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聖索菲亞大教堂
2015/08/09 21:07:37瀏覽1299|回應0|推薦21

就在藍色清真寺前面不遠的地方還有另外一座曾經是不同「上帝的家」--聖索菲亞大教堂。與藍色清真寺不同的是這裡目前是一座博物館。

現在的伊斯坦堡雖然是伊斯蘭教國家土耳其的第一大城,但在古時候,這裡曾經是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首府。也就是說,這裡曾是基督教和東正教的重要據點。既然曾是基督教和東正教的據點,想必一定會有大教堂囉。

(第二代教堂遺跡---照片取自維基百科)

正是。現在我們就先去看看這座跨越了16個世紀、經歷了兩大宗教洗禮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Holy Wisdom, Sancta Sophia)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所謂拜占庭式建築,指的是拜占庭帝國時期的建築風格。也就是在古羅馬巴西利卡式的基礎上,融合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地藝術,形成的新風格建築形態。雖然從中世紀開始羅曼式哥德式建築成為主流,拜占庭式建築並沒有因為拜占庭帝國滅亡而消失,反而在阿拉伯世界伊斯蘭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圓形穹頂、多拱門、平面結構、幾何格局、地磚、牆磚的鋪設和多色磚的運用,在在顯示拜占庭建築對伊斯蘭建築的影響。到了18世紀,拜占庭式建築再度在歐洲,特別是在俄羅斯達到高峰。這種建築風格在伊斯坦堡更是隨處可見。

(蘇菲亞教堂立面及平面圖--照片取自維基百科)

聖索菲亞大教堂所在位置從西元四世紀的第一代教堂,到五世紀初的第二代教堂,再到六世紀的第三代教堂(也就是目前健在的教堂)。其間經歷了暴亂、火災、地震、戰禍等天災、人禍;又經歷了朝代的更替,新的國家、新的宗教取代了舊有的。教堂也從第一代的木造,到後來的石造、磚造。政治和宗教環境更從羅馬帝國、鄂圖曼帝國到土耳其共和國;由羅馬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到伊斯蘭教。目前暫時脫去宗教外衣,成為一座博物館。經歷了如此複雜的自然、政治和宗教的變遷,大教堂能夠完整的保存到現代,不能不說是個異數。

西元532年,拜占庭帝國皇帝Justinianus I(查士丁尼一世)計畫建造第三代教堂。於是,經物理學家Isidore of Miletus及數學家Anthemius of Tralles設計的大教堂就在原來被因暴動大火焚毀的教堂基地上矗立起來。西元537年,大教堂完工,成為東正教牧首(即總主教)的座堂,也是拜占庭帝王進行加冕典禮等重要儀式的場地。直到1519年,塞維亞主教座堂完成之前,這座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與希臘建築及羅馬的石造建築不同,聖索菲亞大教堂的主要建築材料為磚塊。即使如此,查士丁尼一世曾下令將巴勒貝克黎巴嫩的石柱拆卸運送到君士坦丁堡建造教堂。大教堂內用了107根柱子,柱頭大多是華麗的科林斯柱式,柱身上還增加了金屬環扣以防止龜裂。其中最大的花崗岩圓柱高1920公尺,直徑約1.5公尺,重逾70噸。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大廳長74.67公尺、寬69.8公尺,並以廊柱將大廳與廊道、側廳區隔。大廳上方是一個直徑達31.24公尺、高55.6公尺的圓頂,並以40個拱形窗戶引進光線。據說圓頂直徑略小於羅馬萬神廟的穹頂,但高度卻較萬神潮為高。(參閱:羅馬假期梵蒂岡)。廊柱和廊柱之間以券拱相連,側廳又被一層小廊柱再度劃分。

大廳四周懸掛著伊斯蘭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直徑7.5米的金字圓牌,這些圓牌上分別刻寫著真主、默罕默德、四位哈里發以及默罕默德兩個孫子的名字。只是大廳裡搭了鷹架,讓人無法一窺全貌,甚是可惜。

我們在大教堂一側庭園禮的禮品店小憩,禮品店周圍散置著許多石塊,據說是當年第二代教堂焚毀後留下來的殘蹟。在禮品店買了幾張以馬賽克磁磚拼貼的鑲嵌畫明信片。之後就跟著導遊從大門進入教堂。

一進教堂,舉起相機,就不自覺的要怪自己為什麼不買台更好一些、更為廣角的相機和鏡頭?因為到了這裡,你一定會發現相機和鏡頭遠遠不敷使用,完全沒辦法將所見攝入鏡頭。唉!這就是機器和人眼的最大差異所在了。

進了帝國門,左邊一群人在排隊,原來那兒有一根石柱,石柱上有一個孔,據說如果把姆指插入孔中,手掌能順著孔洞轉上一圈,許的願望就能實現。這年頭愛許願的人真是不少,以為簡單的動作,其實做起來並不容易。

從右側廊道進入教堂,只見裡面人潮洶湧,高大的教堂讓人瞠目。大教堂不只是被天災和火災的毀損,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更遭到基督徒洗劫及褻瀆。大教堂的一些聖物如一塊耶穌墓碑的石頭、聖母瑪利亞之奶、耶穌裹屍布及多位聖人的骨頭、黃金鑲嵌畫都被轉送到歐洲。拜占庭人重新奪回君士坦丁堡後,大教堂已顯得相當破敗,經過了一些整修才恢復壯觀的樣貌。

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人攻佔了君士坦丁堡,照說祭拜基督的大教堂勢必要遭到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毀損。但歷史就是這麼奇妙,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清理後的教堂轉換為清真寺,只是原來教堂裡的鑲嵌畫被用灰泥覆蓋。繼任蘇丹巴耶濟德二世更建造了新的叫拜樓,後來又陸續增加了一些設施。這座大教堂就這樣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想想,歷史得仰賴當政者的器度,如果不是鄂圖曼土耳其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的大度量,大約我們今天也就見不到這座大教堂了。如今到處充斥著一貫抹殺前人貢獻的政客們,不只是全盤否定前人貢獻,有時候還像清算一樣的作為,真的該好好想想了,如何讓千秋萬世思念才是正辦啊。

1935年,土耳其共和國第一任土耳其總統凱末爾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博物館,覆蓋在鑲嵌畫上的灰泥和石膏也陸續由專家們除去。1985年,聖索菲亞大教堂所在的伊斯坦布爾文化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只是經歷了16個世紀的大教堂終究還是耐不住歲月的煎熬。為了保留文化資產,整修不斷的進行著。也因為有這些回復和整修,才能讓我們一窺堂奥。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