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念佛,兼持經咒 ?
2025/01/08 20:03:45瀏覽6|回應0|推薦0

念佛之外,兼持經咒(象山慶25.1.8)

    印光大師文鈔》云

    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    喪考妣,如救頭然之痛切,於一行三昧,實最善。若以悠忽當之,久或懈惰放廢,固不如兼持經咒有把握。……總之,生死心切,誠敬肫摯,專/兼均可,否則,專落悠忽,兼落紛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難得利益(開示五則)

       專修身業專禮(凡圍繞及一切處身不放逸皆是),口業專稱(凡誦經咒,能志心迴向,亦可名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兼修種種法門,迴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

當云淨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永明令人萬善齊修,迴向淨土,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復永嘉某居士書二)

念佛之人,各隨己分。專念佛號亦好,兼誦經咒,並廣修萬行,亦好。但不可了無統緒,必須以念佛主,正行,餘皆賓,助行。。否如一屋散錢,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復沈授人居士書)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須主助分明,助亦歸主。若泛泛然無所分別,一目視之,主亦非主。……心若至誠,法法皆靈.心不至誠,法法不靈。……持咒一法,看話頭相似,看話頭以無義路,故能息分別之凡情,證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義理,但只至誠懇切持去,竭誠之極,自能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議所能及(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所以諸佛諸祖,主張淨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業力,不能發現耳。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若法華,楞嚴,華嚴,涅槃,金剛,圓覺。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閱。皆無不可】……又高僧傳初二三四集,居士傳,比丘尼傳,善女人傳,淨土聖賢錄,皆記古德之嘉言懿行。閱之,自有欣欣向榮之心,斷不至有得少為足,與卑劣自處之失。宏明集,廣宏明集,鐔津文集,折疑論,護法論,三教平心論,續原教論,一乘決疑論,皆護教之書。【閱之,則不被魔外所惑,而摧彼邪見城壘矣。此等諸書,閱之,能令正見堅固,能與經教互相證明。且勿謂一心閱經,置此等於不問】。則差別知見不開,遇敵或受挫辱耳。(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在家居士,功課亦可照禪門朝暮功課做,亦可隨自意立。如早晚專念彌陀經,往生咒,念佛,……或有持金剛經亦可。然無論誦何經,持何咒,皆須念佛若干聲迴向,方合修淨業之宗旨。(復周智茂居士書)

譬如吃飯,須有菜蔬佐助。亦如身體,必用衣冠莊嚴。何於長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門深入,而盡廢餘門也。【一門深入盡廢餘門,唯打七時方可】。【平時若非菩薩再來,斷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則生厭故也。天之生物,必須晴雨調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實際。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則普天之下,了無一物矣。況吾儕心如猿猴,不以種種法對治。而欲彼安於一處,不妄奔馳者,甚難甚難。人當自諒其力,【不可偏執一法】,亦不可漫無統緒。(復周群錚居士書三)

 <專修與圓修>,釋宗柱

善導大師: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擇機理雙契幹[1]。解門是讓我們瞭解佛說一代時教,大致義理。佛弟子要有基礎性認識。解門明白了,就不動搖。就選擇一個修行法門。念佛、諸行回向,都是淨土門。善導大師說專修萬修萬人去。行有餘力,念一句名號,是少善根少福德,可能往生不了,就去讀誦大乘或去修其它善法,這就是在行門上雜;你覺得念佛夠了,讀大乘不是了增加往生把握,不是在行門上湊往生資糧,而是在解門上多瞭解各大宗派、佛境界、經典意義,加深對於淨土義理瞭解。歷代祖師大德是通宗通教。沒這些經典理論基礎,要瞭解甚深淨土義理是困難。另方面,懂得越多,去弘法,攝受力越大,有能力去說服他們。不要說我念佛了,不敢看其它。解門越多越好,對淨土義理越透徹,信心越堅固。

    專修善導大師看其他經典,是在解門上。往生極樂,一句名號已夠了。其它隨份隨力持戒、修善。正定業是念佛,斷惡修善助業。

圓修永明大師,所修一切善回向極樂--萬善同歸。第十九願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這是大師級人物,我們做不到。

雜修初學淨土門,覺得一句名號太少了,不肯定要多善根多福德,學這又學那,湊數量!

    善導、永明二師對往生是百分之百把握,而雜修人內心忐忑--要從內心去判定。

解門、行門,是不交叉,在解門上補充學習,不違背行門。

 

「專修、圓修」「雜修」,唐岐

印光大師說:「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修淨業,有專修、圓修種種不同,譬如順水揚帆,易到;亦如吃飯,但吃一飯,亦可充饑。兼具各蔬,亦非不可。」又<無量壽經頌序>:「末法學人,如其智力充足,不妨圓修萬行,迴向往生。否固當專修淨業,以期仗佛慈力,橫超三界,直登九蓮」念佛根機有利有純,行門上就有「專修圓修」差別。「專修」往生品位,或不及「圓修」,但智力不足,心紛雜,須一門深入。

<復慧海居士書>:「金剛等持誦,亦不必廢。但以持經咒之功德,迴向往生,六度萬行,皆往生助緣,是圓修。

善導師雖倡「專修」,卻是「念佛三昧」「圓修成就」。《觀經疏》:「正行,專依往生經行行,……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無間。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稱名」「正業」,其餘「助業」。「正中之正」似「總持」,念佛名號,極樂之依正莊嚴,全攝在內。

「雜行」功德雖迴向「往生」,但不易專一。不若執持名號之「相續無間」力量就不大。《觀經》下品下生,五逆惡人能往生,是「無間心」強力所致。

印光師<覆永嘉某居士書>:「淨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永明令人萬善齊修,回向淨土,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專修」或「圓修」,是依眾生根機所應差別,不能執「定法」。倡「專修」,顧及「中下根性」易分心,難深入。「禪淨融合圓修」,是顧及「上根」若只專修,失「福慧圓滿」機緣,故學一切法,深化般若,成就「廣度眾生」智慧。

「念佛」若非年紀大,或染重疾,來日無多,須一心專修;青壯年,應隨己根機智力,於福於慧,並行精進。「福業」雖不是「往生」要素,但涉及品位高低,「念佛」不能只滿足於「下品往生」。

凡夫習於追逐外境,若單持一句「名號」,久了無味, 就起「懈怠心」。若有助行相輔,能令「欣樂心」「精進心」綿長。

「念佛」不離「信願往生」下,於「淨土門」教法、教理,量力學習,不能偏執「一法」,不可亂學其它法門。

蕅益師《彌陀要解》:方便門,有一病隨有一藥,病旣萬端,藥亦千變;良醫合宜而用,砒霜活人,庸醫昧機而施,醍醐傷命。立一法必伏一幣,有一利,必具一害。又說:眾生根性,萬別千差,或顯悟,或密證,或須助,或不須助,事非一等,皆是一門深入。」一切法門,都有利弊,有一病就有一藥,有一利就有一害。眾生根機無量,有要「助緣」引導,學校,善用「輔助教材」,如「助行」方便。

《彌陀要解》又云:「不知一切法即一法,廣修誠屬二心;若一法中透一切法,專習即是總持。」「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以「念佛」統攝「禪、密、般若」成「助行」,看《金剛經》、《楞嚴經》、《地藏經》等,增長往生信願。



[1] 印光大師:世傳師是彌陀現,提倡念佛義周贍。切誡學者須撝謙,兼使極力生欣厭。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擇機理雙契幹。念佛出光勵會眾,所說當作佛說看。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8162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