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蕭毅虹記念文集Ι生命的喜悅」讀後感言
2007/12/09 10:09:06瀏覽1606|回應0|推薦13

「蕭毅虹記念文集Ι生命的喜悅」讀後感言

最近讀到這本書「蕭毅虹記念文集Ι生命的喜悅」,從拿到手後就在一個晚上迫不及待地閱讀完畢,之後研讀再三也始終有澎湃的思緒湧上心靈中,蕭毅虹的文章裡傳達的睿智理念,讓我慚愧地覺得自己寫的東西根本就像小丫頭寫的,什麼叫做博學多聞的才女今日我算是深深的佩服,在36歲的年紀辭世是一種很深的遺憾,如同書後有一篇梅貽寶(前燕京大學校長)「哀毅虹」中所說:「她在英年辭世,文有未盡,情有未盡。但是在長輩、同輩、後輩,凡是同她有接觸的人們心目中,她已經留下很深的印象,很廣的影響。」

能讓人這樣的歌頌著真是無上的光榮,蕭毅虹也真的如文中所說這般對人有無限的影響,多年後的我閱讀她的文章生起深深的感動,這就是一個好作品跟讀者產生的共鳴現象,一個好作家不光是要能寫出好文章,她的言行舉止也該是文如其人般讓人感動才對,這本書內有許多珍貴的相片,有著宏觀文學思想的她,居然是個有甜美笑容的嬌小女人,只能這樣子說:「上帝創造如此完美的女人,卻不捨得讓她離開天堂太久。」蕭毅虹她回到了天堂,而她的文字留在人間指引著相同理念的人尋找理想的道路。

記錄幾段我認為很經典的名言以及我心中的感言:

43 狂者魯彥  「文學當然是一種表現,因為文學反映的是人生,可是文學又不能只是一種表現,那跟個錄影機也沒什麼兩樣。一個好的作者立足點要低,可是懷抱的心志要高,立足點低了才可以一個字一個字全是踏踏實實的,懷抱的心志高了,她的作品才有理想和希望可言,我當然不是說文學家「必須」要像哲學家一樣,提出問題的答案,可是、文學家頂多好像是自期高一些,光有技巧、敏感的心就滿足了,不去磨練慧眼慧心,那是成不了「家」的。」

艾杏:文學創作不應只著重在技巧跟花樣上,用一顆聰慧的心去觀察人生,敘述人生,發掘生命中的喜怒哀樂的真諦,編輯最值得流傳千古的文學創作,其中一切還是繞著人在兜圈子,也是種反映人的一面鏡子,文學創作不同於一些時事經濟娛樂文章,文學創作最大的成就在於可以流傳千股啟發不同時代人心中的理念,它的成就也可能不是在創作的當下就可定讞。

61 移愛  「光知道一味的趕時髦,什麼荒謬呀尋找自我的窮喊一通,以為光這麼喊喊叫叫,就找到了藉口,可以理直氣狀的自私了,懶惰了,不進取了。自我。自我。既然是自我,怎麼可能外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愛裡頭自然就完成了自我,擴充了自我的良知,生命也飽滿了,這正是孔子仁道最偉大、最精緻的發揚。像你這樣,只追求個形式,別說好好的去做、去實踐了,連誠實的自省一下都懶得,到頭來怎麼成得了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沒有愛心,文學有什麼用!根本就沒有生活可言!

艾杏:沒有愛心,文學有什麼用,文章是給有感覺的人看得,文學來自人性的發展,而歌頌偉大「愛」的詩篇時,別忘了這「愛」並不單指是單純的男女之愛,對蒼天大地所有生靈及總總現象都可以是愛的一種意念,沒有「愛」這個元素的文學作品,也會缺乏感動人心的能量。

209  生命的喜悅 「生命中有許多變化是人為造成的,有的可喜,有的可憎,它本身是無常的!也有一些變化是屬於自然力的,直通到整個宇宙生命的消息,因此,它雖然也是變化,卻是常性的,有深重意義的,可是人卻不一定能自覺得到!懷孕,正是其中的一種。

艾杏:一個生命會結束,另一個生命也會開始,是自然也是人為,是無常也可是輪迴,人的變化是一種有深重意義的使命。

215  大方無隅---教師節記方老師二三事  「中國人的生活精神,常寄於入世的熱忱,而不肯輕率作出世的幻想。」「中國人的生活要義,即在忠恕感人,同情體物,包裹萬類,扶持眾妙,養成一種人我兩忘,物我均調的偉大人格。」「因為我們有寶貴的哲學,所以生命之意義可以積極地肯定;生命之價值可以無限地提高。」「這樣民族文化的參透中,有了「做一個中國人,確是一種光榮」的確切體認,正就是民族文化意識的培養豎立。」「追憶過去,我們先哲已有了意義豐富的人生哲學,審度現在,瞻望將來,我們必須啟發更偉大的哲學思想新潮,使我們所處的宇宙,價值愈益提高,我們所有的生命,意義更加擴大。這便是現代中國青年應負的精神使命。」「哲學豈是象牙塔裡的漫吟?它環抱的是對國家、民族、文化、萬有生命的關愛與智慧,方老師的這些話同時可以作為「哲學」的最佳定義。」「方老師說:我的家學淵源是儒家哲學,受的思想方法訓練是西方哲學,衷心欣賞的生命情調是道家哲學,響往心儀的是大乘佛學精神。」

艾杏:這篇紀錄著教師方東生的言行跟言語,從幾句話中可以見到方老師的胸襟偉大,現在的老師可有方老師的胸襟?現在的學生可有蕭毅虹的憧憬?目前這個時代企業大幅進入校園培植人材,學生是對物理化學跟科技研發充滿興致,一頭栽進的人是前仆後繼,但是對於孔、孟、莊、周的儒家思想是已經意興闌珊,或許這就是社會進步的代價,必須捨棄些舊的成規才能有大得躍進,剩下多數的學生充滿了一夕成為明日之星的夢想,對於踏踏實實的學問養成少了古人的那種殷勤熱衷,文化的蛻變帶來的新產物是什麼呢?文化若死,國亦不存,有誰能體悟到。

227  (附錄一)別有一番滋味  「其實,人生的諸般滋味,我們的前人大約都說盡了、寫遍了、形容透了,「陽光下無新事」這話不誇張。不過,知道別人的事情與我們自己親自去體驗,二者之間到底是不同的,你若不自己「寒天飲冰水」,就沒有辦法全然去感覺並承受那冷冽扎刺的「點滴在心頭」。這麼說來,人活一輩子,豈不就為了把那些平面的辭彙;諸如喜、怒、哀、樂、天、地、生、老、病、死……一一加以立體化、實驗化麼?」

「我覺得、這個角度來看人生倒很不錯。人生滋味之於人,是要一瓢給一瓢,要三千給三千的,體驗的辭彙越多,人生的滋味所得越厚。現實裡的際遇也許我們無力改變,幸好,心境之鑰卻恆久掌握在我們自己心中,而心力之大、之深、之強,甚至常遠超過人的想像力之所能。」

艾杏:這篇文章是蕭毅虹在病中所寫,充滿了對人生體驗下的心得,這文章在幾十年後照亮我的心,手裡拿的筆不再敢頹廢中揮毫,人手中有刀也有筆,刀鋒一出可見骨見血奪人性命,而筆鋒一出雖不見骨血卻也可能有非常震撼的作用,看到如此睿智的文字,還在紅塵中的你我怎能不堅強起來呢?

金石堂購書網址: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LID=se008&kmcode=2018551153081&Actid=tornado

艾杏寫於2007/12/9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sese93&aid=143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