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939年閏九月
2019/06/10 21:29:49瀏覽1858|回應0|推薦18
「長官,請問……我們應該繼續報告嗎?」戰況簡報被打斷的上尉不安地詢問。

「哦,沒事沒事。你接著講。」他擦擦額前的冷汗,試著回到現實。今天9月1日,歐戰爆發八十周年。剛才一定是不自覺地發出了呻吟或嘆息。真老了,他想。

~~~~~~~~~~~~~~~~~~~~~~~~~~~~~~~~~~~~~~~~~~~~~~~~~~~~~~~~~~
1939年9月1日凌晨四點,納粹德國以四十四個師的兵力─包括六個裝甲師,分成二個集團軍,越過國境線,向波蘭進行癱瘓式的攻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

「敵火箭軍在台海戰場主要通過巡航飛彈和中程彈道飛彈,對我境內高價值目標進行大規模精確常規打擊。所有飛彈都通過機動陸基平台發射,特別像東風十、東風十六和東風二十一型等,可在遠離沿海的位置發射,使我方空軍難以先制攻擊或反擊。」

上尉咽了咽口水:「在如此飽和性打擊下,島內飛彈防禦系統─預警雷達、火控雷達和攔截裝置,如愛國者3型以及自製的天劍系統等,皆先後失去作用。」

「敵海軍係由東海與南海艦隊擔任主攻,其他艦隊承擔對來自南北兩個方向,J國與U國干預力量的拒止任務。多艘基洛級和長征潛艦亦部署於島東岸、東北,與東南海域,企圖干擾海上交通。敵航母則持續在其原母港周邊海域游弋,形成蓄而不發的戰略威懾態勢。」

上尉繼續著:「事態發展出乎我們的預料:敵於建立對台灣海峽的控制權後,原則上並未干擾一般民間客貨運。在浙江與福建沿岸港口,雖然集中了多艘坦克登陸艦和二萬五千噸級的船塢登陸艦,也有大量民用滾裝運輸船被徵用,但這些運力在建立穩固灘頭或奪佔港口之前,並未投入戰場。」

來自海軍的少校參謀打斷簡報:「所以就國際法而言,敵人沒有破壞台灣海峽的中立與干擾第三國船隻的無害通行權?」

「是的,從攻擊發起日D日到D+3日為止,除了十餘艘兩棲登陸艦艇通過之外,我們預期的封鎖與大規模登陸作戰,完全沒有出現。敵對於J國與U國飛機艦艇的挑釁甚至攻擊,也基本容忍或不予理會。」

「對攻方而言,兩棲登陸階段往往是它最脆弱的時候─除了陸上的軍事對抗外,還受到海況和氣象條件的制約。但……敵人此次的攻勢,根本沒有所謂的海上登陸─」

他們進行立體戰。再也沒有「搶救雷恩大兵」般的諾曼第式登陸。藉助兩棲攻擊艦和直升機母艦,空中突擊旅和陸軍航空旅以排甚至班為單位,根據敵情和地形,機降、傘降、機場滲入、港口偷渡,或以個人飛行器協助,直接垂直登陸在目標附近,進行「點穴」或是「斬首」。像衡山指揮所、圓山指揮所、左營蘇澳軍港、佳山飛機洞庫等重要目標,都在第一時間被摧毀、壓制、奪佔,或監控了。

「再也沒有所謂層層打擊,節節推進,沒有所謂的明顯戰線,前方後方。各級指揮機構、技術陣地、交通場站、電視台電台等,都被特種部隊『斬首』。這些小單位的作戰過程中,都有敵軍偵察、通信、遙感、定位等衛星和長航時無人機實施空優保障,並確保指揮聯繫暢通。敵並以世界最大的氣墊登陸船─野牛級水陸兩用氣墊艦,會同數波兩棲突擊車與水陸兩用坦克,在林口、永安、麥寮、林園等地小規模搶灘登陸,輸送少量重裝備與陸戰隊,呼應島內已經展開作戰的特種部隊。」

~~~~~~~~~~~~~~~~~~~~~~~~~~~~~~~~~~~~~~~~~~~~~~~~
1939年9月7日,一週之內,除了首都華沙一隅之地外,其他地方都淪陷了。波軍英勇奮戰,甚至出現了「波蘭騎兵向德軍坦克衝鋒」的自殺性壯舉傳聞。波軍的戰略是:向維斯杜拉河以東撤退,然後憑藉天險抵抗,以待英法盟軍的支援。
~~~~~~~~~~~~~~~~~~~~~~~~~~~~~~~~~~~~~~~~~~~~~~~~

「D+7日,我軍放棄灘頭與逐次抵抗的戰術,移轉收縮兵力,北部向淡水河以北,中部向大甲溪以南濁水溪以北,南部向高屏溪以北移動,以確保拱衛北中南都會區為目標,同時靜待J國U國盟軍馳援,準備反攻……」

「沒有反攻!」他倏地站了起來,嚇的旁邊的小少尉筆都掉在地下。「這個兵棋推演,你們太一廂情願!」

這是承平時代的軍政菁英最容易有的思考盲點。他們熟稔《孫子》裡頭「風、林、火、山」的戰術原則: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他們崇信力量與數字,謳歌日本軍神武田信玄,卻忽略了孫子對於人性的提醒。

兵以詐立,以利動。風林火山這四句之後,還有二句不被重視的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而「知」與「動」這二個動詞的主詞,卻未必是敵人……

~~~~~~~~~~~~~~~~~~~~~~~~~~~~~~~~~~~~~~~~~~~~~~~
1939年9月17日,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與私下達成的瓜分波蘭秘密協定下,納粹德國與共產蘇聯二個意識形態完全對立的國家,竟然結成盟友。蘇聯紅軍從東方攻入波蘭,波軍士氣瓦解,波蘭政府要員次日即逃入羅馬尼亞。英、法只是徒然聲援,龜縮在英吉利海峽馬其諾防線之後,看著它們的紙上盟邦一敗塗地。
~~~~~~~~~~~~~~~~~~~~~~~~~~~~~~~~~~~~~~~~~~~~~~~

「本島號稱『不沉航空母艦』,一半在於地緣戰略地位,一半在於島內的基礎建設與後勤支援基地的價值。你們看過警匪對峙的僵局?就J國與U國而言,最重要的課題不就是:如何避免戰火蔓延,升級為世界級的核子危機?最直接而廉價的解決之道便是:想辦法『中和』被挾持的人質。在極端的情形下,有經驗的警察會先射擊人質,使綁匪陷入混亂,喪失堅持下去的動機。」

人質的價值沒了,敵對雙方便能騰出手來自由行動,處理其他更重要的戰線─如東亞油運航運暢通與自身經濟的穩定發展;當然,最重要的,是如何不使本國國民產生本國涉入另一場「遙遠的戰爭」的厭戰心理,以贏得下一場選舉的勝利。

人質的價值沒了,衝突的理由,也就消失了。

他沉痛地說:「佔領、分割,接著『中立化』我們的島,既不過分刺激強大的對方,又能解決這『人質危機』。」接著,他引導出另一個版本的兵棋推演:

於是宮古島和與那國島的J國陸戰隊,在U國以沖繩為基地的海空軍優勢下,強行登陸蘇澳、花蓮、台東等東部要地,接收港灣設施。不知所措的守軍僅做出象徵性抵抗,便任由J軍行動。在登陸行動之前,J、U二國聯合特戰部隊便已空降本島東西岸交通要隘,雪隧、中橫、南橫幾乎同時易手。

至此我軍完全瓦解,軍心渙散,軍紀廢弛,士兵開始潛逃。雖有網站與地下電台鼓吹國軍不要繳械,而應化整為零,進入中央山脈待機打游擊,但響應者寥寥無幾。這是共通的人性:當四面八方都是強敵,勝利完全無望的時候,「愛國愛人」便只能是書本上的美德。

D+X日,幾乎同時間,敵與J、U二國開始炸毀港埠與連通島東、西部的鐵公路要衝,避免港灣與交通電力設施為對方所用。雙方互相指責對手傷害平民與毀壞民生設備。二方投放於本島的軍事力量在破壞任務完成後基本撤退;警衛民政部份,則留予倉促扶植之本地友敵勢力或親J親U之傀儡政權接手。透過此等外科手術式的打擊,東西二大陣營等於在我島創造了一片遊牧民族的「甌脫」或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戰線的「無人地帶」,象徵著二種制度與意識形態衝突之後的再平衡。

該日天氣良好,一位J國海上自衛隊少佐,仿上世紀日俄對馬海戰前,名參謀秋山真之發給大本營的電文,在日誌上寫道:「本日天氣晴朗但浪高,基隆港燃燒的火光,外海清晰可見。」

他翻開手邊的《漢尼拔戰記》,對參加兵棋推演的滿場將校讀出最終的一章:

「(羅馬統帥)西比奧‧艾米里亞努斯一直目不轉睛地看著眼前的迦太基,這個城市自建國以來,歷經七百年繁榮興盛的歲月,就此毀滅,化為一堆瓦礫。」

也許是無意識地,充滿歷史感的羅馬將軍吟出了《伊里亞德》的一句詩:「(特洛伊的赫克特王子)他說:總有一天,特洛伊,國王,及所有跟隨他的戰士終將滅亡。」

接著,西比奧轉身握著好友的手,真情流露地說:「波力比維斯,曾經繁盛一時的帝國,今天卻滅亡了。我們正躬逢其時,但是我的胸中並無勝利的喜悅,反而哀傷著有一天羅馬也會步上同樣的後塵。」

註:西元前146年,綿亙百年的「羅馬 vs 迦太基爭霸」告一段落。羅馬元老院下令:將迦太基城徹底摧毀─城牆、房屋、神殿、市場等建築完全破壞,僅剩土石的地面則用犁剷平,倖存市民全部出賣為奴。另外,灑鹽驅邪,表示這片土地永為神明詛咒。史學家波力比維斯全程目睹了這個毀滅的過程。

(本篇有關台海衝突之內容,部分參考易思安著《中共攻台大解密》)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yiutang&aid=127353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