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揭開「量子糾纏」的奧秘!美法奧三學者共獲諾貝爾物理獎(上)
2024/04/24 19:47:36瀏覽66|回應0|推薦0

陳岳男:【量子糾纏】意思是,一端的粒子,對另一端粒子有影響,但影響的速度超越了光速,所以愛因斯坦才認為量子力學的理論不合理,不符合相對論的假設。貝爾的理論則主張,如果違反貝爾不等式,就是說明了量子力學對量子糾纏的詮釋是正確的。 量子糾纏等了40多年才拿到諾獎 專家:因為懂的人太少了

2022/10/06〔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Physics)4日揭曉得主,由法國物理學家艾斯佩特(Alain Aspect)、美國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柯羅瑟(John Francis Clauser)及奧地利量子論物理學家吉林哲(‪Anton Zeilinger)共同獲獎,三人在1980年代就證明了量子力學的理論性,但遲至今日才獲獎,有專家表示,原因是懂的人太少了。 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得主,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艾斯佩特、柯羅瑟和吉林哲通過開創性實驗,向世人展示研究和控制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狀態下的潛力,為量子技術的新時代奠定了基礎,故特頒物理獎予以肯定。 這3名得主在1980年代補全了量子力學理論的漏洞,柯羅瑟首度提出實驗上較為可行、利用糾纏光子對來驗證貝爾不等式的想法;艾斯佩特帶領的團隊則是於1982年首度證實實驗結果違反貝爾不等式,並間接說明了兩個遠距粒子可擁有超光速的關聯存在,該現象即為世人熟知的「量子糾纏」;吉林哲於1998年後成為第1個可做出「量子糾纏態交換」樣態的學者。 他們的研究不僅證明了愛因斯坦是錯的,還為今天的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等科技奠定了基礎,但直到40多年後才得到諾貝爾獎,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物理學家吉森(Nicolas Gisin)表示:「這個獎項當之無愧,但來得有點晚。大部分工作是在1970年代和 1980年代完成的。」 吉森指出,諾貝爾獎之所以那麼晚才獎勵給證明量子力學的科學家,是因為世界上懂得貝爾不等式的人少之又少,「直到今天,仍然只有非常非常少的人理解了貝爾不等式,非定域隨機性的想法也是後來才出現的,隨機事件可能發生在多個不同的地方仍然非常違反直覺。

2022-10-05 遠見編輯部

20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美國學者約翰·克勞澤、法國學者阿蘭·阿斯佩、奧地利學者安東·塞林格,以表彰三位學者透過糾纏光子(entangled photons)的實驗,確立了違反「貝爾不等式」的證據和開創性的量子資訊科學。 在1960 年代,愛爾蘭物理學家約翰.斯圖爾特.貝爾(John Stewart Bell)提出了以他命名的數學不等式,說明假如有存在的隱藏變數,則大量測量結果之間的相關性永遠不會超過某個值。然而,量子力學預測某種類型的實驗將會違反貝爾不等式,因此會產生比貝爾不等式若為真時,更強的相關性。也就是說, 貝爾不等式之後反而成為證明量子力學的工具。 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安德斯.愛貝克(Anders Irbäck)表示:「我們愈來愈清楚地看到,一種新型態的量子技術正在成形。我們可以看到,獲獎者在糾纏態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甚至超出了關於量子力學解釋的基本問題。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80538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