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子」字的音義(一)
2020/01/01 09:56:04瀏覽2987|回應0|推薦86

        「子」字的音義(一)

     「子」字是排序第14的常用字,「字調」只作上聲「ㄗˇzǐ」。引申作「致動詞」曾出現去聲「ㄗˋzì」的音讀,但是流傳不廣、也沒有留傳下來。輕聲是現代漢語的詞調,能不能算作「第五聲」學界有不同看法;以現代漢語有「五種聲調」的理論而言,「子」有上聲「ㄗˇzǐ」與輕聲「˙ㄗzi」兩種聲調;上聲用於實字,輕聲用於虛字--詞綴(詞尾)。底下我們分「本義與本音、今義與今音、綴詞(詞尾)及其他用法的音讀」三項逐一說明。

一、「子」字的本義與本音

  《說文解字》「子:十一月,陽气動,萬物滋,入以爲偁。象形。凡子之屬皆从子。李陽冰①曰:『子在襁緥中,足併也。』※。古文子从巛,象髪也。※。籒文子,囟有髪,臂脛在几上也。

  《說文解字注》「十一月昜气動。萬物滋。律書。子者、滋也。言萬物滋於下也。律曆志曰。孶萌於子。人以爲偁。人各本譌入。今正。此與以朋爲朋攩、以韋爲皮韋、以烏爲烏呼、以來爲行來、以西爲東西一例。凡言以爲者,皆許君發明六書叚借之法。子本陽气動萬物滋之偁,萬物莫靈於人,故因叚借以爲人之偁。象形。象物滋生之形。亦象人首與手足之形也。卽里切。一部。※。古文子。从巛。象髮也。象髮與首同意。※。籒文子。有髮。巛也。北也。人也。在几上也。木部曰。牀者,安身之几坐也。

(※代表古文、籒文之字形,詳見「四庫全書版《說文解字》書影」及「經韻樓版《說文解字注》書影」。)

  《玉篇》「子:〈咨似切(今讀ㄗˇzǐ)。兒也,滋也,愛也,男子之通稱也。〉」

  《廣韻.上聲.六止》「子:子息,《環濟要略》曰:子猶孳也,孳恤下之稱也,亦辰名。《爾雅》云:太歳在子曰困敦,又殷姓,又漢複姓……即里切。」

《集韻.上聲.六止》「子:祖似切。《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人)以爲稱,象形。」

《集韻.去聲.七志》「子:將吏切。愛也,《禮記》子庶民也。徐邈②讀。」

注①李陽冰:

唐代文字學家、書法家,趙郡(今河北趙縣)人,生卒年不詳。書法以篆書名家,號稱李斯之後第一人;李白(701-762A.D.)〈獻從叔當塗宰陽冰〉的「吾家有季父,傑出聖代英:(我有小叔父,是個傑出的聖代英豪)」「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揮筆灑墨書寫篆文,好像天裂雲崩使人吃驚)」所說的就是他;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後,曾在江夏、岳陽之間縱情詩酒,到寶應元年已貧病交迫,所投靠的「族叔當塗令」也是他;李白捉月而死以後,李陽冰編纂李白詩集--《草堂集》,並為《草堂集》寫序。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在唐代少有流傳,李陽冰整理《說文》刊定其書並發行,但是也改動其篆法與解說,徐鍇因而撰《說文解字繫傳》並多所批駁。不過就「子」字而言,李陽冰說得比許慎簡明,所以徐鉉引錄他的解說。

注②徐邈:

徐邈(344-397A.D.)是東晉徐州東莞郡姑幕縣(今江蘇常州)人。性格端壯文雅,勤厲向學。孝武帝(名司馬曜362-396A.D.)廷攬儒學之士,徐邈被謝安選中推薦入朝,授中書舍人;在中書省侍帝,很受孝武帝寵待。後授太子前衞率(太子前衞隊之統帥),當時的太子是司馬德宗,就是後來即位的傻子皇帝、吃喝拉撒要人幫的晉安帝;徐邈官銜是「太子前衞率」,實際工作是負責教授太子經籍。學生是傻子,老師卻不傻,他「教不倦」也不可能把傻學生教好,只好把該教的寫下來,著述了《正五經音訓》、《五經同異評》、《穀梁傳注》等書;《集韻.去聲》所引「子:將吏切。愛也,《禮記》子庶民也。」應該是徐邈《正五經音訓》所記的音讀。

  我們常常以《說文解字》作為文字本義的根據,但是遇到「干支」用字的「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則必須斟酌,因為許慎(?30-124A.D.)把假借用法的「干支」用字視為本義了;「子」的本義是「幼兒也」,許慎所說:「人以爲偁。象形。」是說只有人的「幼兒」才稱為「子」,字形像嬰兒之形;徐鉉校定本引錄「李陽冰曰:『子在襁緥中,足併也』」意思是:「像在襁緥中的嬰兒,兩腳併在一起」。其它「子息,滋也,愛也,男子之通稱;孳恤」都是引申義,「辰名,姓氏」則為假借用法,「十一月」稱為「子」也是假借用法。

    《廣韻.上聲.六止》「子:子息,…即里切(今讀ㄗˇzǐ)」,《集韻.上聲.六止》「子:祖似切(今讀ㄗˇzǐ)。《說文》十一月…」都是「上聲止攝開口三等」,是「子」的本音。至於《集韻.去聲.七志》「子:將吏切(今讀ㄗˋzì)。愛也,《禮記》子庶民也。徐邈讀。」是徐邈「訓讀」的「致(使)動用法」特殊音讀,是引申義的變音。「子」的本義是「幼兒」,「子庶民」是把「庶民」當作「幼兒」去「愛」,字義上把「幼兒」引申作「愛之如幼兒」,文法則從名詞轉為動詞,是名詞的致動用法,隨著字義、文法的改變,字音也可以產生引申變音--變作去聲「將吏切(今讀ㄗˋzì)」;這種文字在引申義裡有改變音讀的情況,就像「春風風人、夏雨雨人」一樣。「春風風人」典出劉向(77-6B.C.)《說苑.貴德》裡的〈孟簡子相梁幷衛〉篇:「管仲上車曰:『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春風風人、夏雨雨人」,第一個「風、雨」都是名詞,第二個「風、雨」都轉為動詞,所以我們讀「ㄔㄨㄣㄈㄥㄈㄥˋㄖㄣˊ、ㄒ〡ㄚˋㄩˇㄩˋㄖㄣˊchūnfēng fèngrén、xiàyǔ yùrén」。不過,陸德明(556-627A.D.)〈禮記音義〉:《禮記.中庸》「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節,「子庶民」注作:「子,如字,徐將吏反」,可見陸德明雖知徐邈讀「子庶民」之「子」為去聲將吏反,自己卻仍讀「如字」(即本音);《集韻》註明「徐邈讀」而《廣韻.去聲》無「子」字;以後的《類篇》(1066A.D.成書)、《四聲篇海》(1208A.D.成書)、《洪武正韻》(1375A.D.成書)、《字彙》(1615A.D.成書)的去聲裡也都不收「子」字;張自烈(1597-1673A.D.)在《正字通》裡更說:「徐邈子讀若字非」。從這些訊息足以告訴我們:從陸德明的唐初(第六世紀)到張自烈的明末(第十七世紀)一千多年裡,「子」字的引申變音--去聲「將吏切(今讀ㄗˋzì)」並未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上聲「即里切(今讀ㄗˇzǐ)」不只是「子」字的本音,而且幾乎是唯一的讀音。

二、「子」字的今義與今

   「子」字的今義有很多,除了本義以外,還有引申義與假借義,《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收錄名詞13義、代名詞1義、形容詞義3義、動詞1義、綴詞1義分用於4種詞尾,總共19義、22種用法,有上聲、輕聲兩種聲調。《現代漢語詞典》收錄17義,也有上聲、輕聲兩種聲調。《漢語大字典》收錄收錄38義,也分屬上聲、輕聲兩音。《漢語大詞典》收錄39義,還是有上聲、輕聲兩種聲調。《國語辭典簡編本》的上聲收錄9義、輕聲收錄1義最簡明,我們引錄如下:

第一音:ㄗˇzǐ   釋義:

1.地支的第一位。

2.時辰名。約當晚上十一點到一點。[例]子夜、子時。

3.初生的孩子。現多指兒子。[例]親子、父子、子孫。

4.植物的果實、種子或動物的卵、幼兒。[例]瓜子、魚子、虎子。

5.對一般人或輩分小、年紀輕者的通稱。[例]學子、男子、二三子。

6.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例]公、侯、伯、子、男。

7.對男性的美稱。多指有學問、德業或地位的人。[例]孔子、孟子、莊子。

8.衍生的、有所屬的。[例]子句、子金、子目。

9.稚幼的。[例]子雞、子薑。

第二音:˙ㄗzi  釋義:

詞綴。用於名詞、動詞、形容詞等之後。[例]桌子、拍子、聾子。

   我們檢視《國語辭典簡編本》上聲所收錄的9義裡面,只有第3義「初生的孩子」是本義,其它第4、第5、第7、第8、第五義為引申義,第1、第2、第6三義為假借用法;「子」用為虛字放在名詞的後面(作詞尾、後綴),本來只用於比較「小」的東西,例如:體型嬌小的「燕」可以說成「燕子」,體型大的「鴻雁」就只能說成「雁」;削鉛筆刀、水果刀、菜刀可以說成「刀子」,軍刀、開山刀、大砍刀就不能說成「刀子」了;其它如「妃子」之於「皇后」、「婢子」之於「夫人」,後來才廣泛化。不過在古代書面語裡,無論古文、古詩、詞曲,作為後綴的詞尾,「子」讀本音上聲「ㄗˇzǐ」,讀輕聲「˙ㄗzi」應該在口語白化才出現;《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注音把「閔予小子」注作「ㄇ〡ㄣˇ ㄩˇㄒ〡ㄠˇ˙ㄗmǐn yǔxiǎozi」,尚待商榷。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31449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