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聖老楞佐三巴仔
2013/03/10 09:30:38瀏覽1383|回應0|推薦38

離開鄭家大屋已經是下午兩點多了,沿著高樓街往風順堂街前進。路邊房屋牆腳不時可以看到「門口土地神」的神龕,有大有小、有規規矩矩的,也有簡簡單單的,這就是民俗嘛!

由於貪看文化遺產,走著走著的,早過了午餐時間,肚子不時咕嚕、咕嚕發聲抗議。總不能光顧著眼睛和心靈等精神的饗宴,忘了身體的需求嘛,於是在風順堂街旁一家像是有些澳門風味的小小飲食店解決了肚腹飢餓的問題。

來到風順堂街就知道聖老楞佐教堂近了。

聖老楞佐教堂建造的確實年代眾說紛云,文德泉神父認為教堂創建於1558 1560年間,方豪神父則在《中西交通史》中指出:「此堂創建之確實年代,雖不可知,惟萬曆46(1618)第一次重修則有現存之聖母七苦祭台下之石刻可稽。是其興建必先於此年也。」。聖堂門口的解說牌該是採用了文德泉神父的說法。

建於1558年至1560年間的聖老楞佐教堂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當初是耶穌會會士創建的一座木製小教堂,17世紀初正式成立為教區。後經1618年、1768年、1846年幾度重建。1844年到1846年重建之後才成為目前的規模。

聖老楞佐教堂華人稱之為「風信堂」,風信堂在粵語諧音與「風順堂」相近,有風調雨順之意,這在當年以帆船為主要航海工具的年代極其重要。根據《澳門記略》載「西南則有風信廟,蕃舶既出,室人日跂其歸,祈風信於此。」又根據清朝龔翔麟在《珠江奉使記》中對葡人的祈風之舉有詳盡的描述:「蕃舶之出以冬月,冬月多北風;其來以四五月,多南風。既出,則澳中黑白鬼一空。計期當返,則婦孺遶屋號籲,以祈南風,亦輒有驗者。其舵工素與海習,雖卒遇颶母浮椒,亦萬不一失云。」由此可知,在經常航海的葡國人心目中,是庇佑平安,賜予風信之神。足見當初這座教堂的重要性。

由上空鳥瞰呈十字形的聖老楞佐教堂頗有葡萄牙建築況味,正門兩側各有一座三層樓高的鐘樓,堂內主祭台後有一穿著絢麗的衣袍,一手持聖經,一手拿法杖,莊嚴肅穆的主保聖人(註1)聖老楞佐聖像。兩旁還各有一座小聖堂,右側小堂是1618年建成的病人之痊聖母聖像;左側小堂則是耶穌聖心小堂,並供奉聖安多尼聖像。

這座教堂的主保聖人聖老楞佐(葡萄牙語:São Lourenço)當時是羅馬天主教會的七位執事之一,負責教會財產及救濟窮人的工作。西元257年羅馬皇帝華肋良頒布仇教詔令。第二年,教宗聖西斯篤二世遇難。老楞佐將教會的錢財分施給窮人。羅馬總督得了這個消息,以為教會一定藏有大批財寶,於是要老楞佐交出教會財寶,老楞佐答應過幾天就將教會財寶交出。三天後,老楞佐帶著原來依賴教會生活的窮人、盲人、跛子、聾人、痲瘋病人等來到總督府,並請總督來接受這些「教會的財寶」。總督大怒,命人剝去老楞佐衣服,把他放在底下有燒紅火炭的鐵架上燒烤。老楞佐臉上泛著光,微笑對執行官說:「把我的身體轉過來吧,這一邊已經烤得夠熱了。這一邊烤好了,你們可以吃了。」老楞佐藉由奉獻自己為羅馬全城的居民祈禱,希望信德的光由羅馬發出使他們歸正。他受了長時期烤炙的慘刑,氣絕身亡,時為西元258年。

出了聖老楞佐教堂,沿著大三巴橫街前行,不過兩分鐘步程,右手邊一座有著貝殻形裝飾的拱門,拱門裡是長長的階梯,這裡就是聖若瑟教堂的大門。

1728年耶穌會士創辦了聖若瑟修院。在過去二百多年歲月中,這裡與早期落成的聖保祿書院同為耶穌會士前往中國、東南亞和日本等鄰近地區教會的人才的培訓基地,因此,老一輩的澳門教會人士總愛戲稱這裡是澳門天主教的「少林寺」。

聖若瑟教堂是聖若瑟修院附設的聖堂,它在1746年興建,1758年落成。比修院晚了30年,但它的規模宏大,在澳門僅次於也是由耶穌會士興建的聖保祿教堂(就是現在大三巴牌坊的前身),因此本地人又稱它為「三巴仔」。據說聖堂內的奠基石及奠基紀念銅牌,背面更有一行漢字:「乾隆壹拾壹年捌月貳拾陸日」或可佐證其興建年代。1953年,聖堂再修葺而成今日規模。

聖若瑟修院是一座有內外花園的修道院,由修院大樓及聖堂組成,四周築有圍牆與外界隔離。大門與聖堂入口以54級花崗石階梯相連,從石階上來就是聖堂寬大的庭院。修院大樓建築入口則設於聖堂右側,待會兒到岡頂前地時就能看到。

據說聖若瑟修院原來是二層建築,後來加建成為三層。以青磚、花崗石為主要建築材料,寬厚的牆身建在花崗石基礎上。只是修院並不對外開放,所以無緣入內參觀。

聖若瑟聖堂建築與修院的純樸簡潔不同,是以華麗誇張的巴洛克風格著稱。正立面牆體寬度為24.6公尺,兩條多層之檐口線及6條多次收分的壁柱將立面大致分為縱橫各三部分,頂層兩邊為對稱之鐘塔,塔頂為高度19公尺琉璃瓦頂,左邊鐘塔三個窗洞內放置大銅鐘,右邊鐘塔正面窗洞內也有一口銅鐘。大銅鐘係義大利著名鑄造家卑他利華建造。另有一小門通往天台,中間部分則是一直弧線結合的山花,其高度為17.5公尺,山花中有一耶穌會會徽雕飾。只可惜這些都只能從文獻領悟,未能登頂一覽。

位在54級石頂端的正門有三個入口,兩側入口設有祭壇,中間入口直達主堂。巴洛克式的主堂平面成拉丁十字型(註2),長軸長27公尺,短軸長16公尺。長軸兩端分別為入口前廳及主祭壇,祭壇供奉聖若瑟像。主祭壇裝飾甚為華麗,最具特色的當屬兩組四枝金葉纏繞、柱頭以斷山花形式收結的旋柱了。在前廳入口處四枝支撐二樓唱詩台的深色調盤旋木柱與之前後呼應。

主堂左右短軸分別為巴洛克式凸出於牆身,兩側有圓形及方形科林新式柱,亦有斷山花點綴,供奉耶穌及聖母的祭壇。祭壇及唱詩台頂部均為白色拱頂,配以與白色牆身呼應的黃色花紋圖案裝飾。主堂中央是由四個帆拱頂托起的羅馬式穹窿。穹窿直徑12.5公尺,頂部高度19公尺,三環各開16個方形窗框。其中最高一環祗有象徵式的窗框線,未設窗戶;較低的兩環則設具有通風及採光功能的窗戶。穹頂內側為白色,中間是黃色和咖啡色的耶穌會會徽。

進入教堂,高大的聖殿,以白色和黃色調為主軸的巴洛克式穹頂,華麗的祭壇、莊嚴的聖像,肅穆的氣氛,讓遊子疲累的身和心都得到不少慰藉。我們就這樣跟著教堂內的信眾、遊客靜靜的坐著,享受那片刻的寧靜。

 

足跡:

鄭家大屋 龍頭左巷 → (左轉)高樓街 風順堂街 聖老楞佐教堂 → (右轉)三巴仔橫街 聖若瑟教堂

 

註1:什麼是「主保聖人」?

根據淡水天主堂和真理電台網頁的解釋:

關於「主保」(patron):主保始自公元354年,羅馬教會訂定教會的年曆,其中有23個主保聖人的慶節,這是最早有關主保聖人的記載。到了特利騰大公會議(1568)增加至65個主保聖人,今天教會的年曆已有206個主保聖人。

主保聖人是在我們生活中某些特定領域被選為保護者或指導者。根據資料顯示,早在第四世紀就由某些人及教堂以宗徒或殉教者命名。近期主保聖人雖是由教宗所宣,但是其他個人或團體也可選擇個別的主保聖人。主保聖人的選擇通常是根據他們的專長、興趣或他們生活中和特定領域相關的事項。例如聖方濟(亞西西)喜愛自然,故是生態方面的主保;聖方濟(Francis de Sales)是作家,所以是作家的主保;聖嘉勒(Clare of Assisi)是患眼疾者的主保。天使也能被選為主保。主保聖人能幫助我們學習他們的生活,也能幫助我們向天父代禱。

 

註2:拉丁十字

什麼是拉丁十字式天主教堂,請參閱本部落格「漫遊義大利」米蘭大教堂文中的介紹。(http://blog.udn.com/landmarc/4717954)-->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