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5/14 00:03:45瀏覽2949|回應8|推薦189 | |
佛陀時代在舍衛國祇洹精舍時,有一大富長者,育有一子年十三。當時長者夫婦往生時,其子尚年幼,擁有大批家產卻不善理財,不到幾年便散盡祖產,落得以乞討為生。一日,他父親生前的一位好友,也是大富長者,在街上見到這位晚輩落魄的景樣,過去詢問後,心生憐憫,決定幫他脫離困境。就將女兒許配給他,並送他車馬、奴婢及巨款,助他建立門戶。 然而長者子生性懶散,不懂惜福理財,整天坐吃山空,不久又將家財耗盡。長者不忍女兒受苦,只好再給他一筆錢財,誰知長者子故態復萌,最後仍將錢財敗光。父親好友認為多次資助,他卻始終揮霍無度,是個無法造就之人,便強迫女兒改嫁他人。 女兒聽到父親與族人商議此事,即告訴丈夫:「我家財勢雄厚,一定會逼你答應,你若不謀求上進,我們只好分離。」長者子聽完妻子所言,慚愧不已,想著自己天生福薄,年幼失怙,不擅理財顧家,今日如失去愛妻,重當乞兒,情何以堪?思來想去,心中便生起惡念,於是將妻子騙進房中,拿出預藏尖刀,將妻子刺殺後再自殺,最後雙雙殞命。 奴婢發現後驚嚇不已,飛奔走告長者,長者前往探視已無法挽回。斂葬時,長者為女兒猝逝哀傷不已,聽聞佛陀在世教化眾生,只要見到佛陀,皆能除去心中憂惱,於是長者帶著全家前往精舍,參拜佛陀。 佛陀問長者為何愁憂不喜?長者回答:「女兒嫁了一位愚癡的丈夫,因為無法自立謀生,又不願分離,所以殺了妻子後自盡,造成家門不幸,聽聞佛陀慈悲,能解世人憂惱,今日特地前來參拜佛陀。」 佛陀為長者及在場大眾慈悲開示:「貪欲及瞋恚是世人的常病,愚癡無智是禍害之門,眾生因此墮落三界五趣的深淵中,流轉生死,無有窮盡,卻仍不知悔改,更何況是愚癡之人,哪能看得清?此貪欲之毒能喪身滅族,害及眾生,不僅這對夫妻啊!」 佛陀接著說了一首偈語: 愚以貪自縛,不求度彼岸;貪為財愛故,害人亦自害。 愛欲意為田,婬怒癡為種;故施度世者,得福無有量。 伴少而貨多,商人怵惕懼;嗜欲賊害命,故慧不貪欲。 長者聽完佛陀開示,憂惱頓消,法喜充滿,與其他在場族人及聽眾,破二十億惡,證得須陀洹果。《法句經譬喻品》 本篇佛典指出,世人有諸多煩惱病苦,事業、生活、情愛,產生障礙,無法解決,以為自我了斷即可獲得解脫。殊不知自殺根本無法得到真正的解脫,因為自殺,心念上存在著痛苦,這種痛苦會延續到死後,乃至於下一世。 對佛法而言,自殺者心中充滿怨氣,心結無法解開,神識在死亡之處無法離開,是無法得到真正的解脫。因此,佛法教人要從「因」上去解,即修善去惡,轉識成智,面對現實的人生,要勇於承擔過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及逆境,都要去克服,心安理得,才能改善自己的命運。 文中這位長者之子,年幼繼承龐大家產,卻不懂如何理財,敗光產業落得以乞討為生。能夠遇到善緣助他建立門戶,卻不圖努力向上,依然揮霍無度,最後一念之差造成殺生害命之報,如果他能有智從正向思考人生,力圖奮發,有賢妻相伴,自然可以創造一番新作為,但他卻走向毀滅的道路,真是無智。 通常有自殺傾向的人,容易產生強烈的貪、瞋、癡三毒,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靈魂會產生極大的恐懼及厭惡,自殺後的亡識下一生得人身的機會非常渺茫,逃避後的痛苦更大更深。眾生在輪迴中皆受宿世的業力支配,不能以自殺一了百了,在金剛乘中提到,自殺是最大的惡行,破壞自己的佛性,其罪等同殺佛。 是以,如何面對逆境,自強不息,尊重生命,愛惜自己,是修行之重要課題,無論生存條件或環境如何艱難,有多少問題無法解決,都要堅強勇敢的活下去。活著就有希望,要設法適應和克服人生中所面對的困難,懺悔及多行善可以轉變定業。深信因果,生命之可貴,是能善自珍重及珍重自他的生命,活出希望才能平安,努力修行實踐佛法,終究能迎向美好的未來。
____________________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