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六章 四大界雜談《88》
2010/11/29 20:13:07瀏覽196|回應0|推薦0

  四大界的內容,上述諸章,已做了系統的論述。其他涉及四大界的鳳儀先生語錄,摘抄如下,試為闡述。

 

  1. 先生說:『什麼叫聖,什麼叫佛,就是盡人合天的一個名稱。聖佛都是人成的。』

  又說:『神佛不過都是特別的綽號,說到究竟,就是天性。因為天性是空的。所以起個別名』。

  首先要弄明白什麼叫盡人合天?盡人是把人道盡圓滿了,合天就是與天合一。此『天』非天地對待的天,是『獨一無二的天,包藏一切天地世界』(江希張語)。也可以說是把心擴大到與宇宙溶為一體,永不沉淪了。換言之,即洗淨污垢,天性複明,歸根返本,超凡入聖。其實,各大宗教的教義不同,道路各異,但其最終歸宿,也不過如此而已。各教的教主,創教的時代不同,環境不同,物件不同,所以其傳教的形式、教義、途徑必然有差異,而各自成體系。即所謂『真理惟一,但其道路非一』後來的門徒,各持己見,分門別派,甚至相互攻擊,水火不相容,此實非教主之過,乃後世門徒狹隘偏見之所致。當然,各教主之境界層次不同,但他們為人類各自踩出一條使人們能達到自我完善的光昵道路,這一宗旨還是一致的。

  2. 先生說:『志、意、心、身。是通古達今的道。』

  道有幾種不同的涵義,一,道是宇宙的本源,生天、生地、生萬物;二,是自然界或現實事物的變化規律與法則;三,是指人的倫理行為準則。『一』是老子講道的重點。『三』是孔子講道的重點。先生所說的道,是包涵這三種意義的,但以人的性理、倫理為重點。只有按倫理準則存心行事,人道圓滿,方能與宇宙合為一體,即所謂成道、了道。所以道的三種涵義其實質是一致的。四大界志意心身,是從『了因果』開始,完善人道、神道,最終到達志界。其究竟即是『道』的圓成。這一法則,萬古常新,所以說四大界是通古達今的道。

  3. 先生說:『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就是萬古用之而不盡。怎說呢?一天有四正,一年有四時,一個混沌有四季,人的一生也有四季,能以順四時的自然之道去行,那就無違于天道了。』

  《論語》中記載:『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本來無言,但晝夜更替,四季運轉,萬物生長。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少壯衰老,這些都是天道使然。人順天而行,則昌;逆天而行,則亡。人類歷史的進化發展,也分春夏秋冬,現在是冬季將要結束,春季即將開始,是乃天時的運轉,歷史之必然。所以『天下為公』之運將開。明白此理,行動起來,才不違天道。

  4. 先生說:『意界人僅能自己好,不能成人,僅是小同,必到在志界。四大界達通,才能到在大同。』

  此處所說的成人,不僅能勸人為善,並能助他達到志界。意界人處於自我完善的階段,能助人為樂,還不能成人,僅是小同。而志界無人無我,人我一體,才是大同的精神境界。

  5. 先生說:『講佛經的人。常說人死之後。要入六道輪回。我說六道輪回都在我們身上呢。人之持身行事,用志的便是佛道,用意的便是神道,用心的便是人道,貪取外物不顧情理的便是物道,專好上火的便是妖道,專好生氣的便是鬼道。這六道每日輪回人間,何必說死後呢!』

  從前佛教有位白隱禪師,一次,一個地方官前去拜訪他,向他請教一個問題,佛教常說地獄與極樂世界,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禪師能否帶他親自去看一看。

  白隱禪師便立刻用很惡毒的語言辱駡他,開始時這位長官勉強忍受,過了一會,實在忍受不住了,便大發雷霆,拿起一根木棍,便往白隱禪師身上打去,禪師躲到木柱後,對長官道:『你不是要我領你去看看地獄嗎?看看你的凶相,這不就是地獄嗎!』

  長官恍然大悟,自覺失態,便跪地道歉,請禪師原諒他。

  白隱禪師笑著說:『請看,你這就是極樂!』

  其實,這不就是地獄和極樂最好的現實表演嗎!只要仔細省察,真不知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在六道裏輪回多少次呢!所以先生說:『這六道每日輪回在人間,何用死後呢。』

  6. 先生說:『人為什麼不能拿天下當自己的看呢?只因為他有產業啊。你看乞丐是不是走到哪裡,哪裡就是家呢!』

  人的財產越多,便是泥陀螺越大、越沉、心靈上越不輕鬆。他的人際關係,不可能做到親密無間。什麼原因呢?一是對窮人存有戒心,二是對富人存有妒心。這就等於在他自身的周圍砌上一道牆,與他人隔開了,財產越多,則牆越高,實際他的內心越感到不安全。然而乞丐就沒有這些顧慮了,他到處是家,行也安然,睡也安然。當然,這裏不是讚美乞丐,只是用他來說明一個道理。歷史上真正的清官,是不會發大財的。所以存『天下為公』思想的人,必定是私心淡泊的。

  7. 先生說:『佛是人成的,今人不求人道而先求佛道,這正是捨近求遠。我得道,是從做活(傭工)上得的。』

  近代高僧太虛大師曾說:『如果發願成佛.先須立志做人』。這話說得非常切中時弊。很多學佛的人,一心想成佛,而忘了做人,鬧得夫妻不和,家庭不睦。這不但未給家庭帶來幸福,反而起到負面影響。更為嚴重的加大了家人對佛教的距離,這豈不是起到反作用了嗎?克實而論,如果人道不盡圓滿,距天道尚且遙遠,更何況佛道,所以我們是人,就得先盡人道,人道不盡,空想成神成佛,那是自欺欺人。

  8. 先生說:『神是助人的,鬼是攪人的,我們人能定得住,助者固然是助你的,攪者也是助你的。』

  是助人,還是攪人,其中的關鍵是看你能否『定得住』。能定得住,攪人的可變為反面『助力』所謂助力,即是考驗你,磨煉你,為你增加分量,使你增長智慧。如果你定不住,攪人不僅不是助力,反而雪上加霜,成為妖孽了。

  9. 先生說:『矮不到底,得不著道,常人都向高處學,沒一個肯向低處學的,所以不能得道。我在要飯(乞討)的三個月裏,得到無數的道。』

  《易經》謙卦,上坤下艮,坤為地,艮為山,為『地山謙』朱熹注日:『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於其下,謙之象也』。山本來是高的,卻居於地下。所以在六十四卦中,惟有謙卦六爻皆吉。這就是矮到底了,無可再矮了,所以說『卑而不可逾也』,即無法再超過他了。矮到底便是從貪爭不息、紛亂混雜的現實中退到『零』,居於無,從『零』開始走,從『無』起步修,便沒有任何障礙了。因此,釋迦牟尼才拋棄太子之尊貴,遠離王宮之豪華,甘受乞丐之苦,而終成正覺。常言說『苦修行』沒有說『福修行』的。歷史上只有梁武帝,貴為天子,篤信佛教,在位修行,後來還是被叛軍圍困在台城,終於餓死。所以,古往今來的聖賢佛祖,其持身涉世,沒有遠離社會底層而高高在上的。

  10. 先生說:『人能把自己看重了。才能成道。』

  常言說『人死如燈滅』,這種想法,是學道的最大障礙。他以肉身為實在,肉身一死,一切都完結了,認為學道修道是沒有必要的,所以把人的一生看得如鏡花水月,要及時享樂。與此相反的觀點,深信『天地有壞,我性無壞,人比天地還貴重』,持此觀點者,才是修道者的正見,才能踏踏實實地學道行道,終有成道的可能。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4648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