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8/23 23:24:18瀏覽2410|回應2|推薦18 | |
雋永的義大利電影「新天堂樂園」,讓人永遠記得放映師的浪漫情懷,在屏東,也有一個電影院的黃金年代,讓愛電影的人一再流連… 放映機上轉著膠卷,滾輪轟轟的聲音像是啟動的時光機,泛黃的影片在布幕前晃動,楊麗花的唱腔飄在空氣中,時空一下回到了五0年代,放映師黃再源轉動的不只是電影的膠卷而已,我們彷彿看到一個電影院的黃金年代,也跟著流轉到眼前。 15歲的就到戲院工作的黃再源,從民國60年就在電影院打滾,一直到民國96年電影院的放映設備從傳統全面提升到數位,這位末代的傳統放映師才跟著退休,從李小龍到007再到魔戒,他經歷過電影院的蛻變,也見識過觀眾對電影的瘋狂。 一生與電影結緣 只因愛看電影 「到電影院工作,就因為愛看電影」,黃再源從小就愛看電影,但因為沒錢,他常常流連在戲院門口,看到面善的觀眾正買票進入,他就會向前詢問「叔叔(或阿姨),可以帶我進去看嗎」?多數人都會「順便」帶他進去,反正不會多花錢,也有人會特別多買一張票,讓黃再源有位子可坐,好好享受電影世界。 就是這一份對電影的喜愛,在黃再源國小畢業後,他的一位親戚介紹他到高雄林園的大舞台戲院工作,從此和電影結了一生的緣份。 黃再源剛開始在放映室擔任助理,專門負責收片、打雜,大約學了兩年多,他才「出師下山」,回到屏東的電影院工作,一開始先在市區的第一戲院工作,接著跳到富山、國賓,還有光華、國寶等戲院,他都待過,所謂電影江湖,他就在其中。 放映師的工作除了放電影,膠卷突然出狀況了,還得負責接片,影片播映時的燈光,他也會隨時注意,一整天就守在那個銀幕對面的小方格窗中,眼前的銀幕,就是放映師的世界。 他說,在那個還沒有手機的年代,電視也還不普及,鄉間的娛樂相當少,只要一部好看的電影,總能吸引大批人潮,而那時的戲院不只演電影,也有歌舞團、布袋戲到戲院表演,當年只要是李小龍、瓊瑤的電影,或是藝霞歌舞團登台,戲院總能吸引滿滿的人潮。 他記得有一年的過年,李小龍的電影「精武門」與「唐山大兄」同時上映,等於是李小龍打李小龍,黃再源當時在第一戲院當放映師,放的正是「唐山大兄」,而「精武門」是在屏東戲院上映(現在的子琪飯店),連放映師都關切「到底是誰打贏」?結果那一年的過年檔期,最後是「精武門」打敗了「唐山大兄」,光是對戰過程,觀眾一飽眼福之外,還多了茶餘飯後的話題。 那個「跑片」的年代 過去的電影是以傳統膠卷播映,每一部電影至少有5卷,每卷大約可播廿分鐘,就得換下一卷,放映師通常會同時操作兩台機器,一台播放,另一台隨時待機,因拷貝不易,與片商同時簽約的電影院有時只好共用影片,此時便衍生了「跑片」的工作。 黃再源的另一半王菊珠早年就是電影院的剪票員,一度做過跑片,這家電影院剛放完的膠卷,跑片員就必須騎機車立刻送到鄰近的另一家電影院,為了讓跑片更順利,通常兩家電影院的放映時間會錯開廿分鐘左右,平均一部電影有5卷片,等於一場電影來回就得跑10趟,她記得一天跑片的工資就有800元,雖然跑來跑去,但報酬高倒也做來開心。 只是偶而也有拿錯片子或者中途出車禍的時候,導致電影被迫中斷,這要是發生在現在,大概在網路上要被罵翻,但黃再源說,那個時代的觀眾特別能包容,只有少數不耐久候的人會吹哨子,但多數觀眾都會耐心等候,而且在片子重新回到螢幕前的時候,全場還會抱以熱烈掌聲,對放映師及跑片員來說,都是莫大的鼓舞。 他和另一半就是在電影院工作的時候譜出了戀曲,最後結成連理,黃再源說,戲院工作多半得守在戲院裡,因此「內銷」多,不少都是戲院夫妻檔,但因為當年院線片得送審,有些資料得送往警局,因此「後來警察攻進來了」,也有在戲院工作的女性嫁給警察,成為戲院故事的外一章。 他們說,那個年代談戀愛的人最愛看瓊瑤電影,有一年「燃燒吧!火鳥」在富山戲院上映,對上了在國賓戲院的「卻上心頭」,又是「瓊瑤」打「瓊瑤」的場面,當時黃再源是國賓戲院的放映師,「卻上心頭」再度敗陣,電影院的廝殺很激烈,但在數十年之後,卻成為一樁有趣的回憶。 從電影院到廟口 在放映師的記憶裡,傳統電影院的放映室大約會有技師長、副技師、學徒等配置,放映室外還有售票員、剪票員、帶位及寄車員等工作人員,在電影昌盛的時候,從事電影相關工作的人員相當多,屏東縣甚至還有電影工會,那真的是一個電影院的黃金年代。 在電影院的日常中,通常上午10點就會有第一場電影,最後一場電影則是晚上10點,平均一部電影大約兩周就會下檔,放映師的工作雖然一部電影要看過無數次,但還是有和觀眾同喜同悲的時刻。 他記得當年國片「搭錯車」上映時,他是一邊放映一邊掉淚,那時的戲院場場爆滿,觀眾多到得站著看完,但即使是站著看,照樣是個個紅著眼眶走出戲院,無論是做戲的、或是看戲的,人人對電影都是執著的。 只是這樣的電影院黃金年代,後來被盜版、網路打趴,在數位取代了傳統膠卷後,傳統放映師也就逐漸走入歷史,黃再源在民國96年從光華戲院退休後,從此離開了電影院,但並沒有離開電影,他和老婆開始轉進廟口,這回他改以投影機重新在街頭找回老電影的餘溫。 他說大約在民國80年以後,他們慢慢開始接洽戶外放映的工作,陸續蒐集了許多老電影,有些黑白電影中,還能讓矮仔財、康丁、脫線等黑白電影時代即活躍的藝人,再度出現在鏡頭前。 他知道電影就是浪漫情懷的開關,在街頭或是廟口放映時,這些老片最能勾起老人家的無限回憶,也有小朋友早早就跑來問他「今天要放什麼片」?這也讓他再度重回放映師的崗位,在街頭繼續與觀眾同悲同喜。 65歲了,講起電影,照樣生龍活虎,提起經典電影「新天堂樂園」,黃再源帶著發亮的眼神說:「那就是在演我們啦!」猶記電影裡有段經典台詞說「每天待在這裡,會把這裡當成全世界」,但很多人的確是透過電影,才看到了世界。 再回頭看看曾經出入電影院的你我,可能都曾經因為放映師播放的某一部電影,而與某人依偎,或被瞬間感動,這些不就是記憶中的「新天堂樂園」嗎? 那個遍地開花的電影院年代 根據「屏東采風錄」的記載,屏東的戲院史可以追溯到日據時代,其中位於市中心的「末廣館」還是榻榻米型式,觀眾入場必須脫鞋,過去專演日本電影,一直到光復後,即由光華戲院承接,後來演變為現今的中影屏東影城。 除此之外,興建於1929年的屏東戲院則是市區第一家本土電影院,後來拆除,成為現今的子琪飯店。還有仙宮戲院原本是戲劇院,1954年改建為電影院,經老板大手筆投資,還一度擠身中南部地區設備最優的電影院。 到了1970年代,屏東縣的電影院如雨後春筍,當時在屏東市區的戲院就有第一、富山、國賓、屏東、光華、國光(後來更名國寶)、樂宮、仙宮、萬春、南都、國際、大東、中興、民和等14家戲院。 在潮州鎮上則有萬寶、潮州、東海、新山、南國、真善美、南峰等7家,東港、里港及高樹各有一家,萬丹則有綿豐、新瑞峰兩家,林邊美和、枋寮有國泰、建興、恆春則有恆春、萬華兩家,內埔最多曾有內埔、清河、文華及自來大戲院(龍泉戲院)。 戲院或有更迭,每個人記憶起點不太一樣,各地的電影院或許不只這些,但可以想見那是個戲院遍地開花的年代,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個與電影相關的故事。 (全文曾見於2020年AMAZING PINGTUNG 8月號)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