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回憶Vevey,卓別林的誕辰與蝴蝶效應的忌日
2011/04/16 11:04:04瀏覽2738|回應11|推薦65

有的時候回憶起從前的日子,就覺得自己沒有白過,我善用所有屬於年輕的時光,即使書念得不好,我在學生時期卻做了不少事、走過不少國家、吃過許多美食、玩過不少遊戲,更認識了不少可以相交十幾年的好朋友。

我的興趣很廣泛,因為我不想活得太單調。

我喜歡的人物很多,為了他們能豐富自己的生活。

我能夠寫的主題也不少,除了開卷有益,捧起書來讀就有收穫,在輕鬆愉快的旅遊中也能得到感想,我的人生擁有一些需要記錄下來的意義,譬如今天。

同一天,卓別林的生與蝴蝶效應之死,又是一個生辰遭遇死亡的日子。

上圖是卓別林(Charles Chaplin)的照片,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9/Charles-chaplin_1920.jpg

小的時候,家裡沒有電視機,直到十二歲之前,往往要看電視,還得跑去同學家、打工的書店或鄰居那裡觀賞。

在廿一世紀,沒有電視機?

好像是《天方夜譚》的故事,然而在台灣的八O年代,正是經濟起飛之後,許多眷村的家庭都很貧窮,如果想獲取一些資訊或零用錢,都得當個「童工」。

一般來說,老家附近的小孩都會幫忙縫鞋子、做玩具、黏貼紙、做洋娃娃之類,下課之後同學們嘻嘻哈哈玩遊戲,自己卻得跑去附近的工廠「接單」,周末還得跑去書店(那時的小書店還兼任租借功能)當櫃台小妹,我的生活很忙碌,也並非沒有怨言。

在那個時候,印象很深刻的就是許多台灣的老歌星,有時在書店或看了鄰居家裡的電視節目,就會不自覺跟著哼唱,使得至今我依然能記得超過廿年以上的粵語、閩南語歌仔戲、「群星會」等老歌歌詞。

最有趣的記憶,就是某一次看到電視上播出一部黑白影片,而那時「卓別林」這個名字就留在了心頭,從此在數年之後,成為人生計畫要去走訪的一個地方。

這幾張老照片拍攝於一九九六年,那時我來到了Vevey

或許很多人不曉得卓別林(Charlie Chaplin,全稱為Sir Charles Spencer Charlie Chaplin,在英國倫敦受封為爵士)這位傑出的表演藝術家,其實逝世瑞士的Vevey

也就是照片所拍攝的這個美麗的地方,日內瓦湖畔的美麗城市。

翻開卓別林的人生故事,他曾經擔任導演、製片、作曲家,而在默片時代是最知名的喜劇演員,他的肢體語言相當豐富,早年在英國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而到了美國發展之後,達到了事業的高峰,逗趣表演博得了許多人的喜愛。

他的人格魅力可以感召許多人,當然也包括格主,因此來到Vevey之後,就為當地的明媚風光驚喜不已。

湖畔有許多各式各樣的雕像,可以看出瑞士藝術家的巧思,將美人魚的故事搭配湖光山色,十分優美。

這座城市不大,位於瑞士西部,有十幾座各種大小真人等身大小的青銅、石雕所塑造的湖景,但是在台灣卻似乎很少人特別介紹。

下圖就是卓別林的雕像,估計他本人大約身高一米七O左右,拄著典型的默劇拐杖,旁邊就是濱湖的小公園,當時我站在旁邊拍照,其實心裡是很興奮的。

卓別林的生日在四月十六日,確實值得念想,特別是對我這樣的觀眾而言。

許多演員很難讓人看到真實的素顔,因爲太過耀眼的演技,通常會塑造出完全不同的印象。

假如對照維基百科的檔案照片,有時看見了卓別林的影片,就會發現他可能並非如一般人所想像,生活之中充滿了喜樂,而事實上,卓別林曾經在美國五O年代的麥卡錫(McCarthy)政治風潮影響下,受到了相當程度的壓迫。

一位演員的私生活沒有必要過份關注,個人道德只要不僭越法律的範疇,沒有人可以批判或指責,所以卓別林被攻擊的時候,許多右派拿他的四度婚姻和思想作為爭議點,背後目的並不單純,而是真正的政治打壓

因此昨天看到美國Google標頭如此紀念,並且放了一段「置入性行銷」的影片,個人覺得非常諷刺。

這位受到「紀念」的著名默劇演員,被認為是「左傾」而被迫回到歐洲,美國右派主義者根本不讓他表演,剝奪了他的生計,導致卓別林不得不離開美國。

個人不喜歡隨媒體起舞,可是在這樣的日子裡,回顧卓別林的人生與自己的旅遊經驗,似乎帶來了別樣的體驗。

Vevey這座城市很小、照片很老、政治很骯髒,所以看一看這樣的景致,似乎心情也能明朗起來?

如果對照卓別林的照片,還會發覺他在沒有蓄短髭之前,其實長相頗為英俊,還帶有一股憂鬱的氣質。

蓄了那種「希特勒式」的短髭,卓別林演出的默劇即使充斥著詼諧與歡笑,實際上可以視為他對於右派法西斯的沉默抗議,這是很少人會探討並思考的議題。

做明星最不好的,就是很少能做自己,有些需要臨摹,有些需要偽裝,有能力反抗並且塑造一種諷刺的沉默,那就是卓別林之所以成為一位偉大演員、並且特別受到個人尊敬的緣故。

上圖是九六年,也就是近十五年前,我在當地一間餐廳的旅遊節留影,那時Vevey非常熱鬧,但就如同瑞士人的低調習性,沒有什麼喧囂,而是靜謐中布置了美麗的花草。

過了這麼久之後,回想起當年和我一起去尋找卓別林出生地的前男友,或者那時心底的一些想法,似乎自己的成長,也和卓別林這位演員有了一點交集。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認為卓別林是「the only genius to come out of the movie industry」(電影工業出現的唯一天才),個人相當贊同,這也是廿世紀黑白默片最傳奇的身影。

只是回顧他的誕辰之時,不免憶起他晚年的淒涼,還有同一天發出光芒的另一位人物。

對於我來說,每天都有值得紀念的事物,由於一年僅有三百六十五天(根據目前曆法),所以隨便翻開日記本或者相簿,就記錄著從中學至現在的許多瑣事。

有人問我:現代中國與以前有何不同?

從細節來看,現在的內地真的不一樣了,經濟發展不論,從思維上的改變,就能發現許多端倪。

當Google主打著反諷的誕辰之時,內地網站紀念的卻是與卓別林的時代交錯的另一位人物:勞侖次(Edward Norton Lorenz)。

這位人物逝於十六日,在幾年前電影《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當電影風靡的時刻,很多人都在探討,個人反而不願跟風,所以沒有留下任何感想,直至今日順便紀念,就寫一點自己的印象。

上圖是Edward Norton Lorenz,「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應)的發明者之一,維基百科檔案照: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d/dc/Edward_lorenz.jpg

大約在六O至七O年代,勞侖次的專業「混沌理論」(Chaos theory)很少獲得關注,他兼具數學家和氣象學家的身分,並且藉由混沌理論之中的「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應),獲得了許多支持氣候變化的論點,認為微小的變化往往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累積、巨大化的各式連鎖反應。

同名電影拍攝之後,出於觀眾和影評的追捧,個人去觀賞之後,覺得還是回歸理論本身更好,因為劇作家的單線思考過於薄弱,並沒有將這樣的理論詮釋得具備邏輯性。

膚淺的電影會被觀眾所拋棄,只有屹立不搖的理論,持續讓人們探究著,更會使之延伸為這樣一篇感言。

正巧這幾天還在研讀幾本「HAARP」相關資料,以前曾經沒有關切過的地球科學和氣象問題,現在正是人類走向未來的主要關鍵點,於是不禁覺得非常有趣。

是否細微的差異或者不同的一點分歧,就會造成日後明顯的不同結果?

時間0 ≤ t ≤ 30,藍色、黃色兩條軌跡經歷三維演變的差異,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4/TwoLorenzOrbits.jpg

答案是肯定的,看到這樣的圖案,即使無法懂得「渾沌理論」的細節,依然能夠看出「蝴蝶效應」具備「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本質。

其實,每個人都在經歷各式各樣的「蝴蝶效應」,譬如卓別林的人生,倘若沒有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或許他不會想出那種特殊的表演方式,並且以娛樂所有的觀眾作為一生的志業。

在學時期,獨特的個體很難見到,在耳濡目染之下,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逐漸變得不太一樣了,人生經驗也會大不相同,更塑造了現在的我們。

我曾經期盼自己能當一名藝術家,苦於所學不足,僅能在工作之餘想盡方法來充實自己,並且趁著年輕的時期盡量去觀察世界、多看多聽,所以過了這些年之後,處事方式總随心而動、率性而爲,並且一直堅持走自己的路。

最後欣賞一部「非默片」,也是卓別林演出的經典之作,同時更是個人覺得最了不起的影片,據說就是麥卡錫主義者特別敵視他的主因。

上面的影片引用自:http://youtu.be/QcvjoWOwnn4

卓別林的演說,沒有老套的「置入性行銷」,也沒有以往「沉默的抗議」。

或許,這樣的影片和文章都能成為一種「蝴蝶效應」,在許多讀者的理解下發酵,並且思考這些今天應該記住的人物,究竟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示。

偉大的思想或者出色的演繹,經由思想的啟迪,以及沉澱後的獲得,就能夠看清屬於自己的方向。

即便到了最後,名人的生與死,依舊展現了諸多「反諷」的趣味。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My 2 cents worth ?
2011/04/16 11:40
1. 初中唸過 許地山 的不朽論,實與   "蝴蝶效應" 異曲同工。

2. 鬼神 控制 人類,即 四量撥千金,靠巧力,靈界運算力是人世的4,000倍 ?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1-04-16 11:43 回覆:

您好,我沒有讀過您說的文章,第一項無法回答。

第二項亦非本人所知,能夠用科學論據解說的事物,個人比較感興趣,謝謝留言。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