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神遊古陵》
2017/06/03 16:51:31瀏覽361|回應0|推薦11

                                                     杜甫《重經昭陵》

 

草昧英雄起,謳歌曆數歸。
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
翼亮貞文德,丕承戢武威。
聖圖天廣大,宗祀日光輝。
陵寢盤空曲,熊羆守翠微。
再窺松柏路,還見五雲飛。 

 

 

  一直對古代歷史讀興頗濃,尤其是各朝代陵墓的書。常在假日閒暇時,或遊走於古書舊事中,或覽賞於各類歷史考古節目中,總是意猶未盡、樂不思蜀這穿梭於今朝古都時光中。再次歷歷如見。

 

  有關昭陵,在文獻記載中,說它是開了唐代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其實這在漢代便已有相關例子可供參了。

 

  在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山頂墓室,它便是一個「依山為陵」的例子,在經過現代考古的科學發掘,他們的墓室就建在滿城縣城西南,陵山東麓的山峰頂上。或許正因為建得如此高高在上,這對夫妻之墓才沒被人盜過,而出土了大批的珍貴文物,尤其是那件名聞中外的金縷玉衣,和那盞長信宮燈。

 

  但在「唐要會」中記載的「依山為陵」,是指墓室依於山頂,或山腰,或山腳下呢? 

 

  拿昭陵來說,它建築在陝西省醴泉縣西北海拔1188公尺的九嵕山上,一座與世獨立、尖突的山峰深處;即使是在交通便利的今天,遊客也難以到達。據「唐要會」記載,唐太宗的墓室深入主峰南面達七十五丈(約230公尺),可見當年鑿山工程之浩大,難怪營建了整整13年(貞觀十年營建,二十三年完成。唐太宗也在這一年駕崩)。

 

  當年曾經架樑為棧道,繞山二百三十步(約400公尺),才能抵達墓室所在的玄宮門;無疑的,足可證明墓室是建築在山峰頂上的。

 

  在高宗朝時,舊守陵使閻立德曾經上疏,建議把這道棧道拆掉,為的是使墓室「固如山岳」。史家在紀錄這件事時,有一妙筆,說高宗「嗚咽不許」,一直到長孫無忌等大臣,引用了《禮記》的權威,重新上表,高宗皇帝才只好勉強答應了。從此「靈寢高懸,始與外界隔絕」。

 

  你道,為何高宗要哭哭啼啼的「不許」拆棧道嗎?拆了棧道,太宗的墓室,像閻立德所說的那樣「固如山岳」,不會有人來盜,不也是好事嗎?有甚麼好哭的呢?

 

  原來這墓室建在如此陡峭的高山上,若拆了棧道,那麼連高宗這位孝子,也不能上山來謁拜他父親的靈寢了,怪不得他要哭啼不許了。

 

  現代人可能受了「地宮」一詞的影響,以為皇帝的墓室必定是在地面底下的。如北京市郊明代萬曆皇帝的定陵,於近年來開放給遊客參觀後,可能更使得大家以為,帝皇的陵墓正像明代定陵那樣,是深入地面底下好幾百公的,但因昭陵與中山靖王墓之故,而終於讓人們明白「依山為陵」是怎麼一回事。

 

  這不竟令我想起四川三峽一帶那些高懸於絕壁上的懸棺。這些山峰上的陵墓,如果有一天能夠重見天日,像劉勝夫婦那樣,必然是極為詭異又壯觀的景觀;說不定,將來於旅遊工業推瀾下,能運用現代設備,架起登山纜車,便利遊客一覽昭陵。只是那時,唐太宗恐怕就永遠不得安寧了。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273b36a1&aid=10379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