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信解不二,感應生西
2024/12/29 11:28:08瀏覽21|回應0|推薦0

信解不二,感應生西(象山慶24.12.29)

    《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朱熹《文集》卷51:鬼神之理,聖人蓋難言之。謂真有一物固不可,謂非真有一物亦不可。若未能曉然見得,且闕之可也。

     淨土之義理及境界,有說是「深妙」,或說是「不可思議」,我輩凡夫若暫時不知、不解,即可多聞闕疑、多見闕殆,並以此敬而信之、勉而行之,勿因淺學小疑而錯失真理大益也。念佛乃信、智(解)不二,以阿彌陀佛之名(形象)義(功德)之總相為智(略解),而信入(心淨為性)、稱名(行淨為緣),即信即智而不甚解、不多疑,卻暗合道妙,冥感冥(顯)應,任心感佛,佛來應心,而成了心佛一體。《妙華經》:「若人 (一念無明/法性)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凡夫雖以「習以為常」的妄心而稱念佛名,但因名號所含攝之彌陀無量功德,及眾生本有的清淨無漏之佛性,於稱名當下,法爾與佛相應而不隔,即得滅除種種之罪業,成就往生之大事。

《大般若經》:「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菩提心),大悲為上首(慈悲心),無所得為方便(般若/法空慧)印順法師學佛三要》據此三要列舉人天二聖菩薩的相應心行

信願─希聖希天出離心菩提願

慈悲─眾生緣慈法緣慈慈悲心[1]

智慧─世俗智慧偏真智般若智,

有人據此而說,當代弘法的三個要點菩提心為前導(慈悲)般若為心要(智慧)淨土為歸宿(信願)。為什麼具備了菩提心與般若智之後,卻以往生淨土為歸宿? 在世俗中,利益眾生最快捷、殊勝、有保障的法門,即是極樂淨土,最基本的是解決眾生的生死,到極樂世界去修學。



[1]慈悲心是生起菩提心的因;菩薩之三心:菩提心、慈悲心、法空慧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81574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