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聆樂趣事(1)~蒙台威爾第:聖母晚禱曲(Vespers)
2013/04/23 21:22:25瀏覽2604|回應2|推薦57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有名的作曲家,當屬蒙台威爾第(Monteverdi,1567-1643)了~這人因為名字中也有威爾第,所以,以前我還一直以為他就是那位近代的義大利歌劇巨匠威爾第,但當然不是~兩人生活的年代差了250年以上,作風差距也很大。

蒙台威爾第最有名的作品,應該是「聖母晚禱曲」,這首寫於1610年的大型宗教聲樂曲,極可能是現有常演曲目中,年代最古老的,號稱「音樂之父」的巴哈在這曲子創作後75年的1685年才出生,由此可見蒙台威爾第是多麼的老資格,稱之為「音樂的祖父」應該也不為過吧...得意

但「聖母晚禱曲」也是一首謎樣的曲子,到現在人們還不清楚,為何之前大多寫世俗音樂的他,會突然去寫如此大規模的宗教音樂,而且寫的還如此之好,兼具了優美的旋律性,與豪華的典禮性。只是對現代人來說,全部演完大概要一小時半,太冗長了些,加上風格很古老,好像不易親近...其實也沒錯啦~我們真的沒必要去聽全曲,選幾個段落來聽就行了。

開頭那巴洛克小號高亢的聲音,配上壯麗的六部合唱,高叫著:神啊~快來救我...這樣的場景確實令人難忘,很快就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一首常演四百年不墜的經典就此開始~蒙台威爾第那時的音樂處理很自由,對樂器沒有嚴格的指示,可以為了演出的效果進行擴充,讓氣勢更為宏大。

另外一段則是由男高音獨唱:我很黑,但很美麗...這耶路撒冷的女兒~歌詞有些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其實這是聖經中所羅門的雅歌,讓人想起那個遙遠時代,吟遊詩人唱的情歌,很天真,很純情,缺少文明的洗禮。伴奏則用聲音與琵琶很接近的魯特琴 ,所用的和弦也很簡單,幾乎都是三和絃,再加一點點半音變化。

合唱方面最複雜的,應該是「除非是神親手建立,不然我們所做的都是白費」這段,與上面說的那段同樣都是二四拍子,都賦予曲子一種悠長的氣氛 ...在這首四聲部雙合唱曲中效果尤其明顯,這樣長的拍子讓所有聲部能互相呼應,組成非常細緻的音響。

若要聽蒙台威爾第音樂的特色,則「上天啊,請聽我們的聲音」這段是最佳選擇,因為有好幾段呼應主唱的「回聲曲」,就是在主唱唱完後,由另一位獨唱者,在舞台後輕聲重覆最後幾個音符,如同在曠野中唱歌會發生的情形,非常有趣,此種方法在後來的音樂中比較少見,巴哈的名作聖誕神劇中就有一個有名的例子。

最後是本作品最有名的段落~「聖母瑪利亞,請為我們祈禱」,這是讓後人驚歎不已的美麗音樂,其作曲法很特殊~在一首自由的管弦樂曲上,童聲合唱團反覆唱著 「聖母瑪利亞,請為我們祈禱」,雖然每次的旋律都一樣,但所用的節奏均有變化,又能與樂隊的演奏巧妙配合在一起,不至於各表演各的,這樣的技巧到了四百年後的今天,應該還沒人能超越,而童聲的純潔特質,更是撼動人心。雖然「聖母晚禱曲」後面還有曲目,但我每次都聽到此結束~為什麼呢?因為我敢肯定,不可能再有其他曲子達到這樣的水準,不如到此為止就好...

只是這曲子是為天主教的晚課所寫,教徒通常是從夕陽開始念經祈禱,若真的是從快天黑時演奏,那演完也是晚上了,所以並不適合實際的宗教典禮使用,而且總譜有些地方若不移調,聽來也會不太和諧,凡此皆對現代的樂團造成困擾,但影片中的英國指揮賈第納(Gardiner)就是能克服這些問題,四十年來,他的演奏一次比一次精采,歌手的裝飾音也越唱越準確,這首「聖母晚禱曲」終於在他努力下,從學者的象牙塔走出,成為讓大眾接受的曲目~但我還是無法一次聽完全曲,對於現場那些聽眾的耐心,也只能深深敬佩了...

 

文/夏爾克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7528120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3 09:09 【udn】 這裡更便宜!義大利 不朽 聲音 歌劇比價

 回應文章

初秋《五臺山》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回訪夏爾克
2013/05/06 05:38
您好~午安~(臺灣應該是清晨吧 ! 早安優 !)

我本來也很想寫古典音樂故事,自從發現您寫得實在太好了,於是甘拜下風,不敢跟您爭鋒啦~否則極可能會被比下去了,那我豈不顯得黯然失色嗎? ㄎㄎ(自我調侃)

還好,我有自知之明咧^^乖乖寫我的雜文碎詩 ! 哈哈~

說實話,您的音樂典故..和解說,真的是很豐富,精彩萬分,堪稱篇篇佳作喔。最難得是也包含了一些專業評論和音樂上的專業知識。可提昇大家對音樂的品鑑能力,這點非常值得讚賞和推崇。希望繼續努力,創寫更多好文,嘉惠文友^^

--初秋來訪,並祝福闔家安康  幸福喔 !!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3-05-06 23:32 回覆:

初秋妳好,沒錯~妳留言時,台灣正是清晨,早安啊。

看妳的稱讚,我多少有點不好意思~但個人以為,專業的評論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對古典音樂,大家都太「尊敬」了,反而完全不敢批評,一律都當作高雅的藝術來對待,這是最糟糕的情況...所以我才希望寫出自己的一些意見,相信妳也知道,就算連大作曲家的不朽作品,其實也有許多弱點存在,例如巴哈的馬太受難曲和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那為何不能點出,再進一步批評呢?

能批評,才能深入了解,這門藝術才不會是一灘死水,但很可惜古典音樂現在就處於死水此狀況~所以我很悲觀的認為:古典音樂對大眾而言,只是像膜拜的雕像一樣,並非雖死猶生,而是雖生猶死...真是慘啊。

還好妳沒寫古典音樂,這是非常孤寂的一條路,寫的文章有時真像雕像一般~雖被尊敬,但四周幾近冷漠無言,還是雜文碎詩熱鬧些,妳知道的~我在原部落格那裡還不是寫了一堆...不然真的會悶死... 天啊

但我還是希望能看到妳的相關文章,據個人幾年經驗,在幾首雜文碎詩後來一篇古典音樂文章,有時反而會讓人耳目一新~當然文也要寫得美美的,再裝的很有氣質(我一直喜歡這樣),萬事就ok了,所以我覺得妳應該要來陪我寫才對~也許在某些知識上我多妳一些,但在文字的表達力上,妳就別太自謙了~我在原部落格時寫的雜文被譏諷為「國中生的作文」,早就不是第一次啦~還是欣賞妳成熟兼具氣韻的文筆,絕對可以留下佳作,其實雖不熱鬧,但在多年後去看點閱數,還是古典音樂相關文章的最高~那絕對與google搜尋有重大關係...這樣的誘因夠不夠啊?大笑

說了那麼多,希望妳不要嚇到,還是互相打氣加油吧~真的很謝謝妳的鼓勵,為了自己的興趣與使命感,我會一直寫下去的,而且會越寫越開心,當然~若妳肯來共襄盛舉一兩篇,我就會更開心了~再次謝謝喔。

 


深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RE
2013/04/25 04:45
我比較少接觸聖樂,因為聽了昏昏欲睡...呵呵,此蒙台威爾第非威爾第,但兩人前後相輝映!義大利文的VERDE是GREEN(綠色),MONTE是MOUNTAIN(山),聽說威爾第的歌劇火紅英國的時候,作曲家的名字被翻作GREENS(VERDI是VERDE的複數)。若同此理,蒙台老祖師可稱作Mountain-greens(青山),也是個不錯的名字!誰理你 好了,我別再瞎扯了...期待後續...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3-04-25 12:00 回覆:

好希望兄你好

若非你說,我還真不知有此典故呢~好有趣 得意

聽聖樂,還是要靜心,才能欣賞到其中的虔靜氣氛,

我是喜歡邊看譜邊聽,甚至有時把自己當合唱團團員,

跟著唱,方能領會到西方宗教音樂那複雜但有趣的對位法技巧,

從此後就愛上聖樂啦~不過本曲太古老,國內譜難尋,

還好表演藝術圖書館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