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到屏東尋鍾理和
2016/11/07 08:52:11瀏覽2853|回應1|推薦28

尋鍾理和

 

「我生長在大武山之麓,由小至長無日不和它親近,它那偉姿和傳說,像絹絲一樣把我的童年織得瑰麗可愛,使我充滿了對它的憧憬和嚮往。

它巍巍地聳立在村子後面,一仰首,一回頭,總看見它在那裹俯首下視,今昔如此,好像它時刻都在注意著我們的生活,一如慈母關心愛兒的起居一般。它是我們的守護之神。它經常隱沒在雲靄裡,只在清晨,或長空如洗的日子,才會露出全部容姿讓你去讚嘆……」。

                                                                                                                       ─鍾理和登大武山記

 

 

沿著屏東185線往高樹方向,朝著作家筆下的那一座大山前進,在道路與河畔的交界處轉個彎,就會發現作家筆下描寫的場景就出現在眼前,山腳下有鍾理和、有大路關、還有辛勤耕作的大地子民,及村子後面始終聳立的大武山。

 

半世紀過去了,近年總有旅人依著作家的文字走訪大路關、尋鍾理和,每來到此,彷彿作家的文字就會一字一行地出現在產業道路上、社區的矮牆邊,文字指引,地景見證,這裡正是文學、地景與作家相遇的地方。

 

 

鍾理和故居

「…原來我們的村子又輪到了水期,水期每五日一次,村人必須在當日挑足以後五日間的飲用水。因此每到水期,全村有如臨陣,只要能夠肩挑的,就不論男女老幼,甚至是毛丫頭也都出動了。匯合了人聲、水聲、腳步聲、水桶聲的巨大聲浪響徹了大街和小巷。那風景是又奇特,又緊張,又熱鬧,蔚然壯觀,在別處很難得見的…」。

 

這是作家鍾理和在1959年發表的「初戀」一文中,描述村落挑水的情景,如今高樹鄉廣興村民讀來,那一年挑水的景象及聲響,彷彿就在眼前重現,想必當年的挑水,一定也挑動著作家的心情,讓他不得振筆疾書寫土地。

 

1915年,作家鍾理和出生在今屏東縣高樹鄉廣興村,他與同父異母的哥哥鍾浩東都是在這裡出生,18歲以後才與家人遷至高雄美濃,他的作品深刻描繪基層百姓的人性尊嚴及生活景況,被稱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

 

雖然村落的道路比過去平整,附近屋舍也歷經改建,但一直到現在,鍾理和18歲以前居住的故居,仍然隱身在廣興村路旁的巷內,站在路旁,隱約就可以瞥見那不遠處的紅磚身影,透著不同的氣質;有時候三合院前還會傳來客家山歌,或高亢、或婉約,川流著客家夥房的熱鬧氛圍。

 

那是一幢雙橫屋格局的三合院,在當時屬於富豪之家的建築物,鍾理和就是在此渡過青春歲月,後來鍾理和一家搬走後,故居不堪歲月侵蝕、風雨毀損,尤其在2009年莫拉克之後,更是一度頹敗有傾倒之虞,所幸經後人發起搶救、縣府爭取經費及時修復後,目前已大致恢復往日風景。

 

作家身影或許已遠,但鍾理和描寫的土地還在,故居屋前的儲水池也還在,讀過「初戀」文章的人,或許仍可從這一池的景象,想像當年全村老小帶著水桶來此提水的景象,進入作家的文學世界。

 

在鍾理和故居修復後,近年來此尋訪作家身影的人愈來愈多,村民常會遇見外地的旅人拿著地圖詢問「鍾理和在哪裡」?而當地的村民也開始複習這位文學大師與故鄉的一切,好與人說,那浪漫的一段故事早在地方流傳。

 

其實循著作家的文字前往,抬頭就能看到作家筆下的山巒、河川,地景與文字對照本身就是一作美事,偶而或還能遇見住在故居的鍾家族人,傳頌著三合院裡的故事,也見證作家就是在此地啟動了現代文學的鑰匙。

 

 

大路關

 

鍾理和故事所在地稱為「大路關」,一般包含高樹鄉廣興、廣福兩村,不了解地名來由的人,聽到「關」字,原以為是一處守護城池的隘口,經地方文史工作考證,依「鳳山縣采訪冊」記載,這裡過去稱為「大道關」,意指通往「番界」的關口,地名可能是原住民語Taraguang音譯而來。

 

從這裡往南就是三地門、霧台等排灣、魯凱原住民部落,由此往北則是平埔族、閩南聚落,各族群的文化就在此地匯聚成特有的大路關,洪水、水源之爭等不同時的衝擊,但演變成三隻不同時期的石獅傳說,也成為大路關特有的人文風景。

 

據說,第一隻石獅是清乾隆時期(1777年),先民開墾大路關之際,為抵抗山谷強風所籌建,未料到咸豐年間(1857)卻遭洪水淹沒;為了居民安心,地方於1918年又籌建第二隻石獅。

 

傳說當時因為水源爭執的關係,大路關人與鄰村交惡,鄰村有人以大釘鎚入石獅臀部,以破壞石獅鎮壓的效果,沒有想到石獅竟哀嚎3日,最後沒於荒煙漫草間,無人祭拜。

 

石獅鎮守百年,與大路關人早有深厚情感,甚至形成當地特殊的石獅信仰,因此在第一及第二隻石獅相繼沒落後,1965年地方再度籌建第三隻石獅,並以討喜多彩造型呈現。

 

特別的是,大路關的石獅歷經三代,儘管第三代石獅已經重打造佇立,但是當地人並沒有忘記獅老大、老二的鎮守之情,1984年,地方耗費心力,終於把埋於洪水的第一隻石獅挖出土,並拉回村廟的順天宮前,重新成為村民心中的守護神。

 

2008年,大路關的石獅信仰文化已登錄為國家文化資產並加以保護,而且三隻石獅已成為當地最能彰顯客家族群不畏艱難的圖騰。回想200多年前,石獅籌建是為了鎮風止煞,誰知時間流轉200多年後,三隻石獅加起來,就成了一部大路關發展的地方史。

 

近年在石獅、鍾理和的引領之下,常有旅人到此造訪,地方人總會分享石獅的傳說、鍾理和的故事,說一說大路關,這裡的大武山、隘寮溪,仍和鍾理和筆 下的描述一模一樣,仍以最質樸、最靜好的面貌迎接歲月。

 

 


(全文收錄「屏東鄉鎮輕旅行─走讀文化之旅」)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g123&aid=80868926

 回應文章

淵靜 / 身體欠安離開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1/07 13:41
在台灣姓鍾的應該是客家人,他們較團結再加上宗親祠堂可以看出他們愛惜、保護傳統和文物,假日時偶去客家村走走也是種懷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