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24 11:07:39瀏覽1252|回應1|推薦46 | |
感謝電小二推薦:
特前來恭喜您所發表「仁慈大樓玫瑰堂」一文,已經登上聯合新聞網首頁,旅遊美食|部落客帶路
-------------------------------------------------------
由三街會館走回議事亭前地,再越過人潮滿滿的廣場,來到對面的仁慈堂大樓。 由澳門首任主教賈尼勞(D. Belchior Carneiro)於1569年創立的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ordia)是澳門歷史最悠久的慈善機構,過去400多年來致力於慈善及社會福利事業。仁慈堂成立之後,開辦了中國第一所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並設育嬰堂、痲瘋院、老人院、孤兒院等機構。根據《澳門記略校注》的記載,仁慈堂屬下的老人院及醫院等慈善機構的職員都會到該處支取薪水。所以仁慈堂大樓又被叫作支糧廟。 仁慈堂為以花崗石為基礎的磚石建築,右側的堂所曾於19世紀中整修,到1905年才成為目前的樣貌。牆身建在十個方形的花崗石柱基上,每個柱基上均有壁柱作裝飾,柱基間則以磚造拱券相連。 仁慈堂大樓與右側建築之間一條巷道,兩旁置有耶誕紅盆栽,巷底有一尊紀念創建人賈尼勞主教的銅像。紅花、綠葉、配上古樸的建築,吸引了不少男男女女在這兒擺pose拍照。 仁慈堂側門入口深鎖,我們在這兒稍留連,再度穿過人潮洶湧的議事亭前地,來到位在廣場另一頭的板樟堂前地,要造訪的就是玫瑰聖母教堂。 板樟堂前地這個小小廣場一樣是萬頭鑽動,人滿為患。廣場前一座黃色鑲有白色線條的建築就是玫瑰堂了。 1587年由聖多明我會(道明會)創建的這座教堂是該會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1874年曾因火災而焚毀,重建後則成現在的規模。1990年代及在2006年進行大規模的重修。聖堂旁的鐘樓改建為聖物寶庫,收藏300多年的珍貴文物。 玫瑰堂創建當初是一座以木板搭建的教堂,所以華人稱之為「板障廟」,後來改稱「板樟廟」或「板樟堂」。又為因為教堂裡供奉的是玫瑰聖母,所以又叫作玫瑰堂。從1929年起,天主教澳門敎區主敎批准把花地瑪聖母像供奉在玫瑰堂中,讓信徒敬奉玫瑰堂又成為傳播葡萄牙法蒂瑪聖母(澳門譯作花地瑪)崇拜的重地。每年五月十三日花地瑪聖母巡遊是澳門天主教的重要節慶活動之一。 法蒂瑪(葡萄牙語:Fátima,澳門譯作花地瑪)位於距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以北123公里,距離第二大城市波圖187公里的葡萄牙中部。相傳在1917年5月至10月聖母曾在當地顯現給露希亞·桑托斯(Lúcia dos Santos)和她的表兄弟哈辛塔·瑪爾托(Jacinta Marto)以及弗朗希斯科·瑪爾托(Francisco Marto)三名牧童。他們宣稱他們總是在每個月的13日,在葡萄牙法地瑪附近爾賈斯特外的空地上、約在同一時辰看到聖母瑪利亞。因為此一傳說的影響使得位在葡萄牙的法蒂瑪成為天主教著名的朝聖地。每年引了成千上萬的信徒前往朝聖。 玫瑰堂建築形式對稱,正立面分為四層,最上層三角形中間是聖多明我會徽,尖頂上是十字架。內部呈巴西利卡式(註1),有中廳和側廊。主祭壇深遠,層疊的壁柱間以麻花柱、斷山花(註2),輔以蜿蜒的線條,形成美麗的巴洛式構圖。主殿和側堂由幾個圓拱門隔開,主祭台和主殿之間也有一圓拱分隔,小祭壇則設於側殿。 我們來時,教堂裡正在作禮拜,為了不干擾儀式的進行,只稍事停留,就轉到隔鄰的「聖物寶庫(Tesouro de Arte Sacra)」參觀。寶庫中收藏的文物從禮拜用的祭器、服飾,到教堂各種裝飾、聖人雕像、再到鐘樓的大銅鐘,真是琳瑯滿目。 離開玫瑰聖母堂已經是下午五點多了,天色逐漸轉暗,繼續跟著人群往大三巴牌坊前進。經過彎曲的街道,小小的坡道,走走看看的,不到十分鐘,一座高聳在小山坡上的牌樓在望,那就是聞名已久的大三巴牌坊了。
足跡: 三街會館 → 議事亭前地 → 仁慈堂 → 玫瑰堂(板樟堂、聖物寶庫) → 賣草地街 → 大三巴街 → 耶穌會紀念廣場 → 大三巴牌坊
註1:「巴西利卡式」參「崗頂劇院何爵士」一文附註的說明。 註2:「斷山花」是什麼? 根據百度百科網頁的解釋: 斷山花是西方建築語彙[山花]的一種衍生形式,英文名稱[broken pediment]。它是一種在最高點或基底處被斷開,並嵌入各種裝飾小雕像的開口三角牆,多出現在古希臘及古羅馬建築,以及後來的新古典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中。 而所謂山花在中國傳統建築中,歇山式的屋頂兩側形成的三角形牆面,叫做山花。在西方古典建築中指簷部上面的三角形山牆,是立面構圖的重點部位。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