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龐貝古城考古公園
2019/09/23 09:58:49瀏覽4681|回應1|推薦100

續上篇《卡塞塔王宮

我們匆匆遊覽了「卡塞塔王宮」,之所以走馬看花,固然是因為它地方太大,但主要還是對它的認識不足而無法掌握重點。第二個原因是我們下午還要趕赴參觀另一處世界遺產:龐貝古城考古公園。

由於龐貝(Pompei) 位於拿坡里東南方的維蘇威火山南麓。若是直接由「卡塞塔王宮」前往,勢必得折回拿坡里車站,然後再轉乘拿坡里~蘇連多間的私鐵周遊線(Circumfiegrea每小時1~2班) ,約30分鐘可抵達。當然,轉搭國鐵前往也可,但因為私鐵班次較多、而且車站離考古公園入口也近。

也就是說,若加計轉車、等車的時間,光是交通也要耗掉將近2個小時。

交通由卡塞塔(Caserta)車站搭乘REG列車,約43分鐘抵達拿坡里中央車站(Nápoles Central)。

交通由拿坡里中央車站(Nápoles Central)步行,約4分鐘抵達私鐵Napoli Garibaldi車站。

交通由私鐵Napoli Garibaldi車站搭乘開往蘇連多(Sorrento)的列車,約35分鐘抵達「Pompei Scavi / Villa Miesteri」火車站。

「Pompei Scavi / Villa Miesteri」私鐵車站,是大多數前來參觀『龐貝古城考古公園』的遊客所使用的火車站。雖只是中等大小的車站,但足以接待來自各城市的遊客,它有付費廁所,行李寄存,幾個商店和用餐區

車站外是旅遊局,距離考古公園的入口有50米。背向火車站往右走,約2~3分鐘就可到達『龐貝古城考古公園』的入口。

龐貝古城考古公園 (Parco Archeologico di Pompei) 入口之一的瑪利納門(Porta Marina)

在經歷幾次地震等火山活動徵兆的一週後,西元79年8月24日維蘇威火山瞬間爆發,一夜之間無情的掩蓋了當時位於拿坡里灣的兩座極為蓬勃的羅馬城市- 龐貝(Pompeii) 與 艾克蘭諾(Ercolano)。經過長達1700年的沉寂,18世紀中葉這座長眠地底的古城才被挖掘而重見天日。原來在厚厚的火山灰之下,隱藏著羅馬帝國進步又生意盎然的古城。

由於位居交通要道,龐貝於西元前六世紀就已是商業中心,不過真正有規劃的都市發展是西元前4世紀才開始。因地中海的油與酒之自由貿易,造成龐貝地位日益重要。到了西元前89年,龐貝被羅馬將軍蘇拉征服,成為自治城邦,於此典型的議事廣場(Foro) 、大會堂(Basllica)、棋盤狀的街道、神殿、浴場、半圓及圓形劇場紛紛出現。當時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成為繁榮的商業城,也是別墅群聚集的渡假天堂。

龐貝是今天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其構造完全與當時相符的城市,它一點變化也沒有。今天許多義大利的城市的結構都已經被改變了。龐貝的街道完全是棋盤似的縱橫交錯的,這是正宗的古羅馬的傳統。街面鋪有多邊形的石塊,它們完全是東西或南北走向的。因此1997年,龐貝城考古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若從瑪利納門進入,順著公共廣場週邊~北側的區域(維帝之家等)的方向逛一圈約需2~3小時。若加上阿波坦查大道~圓形劇場則至少需4~5個小時。看來,今天我們的時間只夠採取折衷的行程。順便提醒大家,遊覽此地最好穿舒適的鞋子才可以盡興暢遊。遺跡內沒有商店,所以需備妥飲水。晴天時務必帶上 帽子 、太陽鏡。

從瑪利納門進入後,沿著坡道而上

首先來到議事廣場(Foro,長142m寬38m),這是昔日龐貝的政治經濟宗教中心

廣場上的大會堂(Basllica) 仍殘留一些磚砌的 圓柱底座,此地曾是昔日的法院與商業交易場所

而隔著一條街,位於北方有一座阿波羅神殿(Tempio di Apollo),其柯林斯式的圓柱保存相當完好

神殿前廣場的太陽神阿波羅的雕像(複製品,真品在拿坡里博物館裡)

阿波羅神殿(Tempio di Apollo) 是建於公元前120年的羅馬神廟,它位於議事廣場面向城鎮的北側,是該城最重要的宗教建築,擁有非常古老的起源。自公元前6世紀以來,從希臘傳入的阿波羅崇拜在坎帕尼亞非常普遍,這在龐貝城就證實了(從寺廟附近的發掘中)。

廣場北端,有一座背對著維蘇威火山的朱比特神殿(Tempio di Giove)

朱比特神殿:朱比特在羅馬即是希臘的神祇宙斯,此神殿建於公元2世紀,後改供奉卡皮托利三神,分別為:朱比特、其妻子Juno與手工藝女神Minerva。

若由公共廣場再往北側一帶延伸,昔日是比較多富商豪宅匯集的區域。我們考量到參觀喜好度的輕重緩急,決定先往東發展。回頭若還足夠的時間,我們再北邊去探索。

據說考古研究人員特別感興趣的就是位於廣場東側的部分,被認為專門用於帝國崇拜。它表明,早在1世紀,皇帝在羅馬人的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

於是我們就從廣場的東側開始看,首先位於東北角之外是個市場(Macellum)。

市場毗鄰議事廣場的入口有一排Taberna式的商店,一個Taberna就是由覆蓋著桶形穹窿的單間室內市場

根據《劍橋古代史》,帳篷(Taberna)是羅馬帝國內的一個“零售單位” ,那裡提供了許多經濟活動和許多服務行業,包括熟食,葡萄酒和麵包的銷售。

Taberna內保存了第四種羅馬(所謂的龐貝式)風格的裝飾壁畫

在Macellum內的中央結構是十二個柱基,它們由凝灰岩製成並佈置成限定了十二邊形的空間

中心處的十二個柱基,最初被認為它是萬神殿,一種供奉眾神的廟宇。但是,當隨後的挖掘工作發現建築物北側的穀物和水果殘骸以及院子中部的魚鱗和骨頭時,考古學家意識到這是一個市場。

我們沿著議事廣場東側的外圍建築,依序往下(南) 巡訪。

維斯帕先神廟(Tempio di Vespasiano) 緊鄰著Macellum,大致就位於廣場中央的東側外,這是供奉歷代皇帝的地方,庭院中央為大理石祭壇

奧古斯塔的門廊(Portico della Concordia Augusta) 位於神廟的南側,這是女祭司的家,門框口的雕飾相當精緻

接著下面是一條「豐裕大道」(Via dell Abbondanza) 由廣場東側的南端延伸出去,這是昔日龐貝最熱鬧的街道。我們就往這街道探索下去。

豐裕大道(Via dell Abbondanza) 兩側集中了當時最民生的建築 ,商家、麵包店、染坊鱗次櫛比,龐貝市民的日常生活就在此活潑的進行

與「豐裕大道」直交的「史塔比安那大道」(Via Stabiana), 當時由海上運來的商品便經此運往城內的工廠和住家。

史塔比浴場 (Terme di Stabiane) 就座落在兩條大街的拐角處,它是龐貝城內最古老的浴場遺跡,約建於西元前 2世紀。由豐裕大道進入的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迴廊環繞著中庭

浴場是古羅馬人不可或缺的民生設施,在龐貝城內就有許多公共浴場。其功能除了供人洗澡外,也是商人洽談生意、居民之間相互往來的社交場所。

由迴廊繞到中庭的左側是運動館(含游泳池),這是鬪士們接受訓練的地方,也屬於Stabian建築群的一部分

這是個典型的公元前2世紀的水療中心。運動場般的浴場,左側是個游泳池,右前方為男湯、右後方為女湯。男、女湯各有更衣室,冷水、溫水和熱水等不同溫度的浴池。熱氣透過地板循環使室內常保溫暖。這巧妙構思足見羅馬人對洗澡的熱愛。

男沐浴者會從右前庭進入後,可以看到前廳黃色基調的灰泥天花板,幾乎剝落得差不多了

然後進入桶形拱頂的男更衣室。在房間周壁環繞著一系列的方形凹壁,應該就是置物櫃

現在室內存放著挖掘出來的遺骸,這些軀殼並非真的屍體(否則就太毛骨悚然了),科學家將石膏灌入肉體腐爛的中空軀殼製成鑄像,表情和動作反應出當時沐浴者已完全處於放鬆的狀態

男更衣室裡面連接著一個溫水浴(tepidarium)和一個通過地板和牆壁中的氣管加熱的熱水浴(caldarium)。

在羅馬熱(水)療館中,溫水館是一個宏偉的中央大廳,所有其他大廳都圍繞著中央大廳,這為散熱計劃提供了關鍵。可能是沐浴者首先穿過的溫水浴大廳,然後才穿過各種熱水浴(Caldaria)或洗冷水(Frigidarium)。而溫水浴(tepidarium) 的內部裝潢也不馬虎,通常都以最豐富的大理石或馬賽克雕刻作為裝飾。

「史塔比浴場」的溫水浴覆蓋著一個半圓形的圓桶形拱頂,裝飾著灰泥的浮雕,在房間周圍環繞著一系列被Telamons(一種以人的形式雕刻的支撐物) 相互隔開的方形凹壁櫃。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上面有異想天開的putti(有翼的嬰兒)雕像

接著再到熱水浴(Caldaria),這也是一個被桶形庫房和灰泥覆蓋的房間,是專門用來洗熱水澡的地方。它是在一個可容納最多10人的大型水箱中完成的,並通過熱空氣循環通過地板下面和牆壁上的空腔進行加熱。蒸汽是由放在相鄰房間的鍋爐產生的

最終,從更衣室轉到frigidarium (冷水浴室) ,這是一個帶有圓形水池和中央台階的房間。它旨在循環式冷水中沐浴

經過熱水浴和溫水浴,它用來將皮膚的毛孔打開,然後在冷水浴室會達到以冷水收縮毛孔的作用。

女性浴場的入口在迴廊北端,其功能大致相同,但格局略小一點。

女溫水浴室,Tepidarium的優點是恆定輻射熱的愉悅感,它直接從牆壁和地板影響人體

唇盆(Labrum)是婦女浴場專用的,牆面漆著至今仍無法判定原料的「龐貝紅」

「Casa di Marco Epidio Rufo」是位於龐貝城中心、距離史塔比浴場 不遠的大房子

這座大房子建於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的薩姆尼特時期,從鄰近建築物立面牆壁的告示牌上,這兩個名字出現的次數來判斷,應該是屬於Marcus Epidius Rufus或Marcus Epidius Sabinus。在室外,兩步講台沿著立面延伸,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建築特色。入口前廳的盡頭是科林斯式的中庭,規模宏大,中間有14個圓柱,多立克柱式立柱圍繞著不育盆。這是龐貝稀有的科林斯式中庭中最引人注目的(換句話說,在隨葬品的側面排成一列)。周圍都是各種各樣的房間,但是與規範的方案不同,這裡的“ alae”位於側壁的中心而不是背面。在它們之前有一對離子柱,四角碼頭的首府都帶有女僕或神職人員的頭顱。在西北側的“ ala”中,有一座神殿,講台上的奉獻題詞告訴我們,這座神殿是由兩名名叫Diadumeni的解放者豎立的,以紀念拉雷斯和他們的主人Marcus的天才(當然是指被引用的兩個人物之一)。

我們繼續沿著這條昔日龐貝最熱鬧的街道(Via dell Abbondanza) 走下去

沿途仍有殘留石製洗衣桶的史特法諾洗衣店「Fullery of Stephanus」。很難想像2000年前這座城市就有代表著照顧和清潔龐貝城居民的大型洗衣店,迄今為止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是罕見的

「Fullery of Stephanus」是龐貝最重要,最完整的洗衣店之一,配有大型磚石工槽,用於漂洗織物,連續不斷供給的流水,用特殊類型的粘土和尿液洗滌和清潔的石盆,在樓上的露台上用來烘乾和刷衣服洗滌後,最後,作為頂級服務的標誌,是一台壓制機(彎曲的),用以拉伸和照亮衣服和織物。

該遺跡於1912年發掘,是龐貝城唯一不僅僅從現有建築物改建而來的洗衣房,而是將貴族房屋的全面改建,合理佈局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新功能。 可能的所有者的名字叫斯蒂芬努斯(Stephanus),是從入口附近的告示牌中推導出來的,這也告訴我們,在其中工作者有男人和女人。在織物的最後階段,去除最後一道污垢的最終過程中都進行了洗衣服和熨燙衣服的公共服務。

在Via del Abbondante大街上我們發現一家開放式攤位的熱飲食店「Casa e Thermopolium di Vetutius Placidus」。這個地方提供的飲料和熱食,就保存在鋪滿裝飾精美的磚石櫃檯中的大罐子裡。後牆上的那幅畫主要描繪了保佑店家的神殿,那裡面有家庭神(Lares),商業神(Mercury)和酒神(Bacchus),都是這一行業最重要的神

在古羅馬世界,Thermopolium是一個公共場所,通常被解釋為一種“小吃店”。這些機構通常在午餐時間(便餐)提供飲料和熱食。龐貝有89個這樣的場所。算是一個商業機構,其中它是可以購買即食食品。今天的餐廳的先驅,有時將熱菜館提供的食物與現代快餐進行比較。這些地方主要是由窮人或根本負擔不起私人廚房的人使用的,有時使他們受到上層階級的鄙視。

我們原本想沿著「豐裕大道」一路走到街底,因為那兒有一座圓形競技場 (Anfiteatro di Pompei) ,但走到這兒才意識到,雖然龐貝城整個幾乎只剩斷垣殘壁無一幸免,但若仔細推敲每一個體戶又都殘存著特有元素,值得深思探索。然而如按照我們這般挨家挨戶的探訪,恐怕兩天都看不完。

於是決定這條民生大道就此打住,況且回程若往城南繞,至少還有大、小兩座圓形劇場可彌補「競技場」的遺珠之憾 。

「龐貝劇院區」位於城市的西南地區,由三座主要建築組成:大劇院,Odeon(小劇院)和Quadriporticus。這曾是城市的娛樂和會議中心。在羅馬建立了第一個永久石劇院之前,龐貝在公元前50年代已有近二十年的兩個石劇院。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大多數劇院都被改編成格鬥表演。

我們先從小圓形劇場「Odeon」的東側入口進入

Odeon - Teatro Piccolo (短笛劇院) 是一個小型的圓形劇場,建於公元前一世紀。儘管年代久遠,這些廢墟仍然完好無損,並且在擁擠時仍具有出色的聲學效果。通常作為音樂會、詩歌朗誦和滑稽劇等小型表演的場所

發現小劇院座位區的兩側入口處都有石雕,十分有趣。

座位區入口門的前端,是一座凝灰岩的獅子腳雕像

座位區入口門的後面是一座跪著阿特拉斯(Atlas)雕像

阿特拉斯雕像正面的臉部特寫

我們由小劇院的西側門出去,剛好來到大劇院的後面,發現大、小劇場之間還有一個廣大庭院。

Quadriportico dei Teatri (劇院的四面門廊) 初建於公元前一世紀 ,通常羅馬或希臘劇院在幕後都設有門廊,為觀眾提供在表演期間可以行走和等待的地方

西元62年的龐貝大地震之後,劇院門廊完全恢復並擴大了規模,並將其功能轉變為角斗士學校。但是,當工程尚未完成時,79年就遇上了維蘇威火山的爆發

龐貝大劇院(Great Theatre of Pompeii) 建於公元前二世紀的自然山丘中。該劇院可容納5,000名觀眾,是羅馬最早的永久石劇院之一。觀眾座位區分為三部分,離舞台最近的4排座位為元老院成員保留座,中間的20排為中區,和最後已有毀損的4排座位

在大劇院的北側有一座伊希斯神廟(Tempio di Iside) ,它的入口位於與神廟同名的(Via del Tempio d’Iside) 路上。

伊希斯神廟(Tempio di Iside)是羅馬神廟獻給埃及女神伊希斯。這座小而幾乎完好無損的寺廟是1764年在龐貝古城發掘期間的第一批發現之一。它的建築融合了希臘,羅馬和埃及特色,並在設計中融入了埃及雕像。結構上講,神廟坐在一個高出地面的平台上,並通過樓梯進入,根據東北和西南平面設計的。它周圍都是圓柱,總共二十九根

在院子的東角有一個小禮堂,其形式類似於一個小寺廟,裡面放有神聖的水,可能來自尼羅河

儘管伊希斯(Isis)的起源是古埃及,但她的崇拜在希臘羅馬世界中廣泛傳播。希臘人和羅馬人對埃及文化一直很敬佩,在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之前,希臘人和埃及人之間就存在著文化融合。在第四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擊敗埃及之後,希臘人開始將伊希斯納入他們的神殿。在希臘人和羅馬人中,她被稱為Isis,是因為埃及語中“寶座”一詞在希臘語中翻譯為“ Isis”。伊希斯(Isis)與生育力和母性息息相關,被認為是女王,妻子和母親的理想形象,但也因治愈和魔力而著稱。

話說,朱自清在散文《龐貝古城》中有著這樣的描述:「龐貝的淫風似乎甚盛。他們崇拜男根,相信可以給人好運氣,倒不像後世人做不淨想。街上走,常見牆上橫安著黑的男根;器具也常以此為飾。」

的確,一路上或是玄武岩路面、或是房屋外牆的石頭上,是有看到幾個乍看像是指引方向的箭頭,但潛意識感覺又像是"那傢伙"的圖騰。心想,難道現在使用的箭頭符號是由兩千多年前"男根"的象形所演化而來的嗎?

根據說法,龐貝的"男根"圖騰不但是指引方向,同時也代表著行業的廣告商標。那究竟是何種行業呢?最後我們就來去一處有趣的地方見識見識。 

我們沿著劇院區西側的劇院路 (Via dei Teatri) 往北走,來到位於市中心Via dellAbbondanza的附近,兩條小路交匯的"三角窗"路口(距離Stabian Baths浴場的後門不遠),這裡有一棟稱為「Lupanar Grande」的二層樓建物遺構。

「Lupanar」是拉丁文的“妓院”,在龐貝古城Lupanar也被稱為「Lupanare Grande」。而此處即是當時龐貝最有名的妓院。

特別令遊客感興趣的,莫過於一樓房間牆壁上的春宮畫,它記載著各種性交姿式,藉以宣傳該住戶(妓女) 的“特殊性”

早期的龐貝式挖掘機在嚴格的時間限制下,很快將任何包含色情畫作的建築物歸為妓院。使用此度量標準,龐貝城內共有35處。公元一世紀,龐貝城有一萬人口,因此每286人或71名成年男性中只有一個妓院。「Lupanar」是龐貝的官方妓院。作為一個貿易小鎮,每天都有很多人,特別是其他城鎮的商人來此"交關"。

在此期間,妓院通常很小,只有幾個房間。「Lupanar」算是龐貝最大的妓院,共有10個小房間。其中五間位於底樓,而較大的房間位於二樓,可通過獨立入口和木製樓梯到達。

像其他妓院一樣,「Lupanar」的房間佈置簡單,也只是在磚製平台上的床墊充當床

我們回到議事廣場,急忙又往城北走,出了城門眼前仍是壯觀的一片廢墟(遺跡),然而時間上已感覺力有未逮了。

尼祿拱門(Arco di Neron) 是通往龐貝城北區的門戶,就位於朱比特神殿(Tempio di Giove)右後方的

正在猶疑是否該繼續探索?

人們拼命在解讀"塵封2千年"的記憶,一樹春櫻出殘牆,適時化解了一切的死寂

兩千多年前,人類在此築出高度社會化的城市,當時龐貝人的生活方式透過這些殘垣斷瓦,依然展現其文化不死的精神,雖經火山的摧殘,至今龐貝廢墟仍是最美麗的引人遐思之處。

算了,回去吧!這裡藏著太多的驚奇的謎,我們再怎麼探訪也只是的走馬看花而已。即使已經拍回來的相片,也仍然大半躺在電腦裡,還有太多的斷垣殘壁不知如何去拼湊呢。

繼續閱讀。。。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nhua168&aid=129572499

 回應文章

sdfssw
龐貝古城・瑪格麗特披薩
2019/09/23 16:37
supreme衣服 asics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