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習近平視訊再視訊 22個月沒出國創紀錄!矢板明夫這樣分析
2021/11/16 19:56:10瀏覽182|回應0|推薦0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即將在本月16日進行視訊會談,但按照這兩年習近平的「慣例」,這次兩國領袖會談依舊會採用視訊。其實習近平已經22個月沒有踏出中國,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最高領導人不出國的最長紀錄。

 

Khatia Buniatishvili 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ZIW3MFbXGE

 

【摘要2021.11.14..蘋果】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即將在本月16日進行視訊會談,但按照這兩年習近平的「慣例」,這次兩國領袖會談依舊會採用視訊。其實習近平已經22個月沒有踏出中國,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最高領導人不出國的最長紀錄。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就分析原因有3點,導致習近平依然持續使用視訊會議,而不願出國與人面對面。

第一,習近平害怕感染新冠肺炎。矢板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是全世界最知道愛護自己,最會照顧自己的一群人。」因此自去年初疫情爆發後,習近平自然減少人與人的接觸。不僅如此,矢板還指出:「他們對外國人和自己國人都充滿不信任,有被害妄想,至今沒有任何報導說習近平打了疫苗。」因此矢板推測,習近平個性多疑,本身應該還沒有打疫苗,也因此屬於世界上免疫力最低的族群。

第二,現在中國的外交環境相當惡劣,不管去哪裡,都得不到重要的外交成果,他稱:「反而在新疆的人權問題、台灣問題,被批評嗆聲的可能性很大。」而且「現在國庫的米缸已經將要見底,沒有錢讓他隨意大撒幣了」,所以習近平不願意這時候踏出國門。

第三,和國內的權力鬥爭有關。矢板表示,現在中國內部各大勢力蠢蠢欲動,局勢複雜多變,如果習近平真的出國,而國家勢力龍頭很有可能被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取代,「這是習最不想看到的」。

其實就在周四,中共19屆六中全會閉幕,更通過中共百年黨史上第3份歷史決議,但這份「決議」的全文內,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提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習近平名字被提到的次數,甚至超越已故領導人毛澤東與鄧小平。美國《紐約時報》評論指出「習近平正重寫歷史」,透過頌揚他的成就,讓他與毛澤東、鄧小平並肩,並為長期執政鋪路。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則形容習近平是「拿破崙式加冕」,日本《產經新聞》評論則指出,過去中國領導人有68歲退休的慣例,但此次公報並未看到習近平有安排接班人的態勢,因此習近平恐怕將進入「不尋常的長期執政」。

 

國安法下的香港「不再有晴天」記者簽證遭拒藝術藏品被篩【摘要2021.11.14..德國之聲】英國雜誌《經濟學人》(Economist)周五(1112日)發表聲明稱,香港政府拒絕延續駐港記者黃淑琳的工作簽證。該雜誌總編輯貝多斯(Zanny Minton Beddoes)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對於香港當局拒絕續簽的決定感到遺憾,當局也並未給出理由。」他還介紹,黃淑琳目前不在香港,該雜誌以她的報導感到驕傲,並呼籲香港政府維持外媒採訪准入,這對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的地位非常重要。」

黃淑琳也在推特上發文表示:「很遺憾我無法持續於香港報導。我喜歡了解這座城市及其人民。我會想念你們。」《經濟學人》網站的信息顯示,黃淑琳是《經濟學人》駐中國記者,關注中國與香港的社會及政治新聞。加入《經濟學人》前,她曾是《金融時報》與路透社記者,報導香港2019年示威活動、中國及北韓經濟狀況等。

據香港電台報導,針對黃淑琳簽證續簽被拒一事,香港入境處表示,不評論個別個案,處方會按照相關法律和政策處理每宗申請個案。《香港國安法》去年實施以來,香港政府已拒絕多名外籍記者的工作簽證。其中包括網絡英文媒體「香港自由新聞」(HKFP)的愛爾蘭籍記者麥固侖(Aaron McNicholas)和《紐約時報》記者、中國問題專家儲百亮(Chris Buckley),香港當局都沒有給出拒絕理由。

面對新聞業內有關香港新聞自由和媒體自由的擔憂,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去年7月公開表示,如果香港外國記者會(FCC)所有記者都可以100%保證,不會觸犯國安法的條文,那她也可以保證新聞自由。

香港外國記者會本月公布的一項最新調查,自《香港國安法》出台以來,香港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條件明顯惡化,且將近一半的記者表示,他們正考慮要離開香港。另外,超過八成的受訪者都認同,香港新聞業工作環境已「變得更糟」。

《經濟學人》發表聲明的同一天,號稱亞洲首間全球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的香港M+在國安法政治審查爭議中開幕。林鄭月娥在開幕儀式致辭時表示,香港有廣闊國際網路,大有條件發展為中外文化中心,展示國家的軟實力。同樣在開幕式上致辭的香港西九董事局主席唐英年指出,創作需要具備良好空間及氛圍,會維護、鼓勵藝術表達自由和創作自由,「M+的開放,並不意味著藝術表達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

M+博物館開幕初期設有6個專題展覽,其中包括前瑞士前駐華大使、收藏家希克(Uli Sigg)交給該博物館的希克藏品。今年3月,M+博物館在傳媒預覽後,親政府派人士指出其收藏的希克藏品部分藏品「違反國安法」,特別點名中國藝術家艾未未的系列作品《透視研究》。這些作品紀錄艾未未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香港維多利亞港、巴黎艾菲爾鐵塔和美國白宮前舉起中指。

《透視研究》如今確實沒有出現在M+的開幕展上。今年九月,艾未未已對M+將在開幕展覽中排除其部分作品的做法表示過抗議。據香港《明報》當時報導,艾未未認為,香港實施國安法後,「再不會有晴天,再不會有言論自由、表達自由的空間」。

 

波蘭禁止記者赴邊境採訪 白俄羅斯「難民人海戰術」演變為波白宣傳戰【摘要2021.11.14..蘋果】白俄羅斯為報復歐盟制裁,刻意放水讓中東、北非的難民通過邊界,推送難民潮到波蘭、波羅的海3,藉此發動非傳統軍事攻勢的「混合戰」。白俄羅斯自今年6月起展開難民混合戰,本月加強「攻勢」,前進到波蘭邊界的難民數量大增,波蘭出動上萬名士兵嚴守關卡。有人退回白俄羅斯,但也無法再入境;中歐天氣已轉冷,難民只能在樹林裡徘徊。

《紐約時報》周五(11/12)報導,「波蘭官員說」,過去兩周內,至少有9名移民在波蘭死亡,大多是凍死的。波蘭指責白俄羅斯軍破壞波蘭村莊的鐵絲網,並使用雷射、頻閃燈等來分散波蘭邊防的注意力,讓難民有機會溜進波蘭。但是,《紐時》補充說明:「無法證實波蘭對這些事件的描述是否屬實,因為波蘭政府禁止記者、醫生在內的所有非當地居民進到邊境區。」

英國廣播公司(BBC)也有同樣報導指出,波蘭和白俄羅斯雙方都透過社群網路發布精心製作的內容,指控對方侵犯人權。BBC表示,周五就有一個很離奇的例子,波蘭官方發布一段他們拍攝到白俄羅斯軍就在鐵絲網對面的影片,而白俄羅斯則發布了一段士兵和難民兒童在一起的影片。

白俄羅斯將這段影片詮釋為「白俄軍對難民兒童展現同情,和他們一起玩耍」,類似於美軍前陣子在阿富汗撤員時幫忙照顧小孩的概念。波蘭則認為,這顯示年輕的難民確實就是被白俄羅斯操控,才和他們一起入鏡。

撇開人道立場,波蘭沒有義務非得要接收難民,但是禁止記者採訪就被認為其心可議;雖然波蘭強調是安全因素,但犧牲安全換取探究真相的機會,原本就是媒體的自由權。

BBC指出,波蘭和白俄羅斯政府贊助的媒體所釋出的資訊,現在大多很難驗證,卻又不能忽視,在報導時特意標記資訊來源,提醒讀者「這可能是一場宣傳戰裡的彈藥」。如果難民去留變成一場乒乓球賽,它此刻就在大眾目光以外的地方上演,且逐漸被精心調整成了全球都可以消費的普世議題。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170513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