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國企掏錢救房產 吃下7成土地標案
2021/12/31 09:46:35瀏覽396|回應0|推薦1

2021/11/14〔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中國地方政府的隱形債務直逼53兆人民幣(228兆元),達到GDP一半以上,屋漏偏逢連夜雨,長期仰賴土地拍賣維持生計的地方政府,因打房政策,大小房企倒成一片,殃及地方財政,中國政府只好要求國企出手救急,前3個月在22個大城市包辦4分之3住宅土地標售案。掏錢參與標案的地方國企官員說,此次救急純粹是「政治決定」,非商業考量。 中國地方財政收入主要仰賴土地銷售,隨著恆大、新力、花樣年、富力等房地產開發商財務暴雷,土地銷售迅速放緩,使得原本搖搖欲墜的地方財政雪上加霜。根據高盛統計,中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總額已增至國家經濟規模一半以上。 光是去年年底,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的債務總額,從2013年的16兆人民幣(約台幣69兆元),升至約53兆人民幣(約台幣228兆元),相當於中國GDP 的52%,且高於官方政府債務餘額。 為免房市海嘯沖倒中國地方政府,金融時報披露,中國政府已找來國企出手相救,過去3個月,國有開發商購在22個大城市,拿走了4分之3住宅用地標案,相較於之前,國有房產開發商只購買了拍賣土地的 45% 左右。

北京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政府政策顧問柴鐸表示,負債累累的民營房企目前大都專注於降低財務槓桿,地方政府只好指望能夠獲得廉價信貸的國有集團協助,防止土地銷售墜落懸崖。參與土地標案的地方政府官員直言,「我們買地是政治決定,不是商業決定」,因此,在11月以6.82億人民幣(約台幣30億元)的價格購買了2塊土地。 北京土地諮詢公司主管示警,如果政策繼續收緊,將為中國土地拍賣系統崩潰揭開序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北京房地產高管抱著看戲心態,強調「與燒錢押注不確定的未來相比,袖手旁觀更有意義。」

彭博:中國房企如《魷魚遊戲》 陷入血腥的生存戰

2021/10/07〔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中國監管去年祭出「三道紅線」政策後,使中國房企大受打擊,彭博專欄作家任舒立撰文,將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的處境形容成目前當紅的南韓影集《魷魚游戲》:必須在一場殘酷又血腥的比賽中,想辦法活下去。 文中提及,全球熱議的《魷魚遊戲》融合美國電影《飢餓遊戲》和南韓電影《寄生上流》元素,這部當紅影集甚至在中國商界引起共鳴,任舒立將《魷魚遊戲》中第一關遊戲「123木頭人」形容成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正在玩的遊戲,違反遊戲規則的房產就會被淘汰出局。 恆大是中國第2大開發商,目前負債超過3000億美元,處於違約邊緣,任舒立認為,企業和人類一樣有生存本能,而恆大目前唯一的救命稻草是公司的物業管理業務,週一(4日)傳出恆大將出售其業務並套現50億美元(約1400億台幣)。 任舒立認為,「123木頭人」僅是劇中6場比賽中的第1關,後面將會有更多刺激關卡,或許中國地產商目前正如同遊戲的參賽者,面對可能會被淘汰的危機,必須在政策制定者設置的殘酷環境中,想辦法存活下來,究竟哪些中國房企能成功存活下來,誰又將破產宣布倒閉,結果就如同《魷魚遊戲》,只有兩個:死亡或是獲得456億韓元的高額獎金。

中國房產總債務破百兆 標普:部分房企自救能力堪憂

2021/12/06〔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房地產長期是中國地方政府小金庫,卻在習近平的「三道紅線」政策打壓下,房地產剛性負債直衝24兆人民幣(約台幣105兆),標準普爾示警,全行業銷售所產生的淨現金流,償還全部債務的周期要3年左右,部分民營房企自救能力堪憂。 中國房地產危機炸裂,標準普爾近日示警,經過估算,中國房地產全行業剛性負債合計約24兆人民幣(約台幣105兆),全行業每年透過銷售可實現的現金流約為8兆人民幣(約台幣35兆);全行業銷售產生的淨現金流償還全部債務的周期要3年左右。

標普指出,儘管中國房地產行業整體具自救能力,但容錯空間小;部分民營房企自救能力堪憂。極端情況下,約有50%的樣本企業無法應對行業下行壓力,庫存去化後,仍無法償還債務。 標普稱,2022年上半年,中國房地產行業面臨國內債券到期高峰,整體流動性壓力較大,也將影響行業整體自救形勢。

由於房地產是中國地方政府金雞母,在房市下行下,原本搖搖欲墜的地方財務更加雪加上雙。日經亞洲今日披露,中國至少有20個城市祭出限跌令,其中,天津要求新成屋售價若比上報市政府的價格低15%,必須先得到當局批准;南京已下令停止降價,以免擾亂市場;成都要求銀行加速審批房貸。 中國央行和有關部門更敦促銀行不要扼殺與房地產相關的融資,主要開發商還將被允許推遲還款或支付較低的利率,防止出現金融危機。 報導說,中國央行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未償還抵押貸款餘額增加了 3481 億人民幣(約台幣1.51兆),比9月增加約 1000 億元人民幣(約台幣4350億)。因央行通常會公佈季度抵押貸款數據,如今卻罕見公布單月數據,表明政策已轉變。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7106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