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孫運璿仍在世,兩件事鐵定很難過!
2017/08/17 08:02:01瀏覽3152|回應0|推薦15

回到縱軸裡看人事物,台灣會更美好!

『中華台北』的歷史故事

最近世大運的舉辦,讓台灣得到體育賽事的全球關注,一個體育賽事看起來只是球員的競技,但卻帶動了整個台灣對外行銷的機會,許多團體與個人把『中華台北』與『台灣』拿來比較,堅持台灣才是主體性的代表,中華台北是矮化了國格,但許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中華台北』產生的故事,這個彈性加入國際體育賽事的名稱,當年是辛苦爭取而來的。

而『台灣』這個名稱,如果真要進階,用『中華民國』不是更貼近主權,而用『台灣』不是不行,但與中華民國一樣,它挑戰著體育賽事的敏感爭議神經,如果可以,當年,我們就不會退出奧運賽事,爭取返回奧運,我們是用『中華台北』贏回體育上得獎的驕傲。

在台灣牽涉主權的議題,彈性空間並不大,但體育賽事的性質與屬性,已經有慣例與共識,我們一直是在這種彈性空間裡,爭取自己在國際體育上的榮耀。

如果前行政院長孫運璿仍在世,他一定不會忘記當年為了突破外交孤立,正面迎接中共挑戰,重新加入脫離十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運動賽事是外交戰場的縮影,1950年代中共向國際奧會施壓力,要求我國更換國名與國旗。

鐵人楊傳廣曾在1960年羅馬奧運會十項全能得到銀牌,這是中華民國獲得的第一枚奧運獎牌。

『但當年國際奧會屈服於中國大陸的壓力,卻首次以「台灣」 (英文名稱為FORMOSA)稱呼中華民國代表隊。所有運動員及職員穿著的制服、大會秩序冊及有關正式通知及出版物,也都只能使用「台灣」的名稱。』

『中華奧會當時與國際奧會溝通無效後,決定在開幕典禮中抗議,因此出現由總幹事林鴻坦手持「抗議中」(UNDER PROTEST)白布條走在「TAIWAN」名牌後面的畫面,這也是奧運會史上唯一在開幕典禮抗議的紀錄。』

(以上『   』內容轉載自雅虎歷屆奧運

1975年國際奧會邀中共參加,繼續要求我國更換國名及國旗,我國因此退出1978年冬季奧運及80年莫斯科奧運會。

我國重返奧運會當年就由孫運璿擔任召集人,當年奧運委員會委員徐亨還曾到瑞士法庭控告奧會主席違反奧會憲章,但體育仍難敵國際政治的現實,我們最後只能簽署協議,也就是所謂的「洛桑協議」,我們另行設計會旗,以國徽及梅花為表徵,以國旗歌代表國歌,名稱就是現在的『中華台北』。

1984年洛杉磯奧運及1988年漢城奧運,我們重返國際體育賽事,也爭氣拿到金牌。

(以上內容參考:天下雜誌出版的『孫運璿傳』)

中華台北就是所謂的奧運模式,而我國參加不限定以主權國家身分為會員的國際組織(例如APEC、OECDWHAICAO)時也採用如此的官方名稱。

2017世大運812正名行動拉起「Taiwan is not Chinese Taipei」和「Let Taiwan Be Taiwan」兩個巨幅布幔在街頭揚起時,讓我想起中華民國在體育賽事上,曾抗議以『台灣』為名的歷史事件,同時,也讓我為當年的孫院長突破體育外交孤立的努力,更加敬佩。

體育歸體育,主權歸主權,我們真的可以再度退賽,再來一次重返國際體育賽事。

真正是體育人,才會知道即使是『中華台北』,也得來不易。

孫運璿時代台電文化  仍存在嗎?

還有另一件孫運璿若在世,可能也會難過的事,就是台電此刻的公眾形象。

“2017.8.15日全台大停電,經濟部長下台,中油與台電危機處理備受爭議。”

先看孫運璿與台電的背景與關聯。

孫運璿是前行政院長,但很多人感懷他對台灣電力上的貢獻,他蓋電廠,築水壩,用新科技提升台電,用服務滿足老百姓。

孫運璿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二戰後受中華民國政府派任至台灣修復電力,先後擔任台電機電處長、協理、總經理,他是台電人的驕傲。

1946年台灣電力在盟軍轟炸後千瘡百孔,只剩十分之一發電量,但5個月內卻恢復了80%的供電系統,日本技術員集體返國預言台灣會黑暗一片,但孫運璿卻讓台灣復電奇蹟出現。

在天下雜誌出版的『孫運璿傳』裡,孫運璿描述他對台電的得意之作,就是台電的公司文化-自動自發。

『孫運璿不斷對員工說,你們的責任重大,電送不出去了,醫院裡病人開刀開一半,生命會有危險,工廠裡一兩千個工人,停電就停工了。』轉載自『孫運璿傳』

孫運璿的目標管理是他驕傲的管理哲學,工程進度管理是最先進的,因此,每當國外元首來台灣訪問,台電是必訪項目,韓國也曾派龐大的學習團來台取經。

孫運璿是台灣技術官僚的代表,後來他擔任交通部長、經濟部長及行政院長,台電是他一手打造,難道真是『「哲人日已遠,典範在夙昔』嗎?

台電人才及台電文化,何時變成被檢討的對象?當年的驕傲與奇蹟,為何一夕間消失殆盡?

打開電視政論節目,815停電事件後,名嘴說台電改革刻不容緩,管理的鬆散必須檢討,要朝向智慧型及分散性電網的鋪設,董事長更必須負起政治責任。

如果孫運璿仍在?或許小英政府2025年非核家園的政策,他會提出專業的意見,主題一定不會是『用愛發電』,而是『靠技術生電』。

台灣的能源供應問題,是非常專業的,如果連孫運璿等技術官僚都難解答,誰可以救台灣的能源未來。

孫運璿若仍在?或許台電人的靈魂能重建,台電人的驕傲會重塑。

孫運璿若仍在?『中華台北』與『台灣』不會是對立的訴求。

=================================

筆者擔任媒體記者時,曾採訪孫運璿家人紀錄孫運璿故事,書櫃裡留有相關的傳記,歷史是某一個故事的縱軸,橫軸則是新聞事件裡的重複情境,孫前院長已離世,但他參與的台灣縱軸仍在,老是從橫軸裡思考,斷裂的故事仍會不斷的發生。

共勉之!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ennien1234&aid=10838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