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六章 四大界雜談《89》
2010/12/01 16:21:34瀏覽171|回應0|推薦0

  11. 先生說:『受寵受敬的地方。正是陷溺人的地方;受汙受辱的地方,正是成我的地方。能受羞辱受骯髒。才是真人。』

  又說:『處困境則操守易,處順境則操守難。』

  人們在受寵受敬的時候,內心是怎樣活動的呢?往往是得意忘形,被當時的名利榮譽衝昏頭腦,既忘掉了初衷,又忘掉了遠大的奮鬥目標。如蒼蠅跌在蜂蜜裏,只留戀甜昧而被粘住,就再也飛不起來了,這是說明處順境就失去操守了。受污辱、受骯髒是否就就是成就我,關鍵在於能否認因果,如能無怨恨,真能想得開、過得去,困境不僅是成我,且能為我消去陰命,增長天命。

  12. 先生說:『人們心念不死的,要常用我身已死的想法。明道之後,對人要生可憐心。常人看世人都是明白人,所以爭理,我看世人多是糊塗人,所以不但不爭理,而且發生可憐心。世間好事為陽,壞事為陰,陰陽相生,才可有成。』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意思是說,所有的憂患都是因為把身看得太重了而產生的,所有的私心妄念,也是因為身的存在而產生的。如能把身看輕了,作身太重了而產生的,所有的私心妄念,也就是因為身的存在而產生的,如果能把身看輕了,作身已死的想法,心自然會平靜下來。

  看見他人不對時能生出可憐心,不和他爭理,這樣你就比他高得多了。否則,爭理生氣,你就與他劃等號。天地間總是陰陽相對的。大自然為何這樣美好呢?因為多姿多彩,有高山、有平地、有深谷、有草原、有溪流、有大海,世界才顯得這樣美。人也是一樣,有善、有惡、有智、有愚、有強、有弱、有剛、有柔,這個世界才會這樣千姿百態,豐富多彩。老子說:『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善人為陽,不善人為陰,善人教化不善之人,正是陰陽相生,才成為世界。否則,要善人有何用?

  13. 先生說:『人都因為好高,好好(貪好),捉大的,所以不得道。』

  好高之心是來自於妄想,貪好之念是來自於虛榮心,捉大的是來自於貪心,都屬於不實事求是,不從實際出發的心界人,沒有穩固的基礎。這樣人,不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而是跳著走,很容易跌跟頭,諸事難成,何況學道!

  14. 先生說:『佔便宜樂的不是好人。吃虧生氣的也不是好人。必到志上。才能無動無不動。』

  所謂便宜就是不應得的小利。你占了便宜,一定有人要吃虧。你樂了,一定有人不高興。這樣,損人利己,不是好人。吃虧生氣的人,當然不能與前者等同,但你吃虧了,卻有利於他人,有利他人,你生氣,這是物質與精神俱傷,去一損二,所以也不能算作好人。志界是無說的,無得無失,無人無我,所以無動無不動。

  15. 先生說:『心界人困難時還可以守分,稍得志就要壞了。』

  心界人有要好心、爭強心,在困難時,有自強心在趨使,所以在困難時還能守分。但他沒有遠大志向,稍得志就得意忘形、沾沾自喜,所以必然流入下坡。

  16. 先生說:『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貶,才算是有志。』

  苦和累都要由身去承受,貶是要由心性去承受,身不誠的人絕受不了苦和累,心性不誠的人便受不了貶。這樣人都是缺乏『志』作統帥。有遠大志向的人,沒有不經過辛苦勞累的,沒有不受磨難和逆境的。總之,性心身三界必須受叫『志』的領導,才能千磨不改,萬磨不退。

  17. 先生說:『必得志真,而後才可以四大界分清。』

  所說的志真,即是存心用事,能實實在在地用志,毫不含糊,能看破一切,放下一切,不被境轉,純以道心用事。不僅在認識上能分清四大界,而且在行為上不落心身兩界,這才是四大界分清。

  18. 先生說:『志界人沒有迴圈,有冤不報,意界人能知道人的錯處,但是讓而不爭;心界人就用心眼了,所以有迴圈。』

  志界人不貪、不爭、不怨、不執著,不種惡因,所以能夠斷迴圈;意界人心裏不裝他人的不對,與人無爭,義氣相處;心界人以私心為主,私心越重,心眼越多。所說的心眼,就是千方百計地多得私利,多佔便宜,這樣,就必然多結怨恨,冤怨相循幾時可了。

  19. 先生說:『佛國世界,仇人是恩人;地獄世界,恩人是仇人。』

  真正的佛國世界是無恩無怨的。此處所說的佛國世界,是指志界人而言的(志界人距志界尚有一定距離)。『仇人』對志界人來說,是成我的,可為我消罪業,所以認為是恩人。地獄世界所謂的恩人,是助我走下坡路的,如酒肉朋友,狼狽為奸,認為是朋友,實際是向罪惡的深淵里拉我呢!所以說地獄世界恩人是仇人。

  20. 先生說:『有所憂患倒志,有所恐懼倒意,有所好樂心不正,有所忿懥身不正。這四樣不可不慎。』

  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志意兩界人是君子,所以不憂不懼。孔子又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志界人無憂患,一旦有憂患,說明他內省有疚,不能坦蕩蕩,必然倒志。意界人,如有恐懼,就樂不起來,不樂就是倒意了。有所好樂,就是有所貪戀,有貪戀,心必然不正了。有所忿懥,就是發脾氣,發脾氣是身界人,身當然不正了。(『身有所忿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出自《大學》)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465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