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7/03 08:12:38瀏覽4515|回應1|推薦10 | |
林昶佐嗆柯後被反嗆,解構與省思嗆文化 林昶佐 Freddy Lim 在台北市環南市場爆發41人確診事件後,在一場媒體記者會中,對柯文哲市長的防疫作為表達不滿之意,但他卻沒想他的發言,卻遭到當地自治會長的反嗆,林昶佐當場難堪面對,事後對外道歉。 其實,林昶佐的政治難堪,再度應證了一件事,政治人物不要『挑贏的說』,因為,社會意見流已經充滿『嗆』文化。 政治人物喜歡挑贏的話說,已經是常態文化,蔡英文總統如此,陳時中及蘇貞昌不也是如此。 蔡總統數次對疫情談話,都是針對外界質疑國產疫苗及疫苗進度及民間捐贈卡關事澄清,另外,美日捐贈疫苗及TIFA會談召開等利多的事,她都特別召開記者會說明,蔡總統的記者會很少談政府決策錯誤或疫苗購買延宕後的戰略性佈局,過去政府保守購買疫苗造成人民恐慌的政治責任,人民看不出來,誰會出來承擔? 蘇貞昌與陳時中到現在為止,都把疫苗不足問題,以產地疫苗貨源不足當成理由,沒有誰負起政治責任。 在野黨的羅智強等,『挑輸的酸』,與『挑贏的說』,恐也是一樣的邏輯。 羅智強的嗆,幾乎每天一則,常拿馬英九與蔡英文施政做比較,他是馬英九執政的政治幕僚,馬英久與蔡英文最該比的,也是人民最想要的,就是視民如己這項,這個比較,兩人的評價恐都不是太高。 羅智強乞丐說引起論戰,我很好奇他任馬英九幕僚時,他有這麼嗆嗎? 美日捐贈乞丐說之嗆,看似罵了民進黨政府,其實卻罵到了很多台灣人民,因為是我們人民缺疫苗施打,美日的救援疫苗,是打在祈求疫苗的人民身上。 媒體人周玉蔻及網紅館長等,『挑贏的嗆』,不也是一樣的論述邏輯。 在自己場域嗆,在自己的頻道挑戰,充滿情緒字眼,只是一種說法,難道就是真實? 放到公眾輿論領域裡被檢視,能被多數人通關嗎? 美國文化研究學者尼爾·波茲曼1985年曾提出「娛樂至死」一說,公眾話語都以娛樂形式呈現時,變成一種文化精神,這種表象與激情的娛樂,連新聞媒體都淪陷,這是一種世代悲哀。 台灣獨特的媒體生態學,讓偏鋒的嗆文化走進人民生活裡,卻沒有中道力量能夠介入與扭轉。 媒體人周玉寇數度提及掌握某些媒體高層或人士的秘密事,對媒體人而言,這是八卦議題,主流媒體不願說的事,難道她已經完全毫不顧忌了嗎? 情緒勒索這件事,是現代人最不樂意見到的人與人關係,即使是父母,都已經被教育,更何況是媒體人。 林昶佐的政治難堪,在於嗆他的對象是來自在地民間的自治會長,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緩頰也沒用,這是媒體前的勁爆,是意外發生的新聞插曲。 林昶佐被嗆事件,應該給公眾人物一個警示,公眾人物都很聰明,知道如何善用輿論風向,找到議題發揮,但會輸的不會承認,只挑會贏的說,但總會踢到鐵板,難堪下台階。 林昶佐是民意代表,話語慣性模式就像質詢內容,但這個媒體現場不是立法院,而是一個環南市場解決疫情的記者會,顯然觸怒了在地人。 現在的政務官與民意代表之間交鋒,也常常發生台上只說三分話,擋得住就要俐齒伶牙,能言巧辯。 早期政治人物並不是如此,面對民意的事臉皮很薄,因此,下台變成家常便飯,政黨最終仍會徹底面對與檢討民意所需,而今主動負責下台這件事,我們已經難見到了。 政治社群團體戰時代,有側翼及粉絲幫忙,誰贏誰輸?沒嗆到最後,永遠不知答案。
不管是國民黨或民進黨,過去都有好的政治人物,讓人民感受從政者身上的熱情,或許他們不會說贏的話,但都願意檢討會輸的事。 現在政治人物,以口才便給為要,卻少了內斂謙虛的特質。 看看台灣許多公眾人物,主持的節目或評論員都以嗆為名為利器,會嗆才會紅,嗆是王道,這恐是多元社會裡有點反智的文化。 再次解構這次林昶佐被嗆事件,第一、這是媒體現場擦槍走火,政治人物抓到時機發言嗆柯,但陰溝裡翻船,話語有點像質詢,被民間人士反嗆的事件。 第二、公眾人物『挑贏的說』『挑嗆的講』,應該檢討了,多元論述的時代,文本多義,議題操作過頭了,反傷了自己。 環南市場自治會長林勝東因疫情急了脫口反嗆林昶佐,這個場景被媒體放大,對政治人物是個教訓,對聲援林昶佐的人是個戰場,一場口水戰又起,嗆柯議題繼續發燒,柯文哲也一定不手軟繼續反嗆,而這就是台灣的嗆文化,背後與選舉及政治利益有密切關聯。 政治與媒體很像,共生又監督,政治愛嗆,媒體可能也習慣嗆新聞,因為這是新聞來源之一,嗆沒完沒了,對疫情真有助益嗎? 『嗆』字放大省思 —————————————-
嗆,不是言論自由,不是民粹文化,公眾人物不要帶頭嗆,不要以嗆為名,民間也不要跟著學,省思嗆文化,是否因此扭曲了主流民意。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