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25 14:02:00瀏覽1257|回應8|推薦24 | |
常家莊園原有兩條街,南常一條街,北常一條街,稱為前街與後街,現僅存後街部分,占原建筑的五分之一。 常家是著名的儒商,不僅各建筑充滿文化氣息,規制也嚴格按照長幼有別,尊卑有序的儒家傳統,絕無逾越。一般院落都是臨街一門而入,以正廳為見分界前後院,前院又以夾牌樓分為上下院,為“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五外三”等結構,上院由兄長居住,而下院則是小弟或者晚輩居住。家主居住正廳。 現保存最完整是便是上篇所提貴和堂也最華麗,但各院功用不知。現存建筑所有院落都以“堂”命名,從東到西依次為:節和堂、人和堂、慎和堂、雍和堂、謙和堂、養和堂、體和堂、廣和堂、貴和堂。所觀也不知道是哪一堂,我是從西往東只管拍就是。 大夫第。中國的傳統,當門照壁,絕不露院內風光。 照壁兩側字帖磚雕,中間為立體葡萄圖案,相當精致,應該是求多子多福意吧。 一進大門,又分兩院,牌樓式門樓。常家莊園隨處可見法帖、匾額、楹聯,各有特色,或是名人書寫,或是常氏子孫所题,看不過來,也記不過來。這種地方來一次做再多功課也是走馬觀花。 下院建筑一般相對簡素。 原來是靜和堂,這應是正院上院。這院的特點是偏房房門有門檐。 上下院以這種雕花夾牌樓相間,牌樓兩側磚雕都十分精美,俱是梅蘭竹菊松或者鶴鹿喜鵲或者其它高雅吉祥的圖案,有些背面還有精致磚雕,有些則簡單些,下篇會專題介紹。 廣和堂正院,沒有樓梯圍欄,不是兩層樓房? 到靜和堂,順級上二樓,磚雕樓欄,真是不惜工本,無一處不用心。 站在二樓俯拍,看這瓦楞,別說已過200年,我看再過200年貌似都不用翻修。 此院为攝影展。房內院內,方青磚鋪地,雕花窗格。往外看,開門院院相連,閉門自成一戶。 又到另一院落,進士第,應該此堂有多名子孫中進士吧。 也是寬敞的院落,開兩門,中間照壁浮雕為“福祿壽”三星。此院特色是門前有石雕圍欄。太過寬闊,全貌仍不能完整收入鏡頭,所以有些必須斜拍才行。 東側一亭。 原來是常氏家訓。真好,應推廣為任一國人家訓都可。 凡語必忠信、凡行必篤敬、飲食必慎節、字書必楷正、容貌必端莊、衣冠必肅整、居處必正靜、做事必謀始、出言必顧行、常德必固持、 然諾必重應、見善如己出、見惡如己病。 這個院內是中國老電影資料展。墻上沒有磚雕,像是彩繪,線條簡美。 回頭一看,真是庭院深深深幾許! 養和堂正院正樓。匾額:書百忍。窗格非常美麗,為花中四君子圖。 樓梯,過邊門通向後花園。 此房上立一小樓閣,只看到此院有,可能是我們中國傳統風水文化中一種“破”法?可能比旁邊房頂低故? 這個夾牌樓的鴟吻壞掉一側,看正樓房脊上雕花多美多均衡。
到底看過多少堂多少間房分不清楚,只能看照片結合資料回憶了,如果想一一細品,不是觀覽一次就行,最起碼兩次,功課做的再細也有遺漏,畢竟沒有實物參考,實地看過再參考資料得到印證,才發現錯過很多,如果有第二次應該體悟更深,但中國美景何其多,只能留下遺憾方能回味悠長吧。 匆匆看完這些建筑,以拍為主,來不及做更多靜思,回來看照片思緒飛揚感喟不已,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是什麼力量讓他們將一家一房發展成一個大家族,又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大家族又商又儒200年長傳不墜?又恃何底氣可讓他們平心靜氣地把居所修建成萬年般的基業,你看這一磚一瓦,一刀一劃,一勾一描,連瓦楞與灰縫都是用心至極,你看這到處可見的法帖、匾額、楹聯,家具,無一不蘊含著主人高雅的文化品味,是中華民族追根溯源的傳統讓這個家族綿延,又是“詩禮”“耕讀”的傳承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規律,據說常家私塾便有17座,而這些優良的傳統是不是在兩岸四地都在漸漸地逝去? 我們所處的又是怎樣一個時代?西方強大的文明幾乎要將東方的一切驕傲與特殊體係擊潰,我們在霸道的西文文化美學標準面前不由地自慚形穢,世界越來越同一,到處都將變成西方,就像我們大小城市如果沒有那偶入眼簾或新或舊的翹角飛檐,沒有那紅紅綠綠的描龍畫鳳,我們和世界任何一地的城市建筑有何區別?我們已經沒有強大的文化傳播能力,也沒有對古典傳統的創新能力,那能不能只是繼承呢?繼承應該不難吧,即使只有繼承,也能讓我們的民族與世界上的其它民族相區別啊!像近幾年的巨型建筑,無一不宏偉雄壯獨特,但大部分都是國外建筑師的作品,有沒有崇洋媚外的念頭姑且不談,問題是這些建筑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行的話,為什麼一定要建在我們中國呢? 看一看圖片裡的明清民居,富商也是民,可以稱為高檔住宅區吧,但畢竟不是官衙也是民居,這民居的建造,是準備讓一代一代的子孫都在院內繁衍生長的,他們的目光何其深遠沉靜,而看我們現在,目光能看二十年算是有計劃的,雖然這是個巨變的時代,別說20年,一年與一年都不再一樣,可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我們像被無形的神秘導遊催促一般,不由自主地匆匆前行,繚亂的浮光掠影閃得眼暈,卻又仿佛一切都沒有經歷到內心;我們也像一個沒有根基的人,一旦走出就再也回不去,祖父繼承的小院現在哪裡?父母原地重建的舊屋又在哪裡,我們把家園一個個搬進鋼筋水泥防盜門裡,沒有街坊,沒有鄰居,沒有院中高大的樹,沒有一片向榮的果木花卉,沒有蛐蛐在墻角鳴,沒有鳥兒在枝上啼,這還是不是能寄托我們無限鄉愁的家園?家園啊,沒有園,可還是家? 我們這一代還有未來的更多代,將成為一個個回首來時路,足跡卻不停湮滅的倉惶的人... ... ..
雖說是《平遙古韻》奏的是平遙古城,都是山西明清古建,性質相同,都是我們已遠去的家園。 。 。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