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六章 四大界雜談《90》
2010/12/03 15:53:04瀏覽218|回應0|推薦0

  21. 先生說:『天堂人家不容世人的人,人界的人家不容因果的人,所以不變就換。』

  天堂人家是意界的清底家庭;人界的人家是心界的混底家庭,因果的人指身界而言,其家庭為髒底。此處所謂不容,並非單純指思想感情上的不容,而是無形中的氣化上的彼此不相容。此類實例很多。如懷德朱耀庭家,原本富庶人家,聞道後,把所有家產全數施捨,辦義務女學和道德事業。其四子一女全部支援,惟長子媳和次子媳反對,長期作梗。不久,長媳次媳相繼去世。這明顯的『天堂人家不容世人的人』。不過,這是在清底家庭的人不與反對者相攪,不與之『接陰』的情況下形成的結果。其三子媳,發現『不變就換』的道理,便幡然省悟,一心向道,順利的登上了這艘清低家庭的航船,直至老年。

  又如朝陽李儒,他的兒子是在對他後母虧孝的情況下出生的,是從逆中來的身界人。在李儒未向善時,這孩子還能活下去,後來李儒稍一向善,他的兒子即死去了。這便是明顯的『人界的人家不容因果的人』。事先鳳儀先生曾對李儒預言過的。

  朱循天的前妻金氏離去,也是不變就換的例證。有很多事實,可證明『不變就換』這一真理。

  22. 先生說:『空就是先天,不空就是後天。』

  人的心靈被私欲占滿了,如財產、名利、地位、情欲等等,必然煩惱叢生,這便是後天;如能從心理裏清除這些污垢,心無一物,清涼灑脫,純然正氣,達到空靜,即是先天,先天即是與天合一。

  23. 先生說:『人看世人的爭,像看螞蟻之爭一樣的可笑』

  神屬於意界,常人屬於心界,動物昆蟲都屬於物界(身界)。“隔界如隔天”人看物界的螞蟻相互鬥爭,覺得很可笑。那麼神界看世人的你爭我奪,不也是同樣可笑嗎?所以四大界要分清。

  24. 先生說:『我們做一種事,就要自問是什麼為主。我沒有別的,只是個四大界分清。』

  志、意、心、身,這四個字,要真正理解它,運用它,時時、事事、處處都用它來衡量自己,要求自己。尤其在生心動念處能用它來省察,就更有力量。所以四大界分清是學道修道的最簡捷的途徑。

  25. 先生說:『志界是絕對無說的,一言也不辯;意界人見人不對,他就著笑;心界人見人不對,他就爭論,假如見著火性人,就是犧牲性命,也要撲滅他;身界人就要設法暗害,所以他的五行都是苦惱的。』

  志界人是無說的,他對人看得很透,洞悉對方人的心性是處於哪個境界,並掌握其規律,所以不與人爭辯,他是用實際行動來感化人教育人的,而不是用強力去壓倒對方。他更不想用爭辯來表白自己的正確,而是用事實來說明問題,所以一言不發辯,表現為如如不動。意界人比常人高出一個境界,他看人有不對,感到可笑,發可憐心。心界人與人爭論時,彼此是站在一個水平線上,屬於一個境界,所以拼命地與之爭辯,以期取勝。身界人不講理,常常用下毒手暗害的方式,去勝過對方,他的五行性陰面多,充滿了惱怒恨怨煩,怎能不苦惱!

  26. 先生說:『善人必勤儉,惡人必奢華。』

  善人以道德為重,以濟人利世為懷,不重物質享受,所以必然勤勞儉樸,嚴以律己。惡人以肉體的享樂為主,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所以必然奢侈豪華,揮霍無度。

  27. 先生說:『避不住惡人,當不了善人,避不住邪人,當不了正人。』

  善人、正人屬陽,惡人、邪人屬陰。此處所說的避住惡人、邪人,並不是用強制的手段制服他們,而是用正氣陽氣去勝過他們或感化他們所說的『一正降百邪』,就是此意。

  28. 先生說:『心界人好佔便宜,意界人雖然有便宜也不肯占,志界人以佔便宜為吃虧。』

  心界人私心為主,越多越好,所以好佔便宜,意界人以公益為重,能推己及人,所以不佔便宜;志界人深知占了有形的便宜,卻損了無形的天性、天命,所以以佔便宜為吃虧。

  29. 先生說:『會用志的,越遇逆境越樂,會用意的,意氣要多麼大有多麼大,會用心的,心理能千變萬化,會用身的,絕不能累著。』

  以志為主的人,沒有功利思想;深知事情是成人的,尤其遇到逆境更是成人的有利條件,可鍛煉人,考驗人,並且坎坷逆境可為自己消去很多陰命,所以會用志的,越遇逆境越樂。意不怕大,越大越好,能包容一切,意大才能成住志,所以會用意的,意要多麼大,有多麼大。心是存道理,應萬事的,來什麼事情能夠都能以道處之,可隨機應變;所以能千變萬化。會用身的,能量力而行,不做力不從心的事,所以絕不能累著。

  30. 先生說:『意誠能支使神,志誠能支使天,天就是眾人。』

  立志學哪一位古人,意念專誠,哪位古人的靈就真來相助,這就是『意誠能支使神』;先生為了救女子出苦,立定死志創興女子義學,結果真有千千萬萬的人大力相助,甚至罄產興學。眾人是天,這不是『志誠能支使天』嗎!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466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