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0/12 13:08:03瀏覽1400|回應7|推薦59 | ||||||||||||
老二還在念小學時,有一次提起他的數學老師有個讀大學的女兒。 我驚訝的說:「你的老師還那麼年輕,女兒就讀大學了?」 上面這段是七、八年前寫的,不知為什麼沒有接下去,短短幾句存在草稿匣裡,後來就忘了。這兩天想找一張國旗多的舊照做臉書頭像,選了這一張。看到他們小時候的樣子,興起懷舊情緒,又把這個篇名找出來,原來當時只寫了一段。 以前讀過一篇文章說嬰兒潮這代父母常把子女想得比較小,(或是不願承認兒女已經長大),其中一個原因是不承認自己已步入中年 (現在是步入老年)。不知有沒有道理,但是有一段時間,我的確懷念他們小的時候,在腦海裡翻來覆去回憶兩兄弟以前說過的話、做過的事。 老大小時候是一個清秀的娃娃,只是很晚才會說話。其實他會「說」,只是我們不了解。直到有一天,保母的女兒發現:「他講上海話」ㄝ,我們才弄清楚。保母和她的朋友都講上海話,老大白天聽多了,說話跟著他們的方言。後來慢慢轉成國語,就不再說上海話了。 左邊那張大約是他八、九個月的時候,右邊那張兩歲多,胖嘟嘟地坐在外公肩上。小時候講的話很有趣,而且富含同情心。有次大約是復活節前,在教堂裡聽到耶穌受難的故事,他悄悄跟我說: 「媽媽,耶穌好可憐,我給他貼個OK繃好不好?」 還有一次去河濱運動場散步,他看著獨自繞圈跑步的年輕人,抬頭問我: 「他的媽媽呢?」 那時不記得誰買了一組玩具火車和軌道,老大喜歡得不得了,追著火車不肯讓它停。我被鬧得受不了,把軌道接成一個迴路,讓火車在上面轉圈圈,直到電池耗盡。三歲時去「小人國」,他也是蹲在迷你火車站前不肯離開,追著經過的火車。我去年聖誕節前去植物園觀賞假日火車展車時,忍不住想起這一幕。 上幼稚園的時候,老師教他們念三字經,回家背得煞有介事。週末去看爺爺奶奶,他拿本圖畫書,搖頭晃腦的念起三字經,爺爺趕緊拿錄音機錄下來。他突然冒出一句「苟不教,汪汪汪!」 我們錯愕一下,忍不住大笑。他卻一本正經的繼續念「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 老二出生之前,有些朋友以為我懷了雙胞胎,生下來果然是個大號寶寶。那時台灣大約經歷第二個嬰兒潮,產婦多得在走廊排隊。我從產房出來還住不進病房,在走道躺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有人出院才搬進病房。 那時先生去育嬰室看新生的寶寶,聽見某家人對著自己寶貝不停讚美「金古錐啊!"」 然後指著老二說:「哼,旁邊那個大顆獃,看起來就傻傻的」。先生回來學給我聽,不禁相視大笑。可是他「小時了了」,長大了也只是普通身材。 他比哥哥調皮好動。老大小的時候,我把不想他碰的物件收進五斗櫃上格抽屜,從來不用擔心。到了老二,他發現搆不著上面兩格,就把下層抽屜打開,當梯子踩上去開上格,真不知道他哪來的主意。
老大四歲做了哥哥,從此覺得責任重大。有次我要他用奶瓶餵弟弟喝點水。只聽他哄著說:「弟弟,你要好好喝水喔,不然以後長大臉上長麻子」,想了一下又補充道 :「是水麻子 ...嗯,水痘!」 .... 爺爺奶奶哄他吃飯時曾說:「如果不把飯吃完,小心以後取個媳婦兒長麻子」,他就把這句話應用到弟弟身上。 我們出國時老二還不到四歲,請爸媽幫忙照顧,先帶著老大來美。隔年暑假外公外婆帶老二來探親,從東岸玩到西岸。那時小小孩坐車沒那麼多規定,擠在大人中間,兩排椅子大人小孩剛好擠六人。(當然還是現在的嬰幼兒座椅比較安全)。 那時沒有GPS,開車旅行完全靠地圖和路標。偏偏我們英文還不夠好,常常在地圖上找到路名,看路標時卻認得不夠快,一晃就過去了。於是先生常常念念有詞:「我們該往南(或東、西...) 走」。 有次老二聽到,就接著講:「不是往南(男)走,往女走」。 市區裡有很多單行道,我們當時看地圖往往忽略。等開到路口發現,先生忍不住說:「又是 one way」。有次在路上找路,先生又自言自語: 「這是哪條路呢?」 老二隨口說:「One way!」 不久看到單行道指標,還真讓他說中了。 爸媽那次待了快兩個月,才帶老二回去。回台北後,爺爺奶奶來看他,問:「美國好不好玩啊?」 小傢伙回答:「我才沒有去美國呢,我去的是狄斯奈樂園 !」 從此知道小孩出去只要有玩的就好,甚麼山水風景對他們都不重要。 老二讀小學時來美,依舊是那個活潑好動、愛開玩笑的小男孩。在家時喜歡抓著門框往上攀,哥哥想學他,卻沒有那麼輕巧。但有時也有點莽撞 : 拍上面這張相片的時候,他只顧揮棍子擺個漂亮的姿勢,差點打到表姊還渾然不知。 有一次,學區來了一個從廣東來的代表團。學校致歡迎詞時,居然臨時找老二去做翻譯。後來我問他:「你怎麼翻譯那篇講詞呢?」老二回答:「我們誠實的客人 .....」 我們詫異甚麼是「誠實的客人」? 後來才想通,他當時還不認識「honorable (尊貴的)」這個字,想成了「honest (誠實的)」於是「貴賓」就變成了「誠實的客人」。 千禧年暑假,遊羅馬、梵諦岡、那布勒斯、龐貝 兄弟倆個性不同,小時候哥哥管得比較多,弟弟有時不服氣,但大多數還是聽從哥哥的意見。長大以後互相幫襯: 結婚時互為伴郎,小孩領洗互為對方孩子的教父。各自為工作和家庭忙碌,雖然見面機會不多,還是彼此關心。 而升格為奶奶的我,除了關心孫輩,也只偶而才回顧一下他們的童年趣事了。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