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皈依三寶與三寶一體
2006/03/06 02:52:09瀏覽984|回應3|推薦5

夫夫立志跨雲龍,欲得法門今世通。

遍尋千山迴萬剎,始知一切在經中。 

在西方,基督教改革的契機是超越教會, 而直接由個人去實踐聖經中上帝的旨意;救贖不是來自宗教的儀式, 而是來自自我道德行為上的理性化。這其中,摒除了有關宗教團體的祭司和神祇的儀式過程而獲致幸福。這種改革的過程,在當今的佛教界,也同樣適用。 

 當今的佛教界,所謂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佛、法、僧,把皈依僧,當作是皈依佛和皈依法的的必要行為。在佛教界一般認為,一個佛教徒,如果不皈依僧,彷彿未信佛一樣,根本不能成佛。這種情形與歐洲中古世紀認為,羅馬教會是個人通往神的必經捷徑一樣,產生了不少的流弊。 

既然在基督教可以對『三位一體』有種種的詮釋, 為什麼在佛教中無法把佛、法、僧的皈依,作『三位一體』的詮釋呢? 為什麼皈依佛法,一定是要皈依經過剃渡的僧侶呢? 在基督教改革的過程中, 許多的宗教改革者透過宗教的理性思維,而提出可以直接閱讀聖經、詮釋聖經而無須透過教會的信仰理論, 這在佛教也是有可能的。 

六祖壇經說:「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依六祖壇經的解釋,歸依佛是歸依佛法,而不是歸依色身,不是拜佛像、迎佛牙或拜舍利子;歸依佛不是歸依客觀的阿彌陀佛,或者客觀的釋迦牟尼佛,而是歸依自性。「六祖壇經」對整個傳統佛經的說法,起了根本性的革命。 

六祖壇經有關皈依佛的思想,是來自維摩詰經:「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三寶只是修道的助緣,而不是修道本身,執著於三寶,反為法縛。因三寶只是度迷之筏舟,而不是彼岸本身。 

又維摩詰經說:「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品)。」此即「三寶一體」的不二法門。這與佛的遺教:「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的教示相當。 

換言之,凡立志上求菩提,下度眾生,而以佛法的菩薩道為實踐法門者,即為佛弟子。而所謂歸依三寶者,一言以蔽之,即歸依佛法。佛法的詮釋,不是來自比丘、比丘尼,而是來自佛典。此佛典的詮釋,「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 

佛教的先知先覺、大智大悲者,往往不是皓首窮經、盡閱三藏之人,而是能夠體念時代意義、獲得人性三昧,領略佛法的大乘恢宏精義,而能實際改善社會,創造人類美好未來的人。因此,皈依僧,終日念佛,而無濟於世者,只是佛門中人,而不是立志成佛之人。佛需要的是知其意,行其法的知音,而不是不解其法,不行其法,而只是僧的信徒的凡夫。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otius6033&aid=196292

 回應文章

魯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實相涅槃
2006/03/06 09:01

龍樹《中論》中的「無住涅槃」和「實相涅槃」,那是一種不斷改造世界的永不止息的奔騰狀態。

生命本來就是一個不停的追求過程,哪有止境?哪有完美之境?



素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針見血
2006/03/06 08:01
        拜讀你的大作,有一針見血之概,【知其意ˋ行其法】,真正做得到有幾個?還是有待有心人一齊努力ˋ一齊加油才能改造社會。

L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開識
2006/03/06 03:15
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