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程曉農:中國房地產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下) ---- 大紀元
2021/12/19 08:12:00瀏覽200|回應0|推薦0

2021年09月25日

五、恆大風暴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麼?

可以說,恆大風暴既讓中共看到了房企融資新政的必要性,也讓中共看到了房地產泡沫加速萎縮的危險性。雖然一個恆大不至於立刻就把整個房地產業拖入深淵,但至少恆大風暴顯示,以房地產為根基的「土木工程景氣」不僅從此終結,而且還成了拖累整個中國經濟的沉重包袱。到這個時候,讚美「土木工程景氣」的聲音可能再也冒不了頭了。 中共房企融資新政的著眼點是保住銀行,犧牲房企,實際上有點「斷臂求生」的味道。這次中共對中小型房企的倒閉實際上是樂見其果;至於對恆大,當局希望讓恆大自行處理其錯綜複雜的債務和價值迅速縮水的資產,也藉此了解恆大的不了之局嚴重到何種程度。 恆大風暴代表著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的開端,它很可能是房地產業即將開始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中第一塊倒下的「骨牌」,其它大中型房企有多少能撐得住,並不完全取決於它們的自救努力,而更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大環境的惡化。如果房價下滑不止,政府為救銀行,勢必犧牲更多房企。這種局面逐漸發酵,將令目前正陷於國內消費疲軟、工業品物價持續上漲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讓中共鼓吹經濟復甦的調子黯然失色。

《華爾街日報》9月22日專門發表數篇文章,分析恆大風暴對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其中的一篇用了這樣一個標題,「恆大是中國經濟的一個縮影」。 這次恆大風暴已經衝擊了國際經濟,各國媒體以及美國的財經媒體紛紛連續報導恆大風暴的衝擊。恆大困境暴露後,不僅衝擊了香港股市,而且也衝擊了紐約股市。在紐約股市上,不僅是中國概念股和中國債券基金受到衝擊,連美國公司也受到連帶影響。其中有兩家美國公司的股票跌得最明顯,也格外引人注目,一家是在中國大量製造和銷售工程機械的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 Inc.),另一家是熱衷於經銷並投資中國那些涉房公司債券的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 雖然恆大並沒大到能改變全球經濟走向,但恆大風暴曝露的中國經濟風險卻大到令全球投資圈重新評估中國經濟,而它們未來對中國的投資肯定將變得越來越謹慎,甚至可能撤出部分投資。這樣的國際經濟動向勢必讓中國經濟再受壓力,因為急需向西方國家推銷其債券而募集急缺資金的中國公司們可能從此失去「吸引外資」的「魅力」;而外資對進入中國日益謹慎,則讓中國經濟越來越無法指望外國金融資本的光臨。昔年中國經濟的繁榮一直奠基在對外開放之上;如今中國的房地產泡沫破滅,往那些嚮往著未來中國繁榮的西方投行頭上不斷澆著「冰水」。 不管將來恆大是死是活,它已經「青史留名」了。將來世界經濟史專家們敘述中國經濟走向衰落時,作者們很可能都會用這樣一句話為他們的相關章節開頭:「自從恆大事件以來……」,這就是我們今天關注恆大風暴的重要意義。

中國房產總債務破百兆 標普:部分房企自救能力堪憂---- 自由時報

2021/12/06〔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房地產長期是中國地方政府小金庫,卻在習近平的「三道紅線」政策打壓下,房地產剛性負債直衝24兆人民幣(約台幣105兆),標準普爾示警,全行業銷售所產生的淨現金流,償還全部債務的周期要3年左右,部分民營房企自救能力堪憂。 中國房地產危機炸裂,標準普爾近日示警,經過估算,中國房地產全行業剛性負債合計約24兆人民幣(約台幣105兆),全行業每年透過銷售可實現的現金流約為8兆人民幣(約台幣35兆);全行業銷售產生的淨現金流償還全部債務的周期要3年左右。 標普指出,儘管中國房地產行業整體具自救能力,但容錯空間小;部分民營房企自救能力堪憂。極端情況下,約有50%的樣本企業無法應對行業下行壓力,庫存去化後,仍無法償還債務。 標普稱,2022年上半年,中國房地產行業面臨國內債券到期高峰,整體流動性壓力較大,也將影響行業整體自救形勢。 由於房地產是中國地方政府金雞母,在房市下行下,原本搖搖欲墜的地方財務更加雪加上霜。日經亞洲今日披露,中國至少有20個城市祭出限跌令,其中,天津要求新成屋售價若比上報市政府的價格低15%,必須先得到當局批准;南京已下令停止降價,以免擾亂市場;成都要求銀行加速審批房貸。 中國央行和有關部門更敦促銀行不要扼殺與房地產相關的融資,主要開發商還將被允許推遲還款或支付較低的利率,防止出現金融危機。 報導說,中國央行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未償還抵押貸款餘額增加了 3481 億人民幣(約台幣1.51兆),比9月增加約 1000 億元人民幣(約台幣4350億)。因央行通常會公佈季度抵押貸款數據,如今卻罕見公布單月數據,表明政策已轉變。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7085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