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感應篇 (62)-4.恚怒師傅。抵觸父兄。
2011/11/11 07:45:00瀏覽281|回應0|推薦1
 

太上感應篇 (62)-4.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

  新加坡的許哲居士,她一生就是生活在「愛」的世界裡,幸福美滿。一九00年出生,到今年二000年,正是一百零一歲,看她的模樣不像百歲之人。身體和年輕人一樣,她還能翻觔斗,牙齒只掉了一顆,視力很好,天天看書不用戴眼鏡,耳聰目明,反應敏捷。她自稱「年輕人」,是名副其實!現在,每天仍做義工,每個星期還教幾堂靜坐課。

  她一生心地清淨,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我問:「妳看到一些不好的事情,看到惡人,有沒有感受?」她說:「沒有感受,見如不見,就像我們走在馬路上,看見過往的行人一樣。」這是心中不落印象。

  同修問她:「妳會不會生氣?」

  她說:「不會!一生沒有發過脾氣,沒有生過氣。」她告訴我們:「發怒一分鐘,身體所受的傷害,需要三天才能恢復。」

  人的身體、心情與大自然融成一片,是真正的養生之道。七情五欲擾亂自然,擾亂人體。七情是「喜、怒、哀、懼、愛、惡、欲」,就是佛法講的「貪、瞋、痴、慢」。其中最嚴重的,破壞力最大的是瞋恨、發怒。李炳南老師曾說,中國醫學的根本典籍《黃帝內經靈樞》講到,人的正常壽命應當是兩百歲,活不到兩百歲,是自己的煩惱把身體糟蹋了。

  永遠生活在大慈悲境界的人,不老、不衰、不迷、不邪、不染,這是究竟圓滿殊勝的功德,是真實的快樂。凡夫正好相反,被人讚歎幾句,就歡喜得不得了;聽見幾句不順耳的話,就要生氣好幾天。

  許哲居士的生活非常簡單,一天只吃一餐,回歸自然,油、鹽、醬、醋等一切調味品,統統不要,最多用水煮熟。她不是沒有錢,供養她的人很多。她說:「別人給我這麼多錢,是要我替他們做好事,替他們修福,自己不能用。」她又說:「世間還有很多人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我如果做一件新衣服來穿,打扮自己,穿得漂亮,怎麼對得起他們呢?」她的愛心是真誠的,絕不是虛假的,她生活得那樣節儉,看起來似乎很清苦,但她是世間第一快樂的人。

  她的房間整理得乾乾淨淨、簡簡單單,沒有什麼陳設,桌上放了一張照片,床頭放了一張照片,都是她母親的照片,可知她是孝女。孝親必定尊師,孝親尊師必定友愛一切眾生。

  所以,她一百零一歲的高齡,不必他人照顧,反而去幫助、照護貧困的人家。有的人家沒有錢繳房租或水電費,她去幫忙繳。有的人家沒有吃的,她就去送米。她的屋裡堆著二、三十包米,是別人送給她的,她都拿去布施。她建了十幾座養老院。她一生的工作,就是照顧老人、病人。依佛法講,她行「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從她的事蹟,我們得到了證明。

  我們天天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我們自己尚未做到,她已經做到了。她雖然沒有受過三皈、五戒,然而依佛法三福、六和、六度、十善的標準,每一項都可以打滿分。

  我們如果真正接受佛法,依教奉行,也能有她那樣的成就,也能像她那樣生活得真正幸福美滿。

  她一生中,心中只有「愛」。

  我們問她:「妳到底信什麼宗教?」

  她說:「我信『愛』的宗教。」

  這話很有道理,「愛」的宗教,把所有宗教都包括了。言語簡單,意味無盡!

  「恚怒師傅,抵觸父兄。」「恚」是內心憎恨;「怒」是表現在外。《彙編》云:「此是因教責而恚怒之也。古人事師之道,無犯無隱。凡有所教,皆當虛心和氣以受之。何可恚怒乎?恚怒者,必是薄德無福之人也。」「恚怒師傅」是指老師教訓學生,學生不服。與前之「慢其先生」不同,慢是輕慢,沒有把老師看在眼裡。

  現代社會,兒女不孝父母,學生不敬師長,已經形成社會風氣。處在這樣的社會,要做一個抉擇:「自己要不要在道業上有所成就?」如果希望自己在道業上有所成就,就要遵循古德的教誨;如果自己不想在道業上有所成就,盡可以隨順世風。

  老師有所責備時,如果認為老師講錯了,古人有涵養,無犯無隱,表示我們涵養不夠,可以老師請教,請老師解釋。老師畢竟比我們年長,學識、閱歷比我們豐富,對問題看得深、看得遠。

  當初,我親近李炳南老師,追隨他老人家的學生很多,他對學生的教誨有區別。對於肯接受責備的學生,老師的責備、教訓就多。如果學生表現出不太願意接受的樣子,老師從此不再教訓他。即使他有過失,老師也不再說。正如印光大師所說的,學生有一分誠敬心,教他一分;有兩分誠敬心,教他兩分;沒有誠敬心,老師就不教。上課、講學時,雖讓他旁聽,但絕不把他做為教學的對象。其實,學生恚怒師父,只能使自己蒙受損失。

  「恚怒師傅,抵觸父兄」,這是違背佛法的根本。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法教學從這裡開始,也到這裡圓滿。成佛就是孝親尊師達到究竟圓滿。佛教講什麼?孝、敬而已。學佛學什麼?學孝,學敬。不孝,不敬,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俱不可能成就。

  我們要尊師重道,知恩報恩,念念不忘。我們能認識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得益於老師的教導。我們要挽救這個社會,一定要對症下藥。人們忘恩負義,我們就提倡知恩報恩。人們輕慢、恚怒師父,我們就對老師特別恭敬。人們不孝父母,牴觸父兄,我們就特別孝順。我們這樣做給世人看,就是「為人演說」。

  古人說:「父兄五倫之首,孝悌人道之先。」縱然父母、師長有偏愛、不公平,我們也要和顏悅色的承事受教。「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世出世法,求學受益多少,與尊敬老師的程度成正比例,不敬師長的人修學絕不會有成就。

  《彙編》列舉了不少事證,很感動人,不要看作神話,應當細讀審思!「明汪會道,性穎悟。書過目輒成誦,八歲能文。然事師傅則傲慢異常,稍拂意則背師怒詈。一日獨坐書齋,忽呵欠,口中躍出一鬼。指生曰:汝本大魁天下,因汝恚怒師傅,上帝削去祿籍,吾亦從此去矣。言訖不見。尋翻故篇,茫然不識一字。」明朝的汪會道很聰明,天賦好,書讀一遍就能背誦,八歲就能寫文章。「詈」是罵,他背後罵老師。一日獨坐書齋,忽呵欠,口中躍出一鬼,鬼指著他說:「你本來可以考中狀元,因為恚怒師傅,上帝把你的功名勾消了。」之後,他連字都不認識了。《彙編》亦有列舉幾則恭敬承事老師、接受教誨的故事,他們後來都學有所成。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220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5830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