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蔡政府的廢核
2018/07/05 12:40:03瀏覽3562|回應2|推薦23

蔡政府已經將核四的核燃料棒送回美國。這大概是意圖用來展現蔡政府廢核的決心,告訴大家:對核四死了心吧。

我對於蔡政府的這個舉措很不滿。我對核四原本也還抱有希望。雖然核電可能有風險,但我們還是必須面對抉擇。我們不是在零風險與大風險之間抉擇,而是在很小的風險和更小的風險之間做抉擇。

當然,並不因為風險小,抉擇就容易。因為我們的主觀期望是零風險。再則,在許多人的想像裡,核事故是大到無可承受的災難,所以必須是零風險,所以也就只能選擇廢核。但是,我以為事情的性質並非如此。以日本福島電廠的核事故為例,到目前為止,造成的明顯傷害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而那是規模9的地震及海嘯所帶來的結果。這樣規模的地震與海嘯本身的發生機率極低。而如果有更多的事前防範,傷害應該會更少。要記得這種規模的地震發生機率極小,而且並不是必然會帶來311同等規模的大海嘯。也就是說,後者的可能性會更小。福島電廠的核事故主要是海嘯所帶來的結果。所謂核事故會帶來巨大傷害的說法,部分是將核彈爆炸與核電事故相提並論。早有核能專家指出,兩者的反應模式根本完全不同,核電絕不會導致像核彈爆炸那樣的災害。

我們真正的抉擇是在極小的核輻射災害發生機率與現實上已經發生而是否要任其繼續並擴大的霧霾災害間的抉擇,另外還有一部分代價則是風電的高昂費用,以及缺電或供電不穩的問題。如果是從這種觀點來看問題,廢核就未必是當然的選擇。國際間真正採取廢核動作的國家,其實只是少數。由此就可見,廢核並不是當然的選擇。

有人說,因為台灣地方太小,所以更不能承受核事故風險。但是,我們或許可以比照說:台灣地方太小,所以更容易因為人口密度高、人口與火電廠空污靠近而受到困擾。再者,台灣雖然小,並不表示我們就不能與核設施做有效隔離。事實上,台灣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真正因為核電廠的存在而遭受災害。以福島核事故為例,重要的是究竟是否發生,而比較不因為地域大小而有明顯災害大小的差別。反倒是如果因為廢核,使台灣整體競爭力顯著被削弱,那潛在的危機可能更大。

核四如果重啟,難免附近居民抗議又起。但是,深澳電廠重啟,抗議就少了嗎?

先前抗議核四,其實並沒有深澳必須重啟的說法。當時的說法是:用綠能代替核電。雖然當時已經有人懷疑綠能不足以代替核電,但是,人常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到發現深澳必須重啟,而台灣霧霾問題又是如此嚴重,人們不會願意相信綠能不足以替代核電。當然,先前的反核人士也不會去強調綠能的昂貴。現在,當深澳重啟成為廢核四後的必要時,抗議核四的聲浪或許會減小一些,特別是一些浪漫理想主義式的反核聲浪,應該會減小。

有人質疑蔡政府怎麼可以重啟老舊的核二,而逕廢設計較新穎的核四。我猜想,蔡政府的想法大概是:核二重啟只是暫時的事,不能與重啟核四相提並論。這個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核二重啟以後,真能短期內就再關閉嗎?屆時,是否會因故必須讓核二繼續運轉?再說,就是短期運轉,誰知道會不會出事呢?發生核事故本來就機率很小,但是,誰又能保證事故不會在短期間內就發生呢?特別是,現在是用老舊機組運轉。

對我而言,一個實際上非常重要的問題是台灣競爭力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與廢核電與否密切相關。沒有核電,台灣的經濟生產力與競爭力極可能會大打折扣,進而影響及於其他。要不要忍受競爭力減弱,可以是個與社福、環保尋求平衡的抉擇議題。但是,這得有個前提,就是沒有外憂。台灣有沒有外憂呢?競爭力減弱時,外憂是否加大?核電的要與不要,影響所及,恐怕攸關生存。那麼,我們還是毫不考慮就順著蔡政府的廢核舉措往下走嗎?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13057861

 回應文章

林北祖
2018/07/07 07:17
 台灣的美日掏空台灣, 逃亡美日!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7/06 15:01
政客在玩別人的命與錢時,價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