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四章 四大界活用《84》
2010/11/21 14:06:41瀏覽230|回應0|推薦0

 

七、四大界結合三界

  『志是佛國,意是天堂,心是苦海,身是地獄。』這是對四大界定義的高度概括,也是對四大界的常規理解。但在修身立命的實踐中,又常常與三界相結合。如先生說:『志要高,意要大,心要平,身要矮。志界和身界相對,志越高,身子越得矮,意界和心界相對。意越大,心越得平。』此處的心和身,與三界中的心身意義相近。心要平,即是不受外境的干擾,總保持平靜、平和、平等,不動搖。身要矮即是堅持托底就下不高不傲,能托起愚人。也就是“遇矮人比他矮不點”的意思。所以這裏的心身,都要從正現來理解。

  允恭問:『志得怎麼才能定住呢?』先生道:『必須用三界養。身要先立本,如你是教員的本分,就要常研究教員的道,更要把書理鑽透了;心得理足,要存眾人的道;然後意(界)才能成。三界俱足,而後志才能定住。』定志,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必須有牢固的基礎。什麼是基礎呢?就是三界俱足。首先要從立身做起,你是什麼本分,就要把分內的事情的圓滿。心要存道理,道理足了,不論遇到任何逆境,都能想得開,過得去,並有正確的解決途徑。稟性化了,意才能誠(意相當於三界中的性)。如此,三界俱足,志才能定住,所以『志必須用三界養』。

  人不論是為聖為賢、成佛作祖或建功立業,都必須首先從立身做起。要有正當職業,能夠安分守己、盡職盡責,這是做人的基礎。心中要存為人之道,並要研究他人之道。稟性化了,就是意界,但心中道理

  不足,遇事易動稟性,意便不能誠。意(相當於性)不誠,絕到不了志界。所以先生說:『成聖成佛。必要用志。但志又須意來侍侯。意又必須心來侍候。而心在身內。身界藝不成。那三樣也不能成了。』

  『志是長的,能達萬古,意是大的,能包羅天下,心得能會,身得能矮下去。』先生這段話中的心與身,也是從正面來講的。志界人每一舉措,都必須考慮,這樣做是否能推行于永久,對千百年後的人是否有益。而且志界的德是永存的,所以說『志是長的,能達萬古』。意界人心胸豁達,大度能容,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所以說『意是大的,能包羅天下』。心得存道理,會自己的道和他人的道。身能矮在眾人之下,方能擺脫一切束縛,而得到真正的自在。

  四大界是一個整體,先生把四大界比作一棵大樹:『志像樹根。意像樹幹,心像樹杈,身像樹的枝葉。丫杈、枝葉,必須時常修理,所以要正心修身。』

  先生說:『人的活計也分四種,身界的活計就是普通的勞作,心界的活計是思索個人的道和他人的道,性界(意界)的活計是要研究個人的性和他人的性。志界的活計就是改造世界的工作。』

  人之所以不能與萬物合一,是因為人不會物的道,戕害物性,不能順物之自然。人所以不能與人合一,是因為我相太深,有己無人,不懂他人的道。人所以不能與神佛合一,是因為人的本性被蒙蔽,自己與神佛隔開了,實際都是自絕於神佛。所以先生說:『你若沒有志,來佛道,人不能搭茬;若沒有意,來種道,人不能搭茬;心理不誠,不能和人搭茬;身界不誠,不能和物搭茬。如能都搭茬,我就是人,人就是我,人我一體,連萬物都成為一體了。』

  『打鐵不離砧,講道不離身』是修道者言行一致,理論結合實踐的重要口號。人自身都有神佛,並不是從身外去求的。所以講得天花亂墜,莫如研究自己的志、意、心、身。自身的志、意、心、身都真了,當體成真就是佛了。所以先生說:『他們講佛,我就講我的志。他們講神,我就講我的意,他們講人我就講我的心,他們講物,我就講我的身。』

 

  世上最大的學問,無如研究人類自身,自身最為重要的部分,便是性與命。而能緊扣性命之真髓的,便是志、意、心、身。看看鳳儀先生對這四個字是怎樣下功夫的。先生說:『憂患志不成,不樂意不成,心要存理,身要實行。把這四個字要來回慮.要慮得極熟,我上慮到佛國,下慮到地獄,一天不知慮多少次。』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462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