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六章 四大界雜談《93》
2010/12/10 21:04:53瀏覽151|回應0|推薦0

  51. 先生說:『身子沒死,而心先死的。必到天堂;身子死而心還不死的,准下地獄。』

  死心是指死掉私欲妄想、情牽物累的心念;心不動,就自然不動氣火,這樣人肯定是意界人了,死後哪能不到天堂呢。身子雖死,而心裏仍然牽纏掛礙,放心不下,恨怨惱怒縈繞於心,這是純屬身界,死後怎能不下地獄!

  52. 先生說:『你自己好了,別人來照你學,這叫度人。你要硬拉他入道,他就要你有說,你准糟心。』

  度人,當然有多種形式、多種方法,但其先決條件是度人者必須足為人之所法,方有度人之資格。如果他人不敬服你,你勉強拉他入道,他是抱著私心,做點好事,求著有好報的想法,一旦沒能如願,他必要後悔,反而要埋怨你,這樣,他便要離道更遠了。

  53. 先生說:『現在我不敢說的話太多了,就像我主張孀婦改嫁的事,若對人去(公開)講,俗人准謗。』

  女人死了丈夫,要『從一而終』,不可改嫁,是千百年來禁錮女子的一條陳規舊律,害得女人好苦。先生為了全面解救女子,提出孀婦可以改嫁(當然為了代夫盡孝或養子女、也可守孀)。這是先生革故鼎新諸多內容之一,其他如倡興女子義學,提倡崇儉結婚,娶女婿生子可從母姓,討『大同兒子』,打到舊三從,儲金立業等等,都是為了改革風俗,改建社會一切從『達天時』出發,不拘泥於古代禮教。其中孀婦可以改嫁一事,為多數固守舊禮教者所反對。但吸先生並未被舊的實力所束縛,仍然衝破千百年來婦女的枷鎖,提出女人死了丈夫可以再嫁的主張,確是表現了他的遠見卓識和改革世風的宏偉抱負。事實證明,先生的主張是完全符合時代變化、歷史前進之要求的。

  54. 先生說:『人定勝天,是定住自己的本性,樂哈哈的不動,就是勝天了。』

  『人定勝天』,一般理解為人的努力,可以勝過各種自然災害,即所謂戰勝天災。但此處所說的『天』,特指坎坷逆境等不幸遭遇。常人遇到倒楣情況,便愁眉苦臉,抑鬱寡歡,甚而苦悶成疾,這好像很自然的現象,不足為怪。然而這裏所說的『人定』是指人的心不隨境轉,雖在苦難中,卻能不動心,定住性,素然自若,『樂哈哈的不動』。『事壞人不壞』,境遇自可逐漸得到轉變,這不是『人定勝天』了嗎!

  55. 先生說:『事未了,而心要先了,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就是了。』

  常人的習慣是,事情辦完了,才感到淨心,才能『了心』。而修道者,應該心不執著,『應無所住』,在辦事中煉心,『盡心不累心』,所以能『事未了,而心要先了』。事情來了,應該怎辦就怎辦,事情過去了,仍保持淨心。這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

  56. 先生說:『男子要以志成,女子要以一意成。』

  男子要剛正,以志為主,女子要柔和,以意為主。男子一生,自始至終都是以志為根;女子一生,結婚後要生兒育女,仰事俯畜,當然要以意為根。為姑娘時從志為根開始,經過意為根,到老年又歸到志為根。中年盡倫立命,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意為根,不如此,則倫常不能圓滿。

  或問曰:現代男女平等,何以講男剛女柔呢?答曰:此處所說的男剛,並非剛暴,而是剛正,女柔並非柔弱,而是溫柔。試問演一部戲,男女都要當主角,誰也不甘心當配角,這台戲能演成嗎?只好散台了。所以不論一個家庭,或一個團體,必須剛柔相濟,長短互補,才能圓滿,才能成功。如此看來,女子以意成,就很好理解了。

  57. 先生說:『無量光佛就是性,無量壽佛就是命。』

  無量光就是不受空間的限制,超越空間,其光明普遍一切空間。什麼東西能超越空間呢?那就是人光明澄澈的天性。無量壽就是不受時間限制,超越時間,永存宇宙間。什麼東西能超越時間呢?就是人萬古不朽的天命。所以人的性與命可光華宇宙,貫滿乾坤,不正是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嗎!

  58. 先生說:『學道非傻而不能學,非把閒話去淨不能學。若論人長短,說人是非,都是足以障道的。』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以及眾所熟知的『難得糊塗』等古訓,都是教人『藏道藏得』,不可鋒芒外露。如此,可免除許多災禍,尤其修道的人,可避開諸多干擾和煩惱。如果顯得太精明,不僅不能養道,且可成為道中之賊。至於議論人非,道人長短,更事多造口業,足以障道並且由於多言,可引起許多禍患。

  59. 先生說:『真人都有護法。』

  人身有陽氣、正氣,或是有陰氣、邪氣,是根據自身的心性而決定的。正念生正氣,邪念生邪氣。善人、真人便是正氣足,陽氣盛;壞人、惡人便是陰氣足,邪氣盛。真人聚陽氣或正氣;惡人聚陰氣或兇器。陽氣盛時,邪崇便無法靠近,如陰氣盛時,邪崇便可趁機而入。例如,古代的高僧,當戒律精嚴、性光顯耀時,所有的冤孽債主無法近身,一旦七情頓現,墮入塵勞時,護法神必然遠離,邪崇便立即趁機報復。所以說『真人』才有護法。當其心身墮落,失去『真』時,當然就沒有護法了。

  60. 先生說:『道就是打到心身二界。心界可看這一頭,意界可看到那一頭。善於教人的人,是要先看對方到什麼程度,明應當說五句就可以使他達到目的,然而他僅能接受三句,那兩句就不能說了。你要一回都說出,他接不去,你說的話他也恍惚了。時間長了,你也恍恍惚惚的失掉了。我知道這火候,所以我善於教人。』

  學道修道的目的,就是打倒心身二界,樹立意志二界。心界人私心重,我相深,所以只能看到自己這一頭,看到事情開始這一頭;意界看的比較全面,所以能看到對方那一頭(即達透對方的道),看到事情結果那一頭(既達透事情的因果)。鳳儀先生教人,能知道對方心理與接受能力,所以因人施教,有的放矢。正如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468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