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六章 四大界雜談《94》
2010/12/13 13:10:57瀏覽171|回應0|推薦3

  61. 先生說:『人們都以為出家才能了凡,哪知道正不能了。我把凡情看得極透,所以才能了凡。』

  又說:『厭世的人都樂意出家,以為出家可以隔絕塵世之苦,哪知出家還趕不上死心成道,所以死心為貴。』

  出家是為了脫凡塵,但身出家而心未出家,卻不能了凡。只有從心性上把凡情看透了,看破了,才能真正了凡。否則,只是從形象上隔絕塵世,但心中仍有牽纏掛礙,未能放下,仍是脫離不了苦海。所以先生教人,惟有死心,才會真正出苦得樂。

  62. 先生說:『有求即是後天。道不外求,只是求諸本身。』

  人本身自有神,只因被物欲和和氣稟性所蒙蔽了,清除這些蔽障,光明自現,所以求道必須從自身求。一向外求,即是捨本逐末,故曰後天。

  63. 先生說:『接命法如接樹(嫁接法)似的,收尾收在四大界上。以進為退,以退為進;讓過有形的,得著無形的;得著有形的,消耗無形咧。』

  『接命法』即是奪志,奪古人的志,就像果樹的嫁接似的,從四大天界裏可以看出他的結果,『以進為退,以退為進』,增進了後天有形的(如貪求財產、地位等),但在先天(天命、德業等)上卻是退步了;反之,讓出後天有形的(舍出財產為公益),卻增長先天無形的(天命和德業)。世人多在有形和無形之間本末倒置,從這裏便可看出迷和覺的分水嶺。

  64. 先生說:『世外的神仙喜吃清淡,看見世人好吃油膩太大的菜,就像人看見狗喜吃糞是一樣的理。』

  『隔界如隔天』,身心兩界人絕體會不到意志兩界人的性天之樂;反之,志意兩界人,看心身兩界人的所謂福樂,卻是苦得很。

  65. 先生說:『有爭就是偏。我怎能有這種驚人的大力量呢?只因我能自立,我能不怨人、不抱屈、不後悔、不貪、不爭、不攪,只這六樣,行真了,我便能有這樣的成就。豈是還有別的嗎。』

  凡有所爭,爭名、爭利、爭財、爭理、爭情等等,心就不正了,不正就是偏。自立是自己主宰自己,心不隨外境所轉。『不怨人』就能做到不動無毒惱怒恨怨煩,怨氣屬土,土納一切,所以不怨人就自然不動五毒了。『不抱屈』自會隨遇而安,不怕吃虧,不求報酬,勇往直前,永不退轉。『不後悔』,便能從現實出發,自強不息,不悔恨『失去』的一切(如機會、財務、金錢、愛情等等),便不能自我折磨。『不貪』就能做到不動心,永遠知足常樂。『不爭』就能斷除煩惱,了卻迴圈。『不攪』就沒有敵對面,心地永遠坦蕩。這六樣都能做到,便是超塵拔俗、了脫生死的聖者了。

  66. 先生說:『瓦盆坯子(沒有經過窯燒的)盛幹東西也行,可是一遇著水就要頹了。不成的人見錢(錢屬水)就動了。和盆壞了是一樣的。所以修道的人,打不破財關成不了道啊。』

  錢的誘惑力量最大,人們為了錢,晝夜奔忙,不知道有多少人,因此而喪品敗德走向犯罪。修道的人首先要去掉貪心,所以佛家把貪字列為三志。修行(貪瞋癡)之首。能否打破財關,是衡量一個修道者真與假的重要標誌。修行了多少年,一遇金錢便東了心的人是必要墮落的,雖然得到一定的成果,但也必將毀於一旦。

  67. 先生說:『凡是貪財的都是忤逆。』

  子女對父母大不孝者成為忤逆。錢財是世人所共好的東西,怎麼能說貪財者是忤逆呢?這是心界人的疑問。如能認真探討一下,便會理解的。人的元性都是光明澄澈,妙用無窮的。那麼為什麼不明了呢?只因為縱情恣欲、迷於才色而遮蔽了天性,墮落深淵,竟而糟蹋了父母給的寶貴生命,不正是大不孝嗎?所以說貪財的都是忤逆。這乃是提到高度來認識,是修道者應有的覺悟。

  68. 先生說:『為人正是為己,成人正是成己,欺人正是欺己,害人正是害己。』

  為眾人造福,正是增長了自己的德行;成人之美,正是增強了自己的光輝;欺負他人,遭到眾人的反感,正是給自己蒙上一層厚厚的陰影,所以是欺己;害了別人,正是損自己的德行,所以說是害己。

  69. 先生說:『人都講「過化存神」四字,你從苦裏受過來,還有恨氣,這正是沒能化,若由苦裏得著好處,還捨不得,這也是沒化。』

  「所過著化,所存者神」處於《孟子》。先生如此理解,雖不一定合乎原意,但用在修心養性上,卻有大用。

  70. 先生說:『人若說話緊,必是熱心大,勁就短,志就小。』

  人說話緊,是火性的表現。火性必然熱心達,性急,缺乏恒心和毅力,正是『欲速則不達』,所以他的勁就短。胸懷大志者,不急於求成;急功近利者,必無大志。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469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