論文2023.6

    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流布既深且遠;除因歷朝高僧大德不斷衍繹佛教理論外;僧人信士佛教感應錄的推波助瀾,對佛教的見證與弘揚亦有其作用。佛教感應錄自南朝時始作,在隋唐時期盛極一時,六朝以下,則與志怪小說合流,世代流傳,具有佛學和文學的雙重價值。然感應錄在流傳過程中,因感應「事蹟」與「文學」在寫作心態上不同,漸與小說分流,向徵實的筆法靠攏,至清末民初,形成模式化的書寫;後因民智開啟,印刷出版技術風行,發表感應錄者日多,被視為「善書」的一種。1949年後的台灣,因「人間佛教」風行,佛教的「感應」釋義始有新詮。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令之後,隨著法令及環境的變動,佛教感應錄亦出現新的寫作與出版方式;不再是佛教經傳的附錄,亦非神怪誌異的搜奇。雖仍為闡揚佛理而作,但也有個人生命經驗的感動敘述及社會情境的直觀描繪,具有口述歷史、紀實文學的特質,呈現佛教感應錄與時並進的新貌。本論文回溯歷朝佛教感應錄傳承的主要源流、探討前人的研究成果,並以台灣1987年後至2022年為斷限,收集台灣三個教團文化單位─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淨土宗文教基金會及雪心文教基金會多年來出版的現代化佛教感應錄 ,分析其出版緣起、內容體例及流通影響,提出相關理論及觀點,證明其具有宗教、社會、心靈、文獻的價值,能納入佛教文學的發展體系,並能開展後世佛教感應錄的寫作及出版脈絡。

阮愛惠,《台灣現代化佛教感應錄 研究(1987-2022)》,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博士論文2023.6

張火慶指出,這類「釋氏輔教書」是蒐集「向佛菩薩祈禱、懺悔,或念佛、誦經、造像,而有感通靈異之事蹟」的作品,以「記」、「傳」為名,為了宣揚 佛教的教義與靈驗,令人起信入教。唐代以下這些釋氏輔教書,因其信仰觀念 之流布,而發展了民俗性的「勸善書」系統。 從這個角度看《冥報記》及同類的輔教小說,可說他們所傳錄的,多為個 人或集體「經驗的事實」,傳聞的內容是具體活現的,有當事人身歷其境的感動、 震撼,也有對他人好言相勸的熱誠、悲憫,宗教情感在這些簡單的敘述(見證) 中流動,提供了共同的資訊,可說是教眾同修的內部教材,因彼此信心的充實、 及經驗的印證,而肯定其價值。 張火慶認為,這些作品的形成,從宗教之立場:

    一、為了啟信民眾而寫, 而非取悅於文人。二、以「傳述事實」為心,不及文飾。三、直陳「見、聞」, 皆有憑據,不敢「妄語」虛構也。傅亮、張演、陸杲等人,對「觀世音應驗」 故事的繼承、蒐集、紀錄,是由「信仰心」發動的宗教行為,而非以追求「有 趣的情節」為目的。

111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六道眾生:重讀細論《冥報記》〉(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股)有限公司,2020 年),頁 1-55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由慧淨法師於 1992 年十二月經教育部核准成立,成立宗旨為「闡揚中華佛學與固有文化,倡導科學、理性、人文之現代佛法,促進 社會和諧」。平常以出版淨土宗叢書、辦理佛法相關之研習活動等為主要業務, 期邁向「弘揚彌陀本願,推廣佛學教育,淨化社會人心」之目標。12 慧淨法師,1950 年生,台灣台南人。童年時期受過私塾教育,於中華傳統 文化奠基深厚;亦曾信奉屬於民間信仰之鸞堂,及至成年,歸信佛教。1977 年 深秋,於佛光山星雲大師座下,披剃出家,法名心嚴,字號慧淨。 1985 年春,慧淨法師向星雲大師請假,獨自住山潛心靜修,以念佛為主, 兼覽古今淨土著述,歷時三年。期間,得閱《選擇本願念佛集》一書,確信善導大師淨土思想,教赴時機,最為純正。1988 年秋,法師遊學日本,鑽研善導大師法脈,長達四年餘。1993 年夏返台,著手整理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一脈淨土論著,深入淺出,專宗 專弘。2003年冬,法師駐錫台北象山之淨宗寺,創設「中華淨土宗協會」。該協會宗旨有六:一、組織淨土宗之教理架構。二、確立淨土宗之教界地位。三、 建設淨土宗之僧信教團。四、弘傳淨土宗之救度法門。五、推廣淨土宗之念佛 生活。六、擴大淨土宗之信仰領域。 為開顯淨土宗義,法師編撰出版一系列淨土叢書,凡百餘冊,皆秉持核心 宗旨,即回歸善導大師淨土法脈,上契彌陀度生本願,下合眾生一切根機。其 中《念佛感應錄》系列,乃採集自現世以念佛法門獲不思議利益的感應事證, 流通世界各地。慧淨法師指出,佛教淨土法門名為「易行道」,即簡易、容易,強調專稱彌 陀名號,不須透過複雜難修的修行,藉助彌陀本願力的運作,使稱念者,現世 常得安穩利樂,臨終往生極樂淨土。法師有感於凡庸之人,往往聽經好幾年, 卻不如一件感應事蹟起信,於是廣集彌陀感應事證,向諸大德請託,凡有親自 見聞稱念彌陀而感應的真實事蹟,都能惠賜文稿,彼此共行法施,以啟大眾學 佛念佛的信心。至於內容,則希望能樸實簡要,不浮誇、不加料;若無法自行 寫稿者,也可聯絡道場前去採訪。13

12 見淨土宗文教基金會官網(最後查詢日期 2023 7 25 日) 13 慧淨法師編:《念佛感應錄()》(台北:淨土宗出版社,2020 年),頁 50

    《念佛感應錄(一)》出版於 2006 年四月,流通之後,受到信眾熱烈歡迎,各地熱心的念佛人,紛紛寄去念佛感應文稿,2020 年十二月時已出到第七集。 第一集由慧淨法師主編,內容收錄部分前人出版過的感應篇章及散見於各出版 品中的感應故事,事證有古有今、體例有文有白,內容長短不一;第二集則由淨宗法師主導,體例承自第一集,但內容收錄淨宗法師在大陸安徽弘願寺弘法度眾時收集之念佛感應事例,都是發生在成書前一、兩年的事,很多口述、紀 錄當事人都還健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其中有關「念佛往生」之篇幅增加, 約佔一半。14 《念佛感應錄(三)》則有少部分摘自其他書籍、報章,大部分為首次收集, 其中很多由各地蓮友主動供稿,也有不少是編者遊走各地時見聞所記,或督促 蓮友而記。淨宗法師指出,本於尊重原稿、尊重事實之精神,除進行分類整理 及加註標題外,內容基本保持不變;也有幾篇稍加刪節潤飾,但都經原賜稿人 審核無誤。由於賜稿人各異,不可避免各篇文筆難可一致。15 時隔十年之後,《念佛感應錄(四)》才又問世,未出版之前基金會所採集 的感應事例,都只在淨土宗及弘願寺官網上發表,蓮友們雖可以在網路上閱讀, 然而大眾一致覺得有必要將網站上的念佛感應事蹟整理成書,以利廣大蓮友更 方便閱讀和學習。由於十年之間所收集積存的文稿頗豐富,所以分成四、五、 六三冊一起出版。雖然書中內容均已在網路上刊登過,但並非在網站上刊發的 所有感應事蹟均再作紙本出版,而是經過編輯部反覆揀別、取精擇要;揀選文 稿的基本原則為紀實性強、有說服力、能更顯明念佛的原理者。至於體例風格、 分類標題等,都依照前三集,各標題內涵之詳細說明亦依第三集之序文所指。 16

  近年參與淨土宗文教基金會編務、擔任編輯部副主任的張火慶指出,此系列感應錄的編書目的,在於勸信念佛,因為理論不如證據,事實勝於雄辯。製 作手法則以蒐集各種念佛感應的實例,作為「念佛勝易」、「現當二益」的鐵證,以啓人信心;基金會希望透過這類書籍的流通,能令未信者信佛學佛,亦令學 佛而不專者欣然專念彌陀、願生淨土;更希望能令願生淨土卻信心不夠者生起決定之信,令往生決定者掌握實據,勸勉他人專稱彌陀名號,皆得現當二益、 同歸安樂家鄉。17  

14 淨宗法師編:《念佛感應錄(二)》(台北:淨土宗出版社,2018 年),頁 4。 15 淨宗法師編:《念佛感應錄(三)》(台北:淨土宗出版社,2016 年),頁 5。 16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念佛感應錄(四)》(台北:淨土宗出版社,2014 年)頁 4-5。 17 本章節所引述之張火慶教授的說法,得自 2022 年 1 月 11 日研究者至位於台北象山的淨土宗 文教基金會採訪張火慶教授所提問之回答。

    2017 年時,基金會亦將念佛感應事例中有關「念佛癒病」者,單獨出版成 冊,書名為《念佛癒病(一)》。在本書的「前言」裡指出:「病」為人生八苦之 一,每個人都免不了病苦,病由業生,業由心生,一個人生病,表面上看來僅 是某種身體上的痛苦,但背後的業因卻是千差萬別。18印光大師(1862-1940)曾 言,凡病依其業因種種差別,大致可分三類:宿業、內傷、外感;阿彌陀佛為 大醫王,六字洪名是阿伽陀藥,能普遍救治眾生身心。19念佛的十五種利益中, 有一種即是「能得壽康」。本集收錄了念佛癒病的現實感應事蹟一百多例,作為 此理之事證。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63 基金會已出版之《念佛感應錄》,至 2020 年共七冊。

  (一)內容以往編輯念佛感應事蹟的著作,大多以往生瑞相為主,如《淨土聖賢錄》 或《花開見佛菁華錄》等;張火慶指出,淨土宗文教基金會所編的《念佛感應 錄》系列叢書,分為現世利益及命終往生的兩類感應,目的在於使人確信念佛 能得「現、當」二益,不須另修他法。在「江門念佛會讚頌辭」中,有一段善 導大師的法語云:「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所以念佛往生,是自行大悲;勸他往生,則是化他大悲。張火慶指出,雖說念佛自有感應,能得現世利益,若與往生利益相比,何啻滄海之一粟。若不往生,尚在輪迴,是第一大災難;念佛之目的與利益,正在於消除此災難。淨土宗文教基金會所出版之感應錄所採集的對象及收錄過程如下:一、直接採訪當事人或相關人,錄音轉成文字後,再請對方確認。二、 紀錄者主動投稿,審查後採納。三、第三者轉輾提供,查證後接受。第二、三 點若有不清楚之處,會直接詢問對方,或轉請提供者代查。至於選錄的原則,張火慶指出,來自信眾的念佛感應事蹟很多,若編成書, 收錄太多,一般人未必有耐心看,所以在選材上,針對內容有特色者為優先, 而為了精簡文字,有時不免對原稿有所刪減。

    (二)體例

     1《念佛感應錄(一)》:因是基金會初次出版念佛感應錄,體例未明,有擷自古籍者,也有現今採集的,標題也較散零散,分「念佛勝易」、「念佛必光」、「念 佛鬼退」、「念佛癒病」、「念佛免難」、「自己念佛 他人免難」、「念佛與冥」、「佛 像感應」、「夢中感應」、「平生業成 自在往生」、「臨終助念 升沈之鍵」十一類, 書末還附錄慧淨法師撰寫的「按語彙集」、「不論如何」法語,及「與佛同在」 詞曲。

    2、《念佛感應錄(二)》:第二集時,體例已比第一集收攝,主要都是淨宗法師在 大陸弘法時所採集的感應錄,但淨宗法師強調,其教理的疏導仍完全依第一集 中慧淨法師所作之「序文」為準則,體例分為「念佛癒病」、「念佛免難」、「親 人免難」、「念佛鬼退」、「念佛與冥」、「念佛往生」、「助念往生」、「其他感應」 八類。

    3、《念佛感應錄(三)》到第七集﹕從第三集起,體例明確訂為「現世利益」與 「往生淨土」兩大類,其中再分成癒病、免難、退鬼、淨土見證、往生見證「動物往生及其他感應等類。第三集附錄了「念佛實用問答」,回答了一般信眾常 提出的念佛疑問,例如關於現世利益、念佛往生、臨終助念及各種疑難等解答。

    4、《念佛癒病(一)》:針對很多現代人深受各種腫瘤、精神病等疾病之苦,基金 會特將有關念佛得病癒、治惡夢及失眠、久病得醫及起死回生等感應事例集成 一冊,體例與《念佛感應錄》(三)至(七)集同;因有念佛人對念佛與疾病相關的 見解有偏頗之處,於是法師在「前言」中特地以問答形式說明之。 茲以表列型式整理《念佛感應錄》一到七集及《念佛癒病》(一)的內容與體 例。(請參見附表三)

    (一)製作現況 《念佛感應錄》系列的文稿主要來自台灣和大陸的信眾,由淨土宗文教基 金會編輯群收集、整理、製作、出版。張火慶指出,念佛感應是平實平易之道, 《感應錄》只是據實編錄,以啟人信心、給人參考,工作人員不講求過程中的 特殊經驗與之後的成就感。 為了利於大眾的啟信念佛為考量,所以在編輯時精挑細選,不求多、不求 快,大致上沒有困難及不能克服的問題;至於製作方向是「據實選錄,利人為 先」,平穩的進行,不趕進度,也無延遲。 但有感於目前感應錄已出版了七冊,收集事例超過千則,其中有不少情節 相近的事例,張火慶指出,為避免讀者覺得有重覆之感,也因 2021 年、2022 年間,因政策及疫情等因素,《念佛感應錄》系列的紙本出版較緩,惟網路上的 發表並未停頓,在「淨土宗網站」及「雙月刊」每週(期) 都有選刊數篇,不斷 有新的感應事例上架;但至本論文完成(2023 年 7 月)時,尚無出版紙本第八集 的確切時間。

    (二)流通與影響 2000 年到 2003 年間,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先後編述了《念佛感應錄》(一)(二)(三)後,一經問世流通,即受到廣大信眾的歡迎,短時間內即收到弘化 效果,各地索請者不絕,之後十餘年來反覆大量印行,很多道場甚至以此為弘 化教材,領眾集體學習。主要原因,是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當世之事,極具時代感;且書中事例之末,法師有時會加註按語說明,教理疏導明確,如畫龍點睛,令讀者疑根頓除,故三書編輯水平與實際弘化效果,遠勝同類感應錄之書,也 為後人編寫感應錄提供了範本圭臬。 張火慶指出,淨土宗文教基金會例年來出版的〈淨土宗叢書〉中,被請閱最多的就是感應錄,大家似乎愛看故事。《念佛感應錄》出版後,除了固定以郵 件寄贈讀者及道場外,也長期放置於各地的念佛會供自由請閱,並於淨土宗網站提供電子檔(PDF 及 WORD),讓讀者自行下載。 但張火慶說明,感應是因果之事相,不是佛教的目的;基金會只是以此感 應事例,讓人認知佛說之真實,而起信心、念彌陀、生極樂。否則,但以感應 為目的,若不知佛理,則易迷於事相,或誤信外道。基金會出版的感應錄是方 75 便啟信的事例,較能吸引人閱讀,但同時也有明確的教理依據與說明,讓讀者 了解教理而信受念佛。 至於它的影響所及,張火慶表示,編輯人員只是盡念佛人本分、做阿彌陀 佛的手腳來編輯流通這些事蹟,書既出版,就是完成,至於受眾的反應及影響 力,並沒有特意去調查。然研究者根據台灣繁體字版的《念佛感應錄》(一)版權頁所載,自 2000 年 8 月即印行三千本;至 2020 年 5 月四十二刷亦印行一千本的量,以及《念佛感應錄》(七)在 2020 年 12 月初版印行六千本的量來推估,其印行流通的數量應有十幾萬本,且仍穩定持續增加中。至於其簡體字版在大陸的發行量,張火慶則表示未作詳細統計。張火慶認為,對於專修淨土法門的行者,以及對佛教剛起信但未深入的學 人,這一類從古至今、隨處可見且各式各樣、有同有異的感應事例,或許能直 接觸動他們的心靈、啟發他們的信願,並自然而然的起而效行之,開始「專稱 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本願,並從具體事例中了解「念佛往生」的道理,乃至事理互證,信願越來越真切,念佛越來越歡喜,就這樣成為另一位以身示 範《念佛感應錄》的妙好人之一。因此,這類的感應事例,對有緣眾生的啟信 念佛,可說有相當的影響力。

      一、淨土宗念佛感應事例,占台灣現代化佛教感應錄大宗/ 因專念彌陀聖號而直接感受阿彌陀佛救度或加持的感應故事,在 1987 年後 台灣現代化佛教感應錄裡的數量最多,其中淨土宗文教基金會所收錄的《念佛 感應錄》系列,記載了許多稱念佛號而得「勝易」、「鬼退」、「癒病」、「免難」、「與冥」、「往生」等種種感應事例。在在證驗,今世學人不分根基優劣、學道 早晚,皆能以專念彌陀,當下立即獲攝受。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慧淨法師指出,一般編輯念佛感應事蹟者,大多以往生瑞相為主,如《淨土聖賢錄》或《花開見佛菁華錄》等;但淨土宗文教基金會則以現世感應為多,目的在於使人確信念佛不僅能得到臨終往生,亦能獲得現 世各種利益,不需另修他法。基金會所收錄之往生感應事蹟者,有很多都是非上根、非久修、非苦行者,藉著臨終遇緣念佛被救,用意在於顯示彌陀的救度,隨時存在,平等無別,任何人都是被救之人,任何時都是被救之時;使人人有希望之心,無絕望之地。10 例如以下這篇〈李淑珍念佛 癒乙型肝炎〉,即是平凡老太太在沒有醫療資 源的情況下,短時間的念佛,即感應彌陀治病的事例:……。上述案例是一位心思單純的老太太,原本還會持誦一些佛教的經咒,但後來聽 聞念佛法門的簡易及大利,加上心情煩鬰無心旁修,因此深入一句佛號,終得 不可思議的感應。 年長之人為了求健康而虔誠念佛,阿彌陀佛聞聲救苦;而年少的學子為了 學業表現,在老師的勸導誘掖下,有意無意念佛,也能召感彌陀加持。例如這篇〈師生齊念佛 中考創佳績〉:…… 12 上述感應故事呈現的就是「勝易」的案例,這也是佛教傳教常用一種手法,即「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即先示現信佛之後所能得到的世間利益給眾生, 再令眾生起信,慢慢進入佛法的智慧。這時,眾生所信的佛法,已不只是為了得到利益,而是能契入佛法的智慧了。

 二、念佛法門的修行以往生淨土為最高目標/ 一般人常以為淨土宗的專念彌陀,只是為了求生淨土或免難消愆。事實上, 淨土宗諸多教義都明白示喻,專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即獲各種「現當二 益」,具無上功德。「現」即是現世今生,「當」是當來後生,「現益」是世間種 種的安穩利樂,世人之所欣受者。13 慧淨法師強調,雖說念佛自然有感應,能獲得現世利益,但不論任何大利益,若與往生利益相比,何啻滄海之一粟,根本不能比。因為世上唯有往生成佛是真實,現世一切皆是虛假。淨土法門的修行以生命最終往生淨土為最高目標,修行的途徑和目標簡單 明確,歷代淨土宗以往生傳別立其宗派特色。14

然為了避免讀者在閱讀時只受到事件情節的吸引,眩惑於神鬼傳奇而未吸 收到佛法宗旨的含蘊,有時出版單位在書前的序言或書後的編後語中,會加入佛教的教義,例如慧淨法師以二萬言之序文,依佛經祖釋細論「為何念佛超勝 一切」、「念佛免難、癒病、鬼退、度亡、往生,原理是什麼」?以期用佛法的概念「貫穿全書各則事例,恰如人之神識統御身心各部。105 不只如此,法師們更針對某些案例,加註「按語」說明,因為「一則念佛 感應,一般人多只注意其表面情節,而難探究其隱含教理。但是表面情節固因 時處人事之不同,有其偶然性;而佛法理則卻不受時處諸緣之變化,有著必然性。今借助『按語』便能從看似紛繁、偶然的表像情節中,探知單純、必然的 佛法理則,得佛法智慧之眼。106

  由上述論點來看,感應錄所錄載的,是佛教中本自具有的成份,而非無中 生有的想像。只不過「感應」的價值有限,不是佛教的主體。因此慧淨法師在編述《念佛感應錄》之初,即開宗明義指出:一般編輯念佛感應事蹟者,大多 以往生瑞相為主,如《淨土聖賢錄》或《花開見佛菁華錄》等;但《念佛感應 錄》則多收錄現世感應為主,目的在使人確信念佛不僅能得到臨終往生,亦能 獲得現世各種利益24。但慧淨法師強調,不論任何大利益,若與往生利益相比,何啻滄海之一粟,因為世上唯有往生成佛是真實,現世一切皆是虛假,而凡庸之人,則百聞不如一見,往往聽經好幾年,不如一件感應事蹟的啟信,所以法師廣集彌陀感應事 蹟,讓事實勝於雄辯。正如《大悲經》所云:「若能輾轉相勸行念佛者,此等名行大悲人。25 2000 至 2003 年間,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先後編述了《念佛感應錄》一至三集,,三書流通問世後,受到廣大信眾熱烈歡迎,各地索請者不絕,短時間 內便收到極強的弘化效果。之後十餘年來,《念佛感應錄》出版至第七集,一直反覆大量印行流通,不少念佛道場甚至以此為弘法教材,領眾集體學習,引為 事證。為何能有此效應?最重要的是現代化佛教感應錄收錄之感應事例,其內容絕大多數係近世之事,具時代感與鮮活性,又能按語說明,文字風格簡捷,教 理疏導明確,與解嚴前舊書重刊之感應錄相比,解嚴後出版之現代化佛教感應 錄的編輯形式與實際弘化效果遠勝,也為後世之人編寫感應錄提供了範本,更證明了現代化佛教感應錄在弘傳佛法的宗教價值。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7984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