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六章 四大界雜談《91》
2010/12/06 15:06:43瀏覽177|回應0|推薦0

  31. 先生說:『道是什麼?就是志意身心四個字,遇著一個人,就要思索他上哪界的人。「萬物皆備於我」一語,人多不解,我能與天地萬物之道,一一理會,都得著了,不就是萬物皆備於我嗎?』

  『萬物皆備於我』一語出自《孟子》,可有多種解釋。在此先生把它理解為理會天地萬物之道,但這並不是指研究萬物的物理,而是理會天地萬物的原理及其規律,也就是不僅研究為人之道,更要理會動物之道,怎樣『盡物性』。比如使用牲畜,如何使其盡牲畜之道,盡牲畜之性,方是『萬物皆備於我』。

  32. 先生說:『行道是真假虛實都得有。』

  為人要真誠,不說假話,這是沒有錯的。然而要看對誰,對真人必要說真話,對假人就不一定完全說真話了。比如一個壞人正在追殺一個好人,問你這個好人往哪里跑了?你能如實的告訴他嗎?有如某甲背地裏講某乙的壞話,你能如實的講給乙嗎?如在家裏,有令人不愉快的真實情況,也不應講給年邁的老人聽。諸如此類等等,應該說的便說,不應該說的,絕對不說。古人說的『惟義所在』,就是此意。所以才說『行道是真假虛實都得有』。

  33. 先生說:『人們只知求大、求高的,絕定不住志。志是得時時知足,才能成的。』

  求大、求高的,是自私和貪心的表現,是受名利地位的趨使,經不住逆境的考驗。他的心,極易受外界的牽動,所以定不住志。必須處處知足,把一切塵緣看淡,心無一物,才能定住志,不動心。

  34. 先生說:『今人拿「心」學佛,離佛界有億萬里,那又怎能成佛呢?』

  此處的心是指心界,以私心貪心去學佛,求著發財升官,為了享受,正是與佛的教導背道而馳,越學離佛越遠。只有逐步破除我相,去掉我執,你不求佛,佛自然距你越來越近。

  35. 先生說:『四大界達通,才能到大同,意界僅能小同。』

  又說:『意界人只能自己好,不能成人僅是小同,必到志界才能大同。』

  四大界通達,才能到志界,志界是無人無我,人我一體,度化世人,其精神境界自然是『大同』,意界僅能成己,所以僅是『小同』。

  36. 先生說:『人間事,雖是好事,也是壞事;天堂事,人看著好,但是用佛國一比,還不是好事。』

  人間的好事,不外榮華富貴,功名利祿,是極易令人墮落的,所以用意界來看,正是壞事;天堂事,人間看著是好事,但是天福享盡,仍然墮入輪回,所以用志界來看,當然不是好事。

  37. 先生說:『人人都嫌惡地獄,其實你要真有道,地獄也一樣成佛。你看地藏王不是在地獄裏成的嗎?』

  這裏面的關鍵是你得真有道,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對我們常人來說,處在劣人堆裏,不被他污染,保持清醒照樣修煉自己,這就很了不起。六祖能混跡與獵人之中十六年,不但不受污染,卻仍在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終成禪宗承先啟後的著名第六代祖師,對禪宗的宏揚,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38. 先生說:『志像水是的,能向裏邊滋潤著,在木頭上就能潤進木頭裏去,雖然鐵石之堅,也能潤進去,被日光一曬,水就能氣化飛生天上,潑在地下,它就滲透到地裏去,所以志像水似的,無微不入。』

  志是道在人身的具體體現,古人常把道比作水,因為道是無質無形的,志也是無行跡可尋的,故也比之如水,說明志的功用是周遍一切的,水雖至柔,但是無堅不摧,無微不入。既能入地,又能升天。志的功用,也正如水似的。所以鳳儀先生說『志屬水』。

  39. 先生說:『人都念已成的佛,佛反而不理他。我念未成的佛,使他成佛,才是真念佛。誰是未成的佛呢?世上的人都是,我勸他盡人道,就是念他成佛呢。』

  『我念未成的佛,使他成佛。』這是先生的自述。對我們常人來說,必須首先念自己的佛(自己的人道行圓滿),然後才能念他人成佛,即從做人開始,從自己性心身上下功夫,按佛教導存心行事,把人盡圓滿。即達到佛家所說的『人成即佛成了』,成己方能成人。

  40. 先生說:『當了不了的,不對。不當了而了的,也不對。沒了而說了的,是妄。已了的而說未了的,也是妄。』

  『學道、行道、成道、了道』,是人生四季修道的步驟,沒到冬季了道的時候,卻說自己了道了,當然是妄語,倫常沒盡圓滿,心未死,性未化,成道都談不到,怎能說了道。必須人道無虧。意念了啦,真正定在志上,才能談了道。但已到了道的時候,仍說沒了,當然也不對。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466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