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2/19 18:45:20瀏覽2154|回應4|推薦45 | |
每逢投票,不論選舉、罷免、公投,台獨抗中保台這句符咒發出的神功無敵,政權保衛戰台獨必勝,看來釜底抽薪化解支持台獨的精神動力👉二二八,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 光復時台灣有民族認同的代溝 🔸 說二二八是「皇民暴亂」,一般人,尤其是大陸人是絕不相信的。原因就是把光復時的台灣人看作連續性的一體,也就是把整個51年日本殖民時代的台灣人當作同一個人來看。以致於無法理解為什麼有英勇犧牲的抗日和激動熱淚歡慶光復的人,怎麼會光復後僅1年4個月,就天迴地轉,演變成反中仇華的二二八事變? 因此,二二八絕不可能是皇民暴亂,必定是政府的執政極其、極其惡劣無比的「官逼民反」,才足以解釋二二八發生的原因。二二八發生幾天後,上海《文匯報》左派馬屁文人臧克家膝蓋式反射所描述二二八的詩句:「…,五百天的日子還沒有過完,祖國,祖國呀!你強迫我們把對你的愛,換上武器和紅血來表現!」極為傳神地說出大眾對二二八的看法。 其實「官逼民反」僅是表相的看法。人的思想和經驗不會遺傳,即使有家庭的諄諄教誨,但是在外在的大環境的影響下,父子也會不同志。台灣光復時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生長的時代背景和經歷都不同,見解和心理也就各異。 台灣從割讓之初以鮮血和頭顱寫下的抗日史詩;到吳濁流(1900生)的小說《亞細亞孤兒》,描寫書中主角胡太明在民族認同上的徬徨無主;再到陳火泉(1908生)的小說《道》,全心極力宣揚「皇民煉成」,正說明了經歷日本51年統治之後,台灣人的老中青三代在民族認同上,有著三種迴然不同的層次。 台灣的光復,正是台灣老年人歡慶回歸故國,和中年人心靈徬徨的大解放,這兩代人心中的歡喜慶悅可以想見,光復時到處所見的感人場面,就是他們由衷的內心反映。然而想作日本人的夢都沒醒過來青少年人,就未必盡然了,他們在光復時心頭如喪考妣,也落下了眼淚,不過他們是為日本戰敗而難過。 台灣的光復使得這些青年在國家民族的角色上,遽然在一夕之間倒轉過來,請問他們如何能夠適應過來? 🔸 從福澤諭吉的【脫亞入歐】到皇民化的【脫華入日】🔸 日本對台灣年輕人的皇民化何以會這麽成功?這就要提到【脫亞入歐】的發起人福澤諭吉的思想。福澤從中國的負面現象以偏概全,對中國的人種、文化作出全然惡質的評價,最後得出「凡是有支那色彩的東西都該摒棄」的主張。日本【脫亞入歐】之後成功地現代化的強盛進步,無形中等於證明了福澤鄙視中國文化和民族的正確性。 在光復之時的台灣青少年,是在日本的統治完全穩固之後成長的一代,他們並未親身體驗日本統治初期殘酷的一面,心靈和意識都是單方面受日本教育的灌輸下長大,對自己中國歷史和文化已經陷於斷層的隔膜狀態,他們對中國的認識幾乎是一片空白,思想意識任由日本統治者塗上圖案和色彩。 日本對台灣皇民化的目標就是要台灣人唾棄自己中國轉而認同日本,福澤諭吉的「中國論」當然成了皇民化的思想基基礎。很多30歲左右以下,尤其是20歲左右的台灣人如李登輝(1923生)、蔡潔生(1918生,蔡英文的老爸)這代人更是信奉不疑,根深蒂固的概念。 這些青年並非沒有民族氣節,只是受到時代的播弄和擺佈,在歷史的洪流狂瀾中難以自覺的盲從者。沒有人可以責備當時台灣青少年皇民化的歷史宿命,台灣在割讓給日本的情況下,台灣人身不由己,要做日本人當然是正當的事,是自然而必然的選擇。 通觀世界殖民史,只要統治上了軌道的殖民政府稍加懷柔,就會起著同化作用的效果,更何況是日本政府積極推動的皇民化。福澤諭吉鄙視賤辱中國文化和民族的【脫亞入歐】,於是在台灣的皇民教育地鼓吹下,就翻版成了【脫華入日】。 🔸 年輕人熱衷於「皇民煉成」🔸 受皇民教育長大的台灣人自身像是處於第三者的地位,在中國和日本之間作出選擇,認同日本即是等於去舊迎新、登高遠卑,民族尊嚴和驕傲由是於焉而得。 於是,與同一代的中國人對中國的衰亂落後引以為恥,奮發圖強追求民族復興的心態不同。李登輝、蔡潔生這一代的多數台灣青年,對中國的衰亂落後也引以為恥。然而卻是鄙夷唾棄,決心一意切斷與自己中國的民族關聯。 二戰前期日本在各地戰場節節勝利,兵鋒所至,所向無敵,國威如日中天,自然使得這些青少年慕效憧憬的少艾心靈感到仰慕和響往,而陶醉在大日本帝國雄霸天下的美夢中,熱衷於「皇民煉成」。他們競相崇拜日本,醉心於皇民化的言行和表現,記載在當時的文冊書報上彰彰明甚。 在祖國大陸飽受日本侵占蹂躪之時,他們還積極響應日本的「暴支膺懲」「替天征討不義之徒」,與日本人同惡相濟在中國耀武揚威。每當日本在中國的戰事取得勝利,台灣的學生是要敲鑼打鼓,遊行慶祝的。 台獨的美國教父George·Kerr(葛超智)就領教了皇民化的威力,他在七七事變的1937年來台,在台北第一中學及台北高等學校教授英文一直到1940年偷襲珍珠港的前一年,葛對學生情願作日本人而且支持日本侵華大感驚詫訝異,明白了台灣人已經有脫離自己中國的強烈意願,因此他對日本殖民臺灣的統治手法深為讚嘆。 任教期間美日尚未開戰,日本在台灣並未反美,葛也發現到台灣學生對西方文化和美國的欽羨和崇拜,這必然使他興起了美國取代日本控制台灣的念頭。日本戰敗後,他獲得美國駐台灣副領事的職位,極力推動台灣民族自決和美國託管論,所以他會在二二八期間不遺餘力煽風點火鼓動暴亂。 台灣作家黃春明曾敘述他小時,當他家從收音機聽到日本天皇的【玉音】宣布日本戰敗時,他的阿爸當場傷心的哭了起來,黃春明的袓父很不解地問說:「是我們打贏了,你哭甚麼」?兩代人國家觀念的差距己是截然相反。 總的說來,許多台灣青少年的祖國觀念薄弱無根,不少人是對失去日本統治感到如喪考妣,難過無比,光復時熱情歡迎祖國的實際上僅是台灣老一輩的人。 🔸 大都的青少年被皇民化是歷史事實 🔸 因此,說「台灣人被皇民化」,這是一個不正確的籠統說法,因為日本統治51年後,被皇民化的只是年輕的一代而已。所謂的「皇民暴亂」,正確地說,指的只是年輕一代的人所參與的行動。二二八之時,「暴民皆復日旗日裝(軍裝,學生服)」是普遍的現象,這能算是基於「台灣人的立場」反抗暴政嗎? 皇民化比起「斯德哥爾摩症」的心理轉變,猶有過之。是傳說中人類小孩被狼群餵養長大的【狼孩】的真實例子,當時青年就是日本的皇民教育所教導出來的認狼為父,反噬同類的狼崽。 人的思想意識也有慣性,尤其是從啟蒙起就接受親日反華的奴化教育,再加上皇民化的脫胎換骨,親日反華的意識在許多台灣青年中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除的。國民政府和大陸人的表現一令他們失望不滿,就生出憎厭中國人的心理反射。 有強烈祖國情懷的年輕人當然也有,如林書揚(1926~2012,1950年因涉及中共組織被判無期徒刑,後坐牢34年7個月,出獄後從事工運與中國統一),因為他的父親好讀四書五經堅持漢民族意識,終其一生堅持不和日本人打交道,深深影響了他。不過像林書揚這樣的年輕人是極少數的。 多數青少年知道的只是日本「光輝燦爛」的文治武功,早已生出崇拜仰慕日本之心,他們以說日本話,穿和服照相,吃日本料理為無上光榮。 日本的皇民化使得台灣人能夠從卑賤的【清國奴】升格為高尚優秀的日本人,對不少李登輝、金美齡、…那一代人,尤其是許多台籍日軍和上了中學以上的青少年而言,真是皇恩浩蕩,視如再生之德。深感「我等何幸獲此?幸何如也!」「一思及此,感恩之情泉湧不已」。 歸根究柢,福澤諭吉的「中國論」是皇民化的指南針,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二二八發生時,就有人在南部電台廣播:「自人類的歷史,割去支那,於人類毫無損失」,作為理由煽動民眾起而暴亂。現今台獨厲行「去中國化」,歌頌日本殖民,其心態也出於此。 如果不能察覺出光復之時,依年齡層次的不同台灣人在國家民族的認同上有著懸殊的差異,把台灣人看作單一思想意識的群體,就會造成認識上的迷障,在台灣人有無被皇民化這個議題各持立場以解讀二二八,莫衷一是各說各話,以至於真相難明。 ---------------------------------------------------------------- 敝人所有文章歡迎轉載以及文章聯結,或擷取其中觀點據為已有, 無需經過我本人同意,無需註明出處。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