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準駐日大使:中國透過對立征服 將強化美日關係
2021/10/23 10:18:44瀏覽213|回應0|推薦0

日本共同社報導,美國駐日大使提名人伊曼紐(Rahm Emanuel)周三(10/20)誓言,將努力加強美日關係,因為中國試圖「透過對立進行征服」。伊曼紐在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人事聽證會上指出,美日雙邊夥伴關係是「自由及開放印太地區和平與繁榮的基石」。

 

AIMI KOBAYASHI – third round (18th Chopin Competition, Warsa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zDkiXpAbGs

 

【摘要2021.10.21..蘋果】日本共同社報導,美國駐日大使提名人伊曼紐(Rahm Emanuel)周三(10/20)誓言,將努力加強美日關係,因為中國試圖「透過對立進行征服」。伊曼紐在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人事聽證會上指出,美日雙邊夥伴關係是「自由及開放印太地區和平與繁榮的基石」。如果他的任命獲得確認,他的首要之務將是強化雙邊關係。

他也表示:「中國意在透過對立進行征服。美國的戰略則是藉由團結實現安全。那種區域團結是建立在美日同盟的肩膀之上。」伊曼紐也提及,美日合作不只在軍事領域,而且還包括氣候變遷、基礎建設投資及智慧財產權保護等領域,這將對中國釋出訊息,美國「因為我們的盟友及團結而強大」。

今年61歲的伊曼紐,曾在20092010年期間任職歐巴馬政府白宮幕僚長,之後於2011年及2019年間擔任兩屆芝加哥市長。

 

中日聯合民調:逾9成日人對中國印象不佳【摘要2021.10.21..蘋果】由中國、日本的民間團體聯合實施的最新輿論調查顯示,9成日本民眾對中國的印象不佳;中國民眾對日本的印象在這一年來急速惡化,將近7成中國人對日本沒有好印象。

日本非營利組織言論NPO(負責人工藤泰志)與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於今年8月至9月底共同實施的「第17屆中日聯合輿論調查」,採取問卷或面對面訪談方式針對1000名日本人及1547名中國人實施民調,結果周三(10/20)出爐。

調查顯示,日本民眾對中國的觀感未改善,對中國印象差的日本民眾占90.9%,較去年增加了1.2個百分點,僅次於2016年調查結果的91.6%,是5年來再次逾9成。

認為目前中日關係好的日本民眾降至2.6%。日本民眾對中國印象佳者僅9%。認為中日關係惡化的日本民眾有54.6%,與去年調查結果相差無幾。

中國民眾對日本沒有好印象者占66.1%,較去年增加13.2個百分點。調查顯示,中日兩國民眾對對方國的觀感,開始重返這項聯合輿論調查開始實施的2005年嚴峻水準。

中國民眾對日本印象差的理由,回答「日本對於過去侵略的歷史,沒確實道歉反省」77.5%;回答「部分政治人物的言行不當」21%,較去年增8.7個百分點。

這項民調顯示,中日之間因彼此的軍事威脅被強調、熱議,兩國人民感到不安之際,政府之間並未發揮外交功能,加上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導致兩國人民缺乏直接交流,導致在中國,有關歷史認識(歷史觀)的問題再度成為話題。

被問及為了實現全球經濟的穩定發展及東亞的和平兩國,中日兩國是否應該建立更強的新合作關係時,回答「應該」的中國民眾占70.6%、日本民眾占42.8%4成日本民眾、半數中國民眾認為,即便是中美關係對立的情況下,中日都應該加強合作才是。

民調也顯示,有關在中美關係對立之際,日本應如何自處問題,55%的日本民眾認為,日本不應在中美之間選邊站,應致力於全球的合作發展。

言論NPO的負責人工藤泰志認為,至今17年間的中日輿論調查顯示,中國民眾對日本的印象惡化的最大原因是歷史認識(歷史觀)問題及釣魚台列嶼(日本稱尖閣諸島)問題。

工藤指出,中國民眾對日本印象惡化的情況,有時會發展成連政府間外交都無法處理的局面。現在再加上中美關係對立這項全球變化帶來的影響,中日兩國民眾的意識也起變化。

他認為,中日兩國的行動對亞洲的和平與繁榮具有決定性影響力,因此中日有必要在因中美對立世界起變化、亞洲緊張升高之際,找出該走的方向。明年是中日建交50周年,應儘早著手找出新的中日關係及因應的新目標。

 

中國威脅台灣 歐盟:強化接觸確保台灣民主自由【摘要2021.10.21..蘋果】歐洲聯盟副主席維斯塔哲周二(10/19)表示,中國軍機侵擾台灣空域,加劇緊張,危及歐洲利益,歐盟將加強與台灣接觸,確保台灣維護其民主自由,此外將深化與台灣合作,公開表示希望台灣成為歐洲晶片法案的重要夥伴。

歐洲議會周二在總部法國史特拉斯堡舉行全體會議,維斯塔哲指出,自上一次2019年關於兩岸關係的辯論以後,兩岸情況有所變化,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加劇,中國加大施壓台灣以及強化在台灣海峽的軍事展示,多次侵入台灣防空識別區,而這些武力展示可能會對歐洲的安全和繁榮產生直接影響。

她說明,歐洲希望維護台灣海峽現狀,歐盟鼓勵進行對話,避免任何可能加劇海峽兩岸緊張局勢的單邊行動,這對和平與穩定以及歐盟的利益至關重要,歐盟除應對中國以及公開表達對此議題的關切外,也會與例如七大工業國(G7)的盟友進行協調。

維斯塔哲指出,歐盟有興趣在一個中國政策框架內加強與台灣的關係與合作。台灣是理念相近的夥伴,歐盟將繼續支持其基於民主、法治和人權、開放社會和市場經濟的治理體系。歐盟也將繼續加強人員交流。

她說近年來不斷加強與台灣的交流與合作,如今已涵蓋廣泛領域,從人權、貿易和經濟問題,到工業和數位政策、打擊虛假訊息和連結性。歐盟是台灣最大的外國投資者,透過在台北舉辦的歐洲投資論壇吸引台灣投資者,歐盟希望與台灣進一步合作。

其中歐盟印太戰略為擴大合作提供平台,與台灣的貿易和投資關係將得到深化。歐盟希望以現有的強大經濟聯繫為基礎,進一步發展現有對話機制。

維斯塔哲表示,歐盟正在評估如何更好地應對供應鏈脆弱性和關鍵價值鏈的新挑戰,並希望在被稱為「新石油」的半導體等戰略領域進行合作,歐盟希望台灣成為實現歐洲晶片法案的重要夥伴。

此外,由於中國也施壓歐盟成員國立陶宛,維斯塔哲強調在一方面加強與台灣的關係的同時,歐盟也必須解決中國的自信和威脅,聲援包括立陶宛和所有被中國施壓的會員國,歐盟將採用適當的工具,例如目前正在準備的反脅迫文件。

她在結尾時也再度表示,周二的辯論傳達了一種緊迫感,歐盟需要加強接觸以確保台灣維護其民主、自由和開放的市場,並捍衛歐盟的利益和價值觀以及維護台灣海峽和平現狀。歐洲議會20日將對「歐盟台灣政治關係與合作」報告進行表決。

 

北京戰狼外交國際形象下滑 台灣藉軟實力崛起【摘要2021.10.21..蘋果】「日經新聞」今天(10/20)刊出文章說,台灣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上固然無法和中國相提並論,然而,隨著北京對台灣的挑釁言行變本加厲,導致國際形象下滑,台灣藉著本身的軟實力崛起。

美國哈佛大學上周宣布,該校知名暑期中文進修計畫「哈佛北京書院」2022年起改與台灣大學合作,並更名為「哈佛台北書院」。哈佛大學刊物「哈佛紅報」報導,這是因為北京語言大學日益「不友善」。

特約撰稿人何貴森(Chris Horton)今天在日經新聞撰文表示,哈佛大學的決定可能會引發其他和中國有合作計畫的大學跟進。而這項決定的時間點就在全球多個國家和機構開始調整對中國的態度,並重新思索對台灣看法之際。北京方面已經有人意識到中國面臨重要的形象問題,是自己造成的。

反觀台灣在總統蔡英文帶領下,自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在全球展開魅力攻勢。去年當中國對其他國家販售口罩之際,台灣則是加速生產,並捐贈口罩給全球多個國家。

美國東北州立大學傳播研究副教授岳心怡指出:「台灣成功抗疫,並透過捐贈口罩和相關醫療設備,協助其他國家,有助提高(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博得海外好感。」岳心怡表示,中國的戰狼外交和全球爆發晶片短缺,也有助提高台灣的全球知名度。

台灣捐贈口罩的善舉今年有了回報,美、日等受贈國家今年在台灣面臨疫苗短缺時,回贈台灣數百萬劑疫苗。波蘭、立陶宛和斯洛伐克等去年受贈台灣口罩的歐洲國家也贈予台灣疫苗。

何貴森在文中表示,蔡英文總統在雙十演說中提到這種「善的循環。」她說:「去年我們送去的口罩,是Taiwan can help;今年他們送來的疫苗,是『友情的疫苗』,這就是『善的循環』。我要在這裡向國際社會承諾,台灣一定會在國際社會中,做出貢獻,讓『善的循環』不斷地擴散出去。」

台灣一個由政府官員和商界代表65人組成的經貿投資考察團1020日將展開三國之旅,訪問立陶宛、捷克及斯洛伐克。當中的立陶宛因為和台灣關係趨於熱絡而觸怒中國,促使歐洲聯盟(EU)對台灣展現更大的支持。

歐洲議會前政治顧問、台灣世代智庫高級研究員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表示,過去20年,歐洲因為和中國之間的經濟和政治關係深化,而和台灣保持特定的距離。這種情況正慢慢出現變化。馮儒莎表示,歐洲對台日益友善,對中國則是日益提防。這兩項發展在疫情期間擴大,布魯塞爾看到中國以從上而下、祕密和不友善專制態度,來應對全球公衛問題,台灣則是透過從下而上,透明和寬厚的民主方式。

何貴森在文中表示,過去因為擔心觸怒北京而避免和台灣建立重大關係的印度,最近也開始對台灣熱絡。2020年,台灣捐贈1百萬個口罩給印度的第一線醫療工作人員,像在其他地區一樣,受到了歡迎。印度和中國的邊界衝突也讓台灣官員有機會透過社群網站的民主團結訊息,在不同層次上連結。

台灣亞洲交流協會訪問學者胡莎娜(Sana Hashmi)表示,蔡英文總統和其他資深官員利用社群媒體觸及印度網友,提高台灣在印度的知名度,效果很好。胡莎娜說,台灣過去以西方為中心展開民間外交的策略,可能會因為對亞洲鄰國更多的關注而受惠,尤其是印度。

台灣和新德里據報正討論可能的合作,以在印度進行一項規模75億美元半導體製造中心的計畫。何貴森在文中表示,台灣逐漸擺脫政治孤立,也受到外籍記者人數在台灣急速增加的影響。

中國去年驅逐駐北京外籍記者,造成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多年來首次以台灣為據點。隨著北京當局對記者的限制增加,來自英國、法國和澳洲媒體也在台灣落腳。除了路透社、彭博和法新社等通訊社外,其他大型媒體去年以前大多在台灣沒有派駐記者,而台灣和海峽兩岸相關報導,通常由在中國的記者撰寫。

岳心怡指出:「台灣過去被描繪為麻煩製造者,或被以親中的視角嚴厲批評。一旦記者可以透過自己的雙眼,探訪台灣各角落,聆聽在地民眾的聲音,體驗島上獨特的生活型態和民主方式,他們將以更公允的方式撰寫台灣的新聞。」

台灣外籍記者聯誼會會長楊皓暐表示,諷刺的是中國對外籍記者的嚴酷立場,不但增加全球對台灣的報導和認識,也不利於有助讀者從人性的角度連結和了解中國的報導。他表示,外籍記者聯誼會不斷收到區域記者詢問如何申請台灣的許可。他表示,在從香港和中國報導的風險攀升下,這樣的趨勢無疑將持續。

 

中東歐三國經貿投資考察團今晚啟程 打造堅韌民主供應鏈【摘要2021.10.21..蘋果】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龔明鑫,率領中東歐三國經貿投資考察團,於今(20)日晚間搭乘專機啟程前往中東歐,將依序在斯洛伐克、捷克及立陶宛進行9天訪問,訂於1030日返國。

國發會表示,此次大型訪團成員高達66人,期盼藉由實地訪問考察及相關的交流洽談,進一步結合台灣與中東歐國家的經貿產業優勢,共同攜手探索後疫情時代的龐大商機與合作機會,打造我與中東歐國家互惠連結、堅韌強健的民主供應鏈。

這次訪團是由國發會、外交部、經濟部、科技部一起規劃,團員除有跨部會的政府官員外,還有台灣優秀創新研究機構、公協會與產業代表,包括資通訊、精密機械、智慧城市、金融與新創科技、雷射產業、生物科技、智慧醫療、綠色能源、觀光產業等。

國發會表示,由於台灣廠商在斯洛伐克及捷克長久的經營已有頗佳的基礎,可為我前進歐洲市場的重要據點,而立陶宛與我國即將相互設處,彼此互補的產業優勢具有極大合作空間,加上近來台灣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持續深化,不但各領域的合作日趨密切,包括斯捷立等中東歐國家也都捐贈我國疫苗,展現民主夥伴的友好情誼,雙邊均願持續拓展合作。

訪團將於1021日至23日在斯洛伐克,1023日至26日在捷克,1026日至29日在立陶宛,國發會指出,訪問期間將與當地相關部門及產業代表及廠商就經貿投資商機、產業媒合與對接、供應鏈合作等進行深度交流與對談,以期開拓中東歐具有龐大商機的新藍海,持續強化我國廠商的全球經貿佈局。

尤其隨著國際邁向後疫情時代,國發會說明,各國更加體認一個具永續與韌性產業供應鏈的重要性,這次訪團目的亦在促進雙邊對話與合作,共同打造強韌多元的產業供應鏈,相信更深化的經貿及產業合作將讓理念相近國家在後疫情時代一起站穩腳步,並在民主、自由、人權及法治等共享價值下,讓彼此經貿夥伴關係更為強健,並為人民創造更多福祉與繁榮。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16977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