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About Seurat (秀拉)
2017/05/18 05:23:32瀏覽3100|回應0|推薦11

About Seurat (秀拉)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es_Seurat
Georges-Pierre Seurat
 ( 2 December 1859 – 29 March 1891) was a French post-Impressionist painter and draftsman. He is noted for his innovative use of drawing media and for devising the painting techniques known as chromoluminarism and pointillism. Seurat's artistic personality was compounded of qualities which are usually supposed to be opposed and incompatible: on the one hand, his extreme and delicate sensibility; on the other, a passion for logical abstraction and an almost mathematical precision of mind. His large-scale work, 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 (1884–1886), altered the direction of modern art by initiating Neo-impressionism, and is one of the icons of late 19th-century painting.

試問點描派的技巧是否容易效仿?這問題似乎是見仁見智而難以回答。
雖然與秀拉同時代的幾位畫家都曾經試著努力參透他的創作理論,希涅克、畢沙羅都是箇中好手,但要能找到可堪與《阿尼埃爾的浴場》或《大嘉德島的夏日午後》(亦即後文所稱之大平碗) 比擬的作品似乎不太容易。

秀拉在西洋美術史上並沒有顯赫的地位,但他的形象卻極其特殊,他總是自成一格,並且將自己的創作理論推展到極致,就像他的鉅作《大嘉德島的夏日午後》:空氣凝結、動作靜止,將休憩的人物封存在完美的空間裡,以致於藝評家John Russel曾經稱之為「復興泛雅典的壁飾畫」(Pan-Athenaic Frieze)

以下摘要自 Bernard Denvir 的《後印象派》這一本書,或許得以窺見秀拉在十九世紀印象派趨近白熱化的發展之際,他對未來藝術潮流的影響以及改變。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31886
後印象派
Post-Impressionism
作者:Bernard Denvir
譯者:張心龍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1995/11/16
語言:繁體中文

從印象派分裂之後到立體派創立之間,畫家們儘管觀念互異,但多源自印象派,而被統稱為後印象派畫家。他們從咖啡館聯展起,發展出異於印象派客觀紀錄片刻景象的畫風,轉為主觀、文學性、象徵性強、追求永恆的表現形式。本書以豐富史料,生動再現畫家間亦敵亦友的關係,他們從文學、音樂及其他文化汲取靈感,深度思考形式與內容的關係,發展出多樣的藝術面貌。


Excerpt
到了一八八六年,印象派長年累積的仇恨和觀念相歧更因為一位年輕畫家的出現而越形分裂——這位畫家帶來了極端新穎的技術觀念,而印象派運動本身一向就是一項技術的革命。秀拉從十六歲開始便執迷地追求「一條視覺繪畫的公式」,他熟讀謝弗勒 (Eugène Chevreul) 所著的色彩理論書籍。秀拉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些炭精筆的素描,他仔細地表現出光影之間的平衡——秀拉是安格爾的崇拜者。約在一八八二年時,他開始以小筆觸在小幅畫布上畫出極其燦耀的色彩。第二年他畫了生平第一幅傑作《阿尼埃爾的浴場》,在這幅畫中,他應用了魯德 (Ogden N . Rood)、蘇特 (David Sutter)、謝弗勒和其他色彩學家的學說,以「科學」和「客觀」的手法來作畫——把各種色彩並排在畫面上,再由觀者的眼睛作混色效果,從而獲得像觀看自然中光的躍動感覺。雖然印象派畫家也曾使用過同樣的方式來表現,但是他們卻是以直覺感受來表現,缺乏教義的基礎。在《阿尼埃爾的浴場》中,秀拉描繪一群普通百姓在塞納河畔上徜徉,雖然這也是莫內、雷諾瓦或希斯里所喜歡表現的題材,但是秀拉的手法卻與他們有極大的差異。此畫非常巨大 (2 × 2.9 公尺),構圖壯觀,是經過無數練習之後所產生的,完全不是隨意所得的妙手之作。他也不像其他印象派畫家那樣露天作畫 (我應該指出秀拉在作速寫素描的練習時,卻是在戶外實地取景的)
秀拉提供了一個繪畫方法,減除畫家追求即興的重擔,使畫家有一個固定的形式來遵循,不須依賴靈感使可不停地創作。當然,事情可不像表面看來那麼簡單。後來的人稱這種表現手法為點描派 (Pointillism)、分光派 (Divisionism) 或新印象派 (Neo-Impressionism),它其實並不是按著次序作系統的繪畫,但是它的觀念卻使得那些對印象主義產生不滿的畫家有極大的誘惑力。《阿尼埃爾的浴場》在一八八四年的第一屆獨立畫展中掛在一家小餐館中展出。這幅畫被二十一歲的希涅克看見……
希涅克對於秀拉的作品非常喜歡,當秀拉在一八九一年以三十二歲之齡早夭後,他除了把秀拉的理論發揚光大之外,還取其位而代之,成為點描派的領袖。






畢沙羅發覺這種新風格不怎麼受歡迎,遂返回他早期作品中的詩意表現
,他坦白地向德維爾第 (Henry van de Velde) ——維爾第是二十人團 (Les Vingt) 展的負責人,並給秀拉和其追隨者很大的展覽空間——承認說:
以這個理論創作了四年,現在卻又要放棄它,找回我失去的技術又不致失去我所學到的東西,實在是一件痛苦而持續掙扎的工作。我不能再視自己為一位為了絕對相反的理論而放棄藝術運動和生命的新印象派畫家,對一位有相同脾性的人來說可能是對的,但是它卻不適合我,現在我恨不得避免任何狹窄的所謂科學理論。經過多次的嘗試,終於發現這種理論不能忠於我的感覺,也不能服膺於生命,不能忠於變幻多端的自然現象,更不能使我的繪畫呈現出個人特徵。因此,我別無選擇,只好放棄。

他非但放棄了這個運動,還把他的點描派作品毀掉或重畫,其實他的點描畫只得其貌,未獲其神。

畢沙羅這種嘗試新觀念的行為並不獨特。梵谷當時也搬到巴黎去住,在印象主義風靡的環境下,梵谷卻沒有馬上服膺於任何藝術形式。他與畢沙羅結交成為好友,受到他的影響而對秀拉另眼相看,同時也與希涅克成為密友。在希涅克的慫恿下,他也嘗試按著這種新技術來創作,在寫給他弟弟西奧的信中,他如此形容秀拉:「他是一個具有原創性的色彩專家,希涅克也是一樣。點描派的畫家找到一些新的理論,我對他們都很喜愛。」但是梵谷也發現到這種風格有著狹窄的限制:
我認為這是一項真正的發明,但是卻可預見它的技巧不能成為宇宙性的主義。這也是為什麼秀拉那幅《大平碗》、希涅克以大點表現的風景畫和安奎汀 (Louis Anquetin) 的《船》(註:現已下落不明) 終將成為具有個人特徵和具原創性的作品的原因。




二十人團是第一個以嚴肅的態度把前衛藝術推展為國際性藝術潮流的畫會,它的成功可以從一八八六年的畫展中看出,該次畫展中還特別邀請了秀拉和畢沙羅參加。希涅克前往參加書展的開幕禮,事後寫信給畢沙羅說:
我剛從畫展中回來,感到筋疲力盡。前來參觀的人潮洶湧,擠得水洩不通,但是大部分的群眾都是些中產階級而又反藝術的保守分子。總體來說,這個畫展對我們而言卻是非常成功。秀拉的作品《大平碗》幾乎無法看到,塵集在這幅畫前的群眾多得教人根本無法移近。展覽室是美術館 (L'ancien musée de peinture) 中最好的一個藝廊,地方大而光線又充足。我想沒有一個地方比這個場地更理想了,你的畫掛在那裡非常好看,可惜卻有點孤單,因為你的晝作數量太少,而且畫幅也不大。不過,整個展覽的效果卻非常傑出。點描派的技巧挑起群眾的興趣,而且使他們思考。他們瞭解到畫中必有一些非比尋常的東西在裡面。

秀拉那幅傑作的影響馬上顯現,維哈倫在一八八七年二月的《現代生活》(比利時一份主要的知識分子雜誌) 中寫道:
秀拉先生被譏為化學家、科學家或類似的名字。但是他只是使用科學技法作為表現他的視覺經驗的工具而已;這種技法加強了他的肯定感。這又何妨呢?《大平碗》一畫以一種原始的直接而簡單手法來描繪。他與古代大師處理人體的手法一般,把畫中對象神聖化,並綜合人像的舉止、儀態和動作。古代大師所表現的各種價值觀,秀拉也以同樣的準確性和忠實性連到同樣的效果。那些散步者的姿態,那一群一群的人,還有他們之間的關係都忠實地代表了他們的身分。

擁護點描派的費尼雍在〈一八八六年印象派畫家〉一文中以極端清晰的見解來描述秀拉:
假如你仔細欣賞秀拉先生的《大平碗》一畫的方寸天地,那像旋渦般的小點結合成統一的色調,你會發現畫中每一吋的畫面都是由這些基本元素結合而產生整幅畫的調子。以這塊陰影下的草地來舉例;大部分的筆觸都與草地鄰近色價相等;其他稀疏散佈的橙黃色調則表現出陽光被遮擋著所產生的光調;偶爾出現的紫色調子,與綠色相互輝映;氰藍的色調受到鄰近日光灑照的草地所襯托,慢慢移住光暗之分界線去,並把其對比減弱.在艷陽照射下的草地,只有綠色和橙黃色兩種色調的使用,其他的任何色調在這猛烈的光線下都不可能存在。黑色是無光的色彩,因此那隻狗是受到草地的色彩對襯而配色的,所以牠的主色便成了深紫,但是牠也受到鄰近光線的影響,而出現暗藍的色調。這些在畫布上獨立存在的色彩,卻在觀眾的視網膜裡重新混合;因此這幅畫所表現的不是質色 (顏料) 的混合,而是不同光色的混合。我們必須記住,即使兩種色的使用相同,混合的顏料和混合的光線不一定產生相同的效果。大家也都明白,視覺上的色彩混合總是優於質色的混合……。我們可以瞭解為什麼印象派畫家 (和在他們之前的德拉克洛瓦) 都希望以視覺的混色代替在畫板上調色。秀拉先生是第一位以完整而系統化的模式表現出他的新技巧。他這幅巨畫《大平碗》,不管你細看那一部分,都展現出統一而細心的畫面。事實上,意外的筆觸在此已不重要;詐騙也不可能成功;鋪砌華麗更不需要。下手一定要慢,但是眼光卻要靈敏、銳利和熟練。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0263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