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四章 四大界活用《80》
2010/11/11 22:44:24瀏覽200|回應0|推薦0

三、定志

  隨時定志,是欲達到志界者不可忽視的功夫。為人處世,尤其在坎坷逆境中,懂得定志,學會定志,運用純熟了,方有達到志界的可能。先生說:『人必得死後天心,才能定住志。』所說的死後天心,必須首先看破一切,什麼名利地位、兒女情長、夫妻恩愛等等,都須看得淡泊,無牽無掛,才能死掉後天心。沒有這些情牽物累的干擾,遇事不動心,就容易定住志了。

  環境最能改交人的心態,不僅能影響人的意志,且能改變人的情感。如人的地位提高了,原來的窮朋友便自然疏遠。什麼原因呢?只因為現在不屬於一個層次了,所以他趾高氣揚,目中無人。先生說:『考察人志誠否,只看他處順境喜否,處逆境愁否,就知道了。』待他一旦落泊了,窮困潦倒,愁苦無依時,則與窮哥們又親熱起來了。志誠的人,正與此相反,而是貧賤不改志,富貴不動心,不隨境遇的轉移而轉移。先生說:『能定住志的,有人誇我好,我越加小心;貶我不好,我外面沒事。裏邊可長志。』

  定在志界的人如如不動,不發氣火,從不與人爭辯論理,所以最能吃虧忍辱。先生說:『志界人是所過者化。比方有人打我一頓,他走了,我也起來了,日後再見著他,也沒有一點怨恨,所以志界人無說。』又說:『到志界的人不和人論理。就是和天合一,人待我好,也不感激,待我不好,也不恨怨,永不說人不對,只是低頭做去,使人佩服了算。志界的真相,真是妙極了。』

  跳出凡塵之外來看人世,才能看得清楚,才能不被塵世所迷,這便是四大界分清的功用。先生說:『看你定在哪一界,若是定在志界的人,他看心、身兩界的人們亂爭亂攬,像看狗吠豬叫一樣。所以不動。』

  人生涉世有順利、有挫折、有成功、有失敗,有時受尊重,有時受屈辱,有種種不同的遭遇。但最令人頭痛的是前進不是,後退不可,上也不得,下也不成,真是『腹背受敵,進退惟穀。』在這種極度為難的窘境中,怎樣處理呢?先生說:『人若在欲進不能,欲退不得的時候。就是以裝死為妙。』裝死即是定在志上。如先生在為解救萬民的困境而接辦『善德當』失敗之後,數萬吊的債累落到他一人身上,股東們又屢來逼債,登門辱駡。當此一籌莫展之時,鳳儀先生便定在志上,裝死,巍巍不動,終於度過這一難關,而且成為他功圓果滿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先生把『定志』視為學聖學佛的法寶,離開了它,便一無所成。所以先生說:『人要能定在志界上,如如不動,不用你去找佛,佛就來找你。』所謂叫志誠感佛號就是此意。這也正是佛家『感應道交』的道理。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459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