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戒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2017/08/05 20:55:32瀏覽15953|回應0|推薦2

我弟子妙音,代過去、當前父母師長、冤親債主,以及十方三世一切有緣眾生,共同禮佛念佛,求生淨土。(三拜)阿彌陀佛。隨喜

時時示世人,世人常不識。

是稱性而談,坐下就會說。

大道至簡,原來如此。

大乘戒是論心不論事,小乘戒是論事不論心。

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叫共學獨修。

是非只為多開口 ,煩惱皆因強出頭。

要想今生成就,必須知足、無求!如果你知足了,你無求了,你就入三昧了。

不争論,不討論,不辯論,不解釋。

淨空法師法語;人生為什麼這麼苦? 就是因為你把假的當成真的,然後你又苦苦地去追求它。追求到了也苦,追求不到也苦。

修行最高指導原則。《無量壽經》「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當生佛剎,永得解脫」。前面六句是修行最高指導,後面兩句是講果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宗而修,故當生佛剎」,當生是決定得生,「永得解脫」,我們的問題全解決了。

消融自我==  不争論,不討論,不辯論,不解釋。

這是從有修有證,有施有受的層次,更進一步,做到完全沒有「自我中心」的存在。從佛法的立場說,稱為「空、無相、無願」的三解脫門。「空」是三輪體空:無施者,無受者,無施的事物;「無相」是無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願」是無四願:無眾生可度,無煩惱可斷,無佛法可學,無佛道可成。這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叫作無功用行,雖其度盡眾生,卻不以為有眾生可度或已度者。

楞嚴會上佛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八個字——“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就是這麽來的。今天我們大家在拚命地追求知識,佛說求知就是無明的根本。

我們在這個世間求什麼?求生淨土,求親近阿彌陀佛,求預知時至,求自在往生。

善導大師說得好,「總在遇緣不同」。「受持讀誦,為人演說」。

學佛最要緊的,心裡面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是非,沒有人我,沒有得失,

自在無礙!

大眾聽法這念心就稱之為菩提心,保持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頓悟自心,直了成佛」、「千年暗室,一燈即破」這是最高的境界。

修行的人能不能成就「應心口一如,言行一致,自不修習,何能勸人修習」。“佛法是一切苦難自己承當,一切功德、幸福與一切眾生共享。” 諭說法者

投機大師索羅斯給投資人的一句警語「人之所以犯錯誤,不是因為他們不懂,而是因為他們自己以為什麼都懂!

若欲求佛,心即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把輪迴心換成佛心。

真正入門。不是成就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這樣你才能夠進入佛門。

遇到佛法,大家都希望在這一生中成就,這並非難事,確實每個人都能做到,關鍵就在覺悟。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覺悟;將毛病改正,這是修行。要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就無從改起。但一個人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很難,他總以為自己樣樣都對。而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過失,自以為是。菩薩與凡夫不同之處,就是菩薩沒有「自以為是」的觀念,只知道自己毛病太多,天天反省,天天改過,這是覺悟的人。

「任其顯現,了無意見」﹔了無意見的任其顯現。凡事善思惟修,就能擁有開闊的胸襟。

【感恩。尊重。愛。】阿彌陀佛!共勉之•妙音頂禮。

六道凡夫所享受的可以分為五大類,叫五種受。身有苦、樂兩種受,心有憂、喜兩種受,當身沒有感受有苦樂的時候,心也沒有憂喜的時候,這個時候叫做捨受,捨受是最好的。捨受實在講就是三昧,為什麼不稱三昧?因為它時間太短了,它不能夠永遠保持;如果永遠保持,那就成了三昧。

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曰: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三法印 :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

四淨德: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 

六祖惠能大師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禪宗裡面所說的「識得一,萬事畢」,這就是什麼?宇宙之間只有一沒有二。那個一是什麼?一念,一念是能生一切法,能生萬法。《彌陀經》講「一心不亂」,宗門講「萬法歸一」。「一」,就是一念自性。『一念介爾之心』,就是一念自性。一念就是自性,一念就是真心,一念就具足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藏就在一念之中。相信自己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三細:【無明業相、轉相、境界相】業相;能見相;境界相。阿賴耶的見分、相分、自證分。

六粗相: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

有而非空,空而非有,亦有亦空,非有非空。

《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受持讀誦,為人演說。」

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無量壽經》

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刹。

「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拔諸愛欲。杜眾惡源。游步三界。無所掛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無量壽經》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

《無量壽經》若曹作善,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為之不諦,亡其功夫。

《無量壽經》

應勤修行,隨順我教,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堅持之,無得毀失,無得為妄,增減經法,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種修福善,求生淨剎。

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 

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應當放下。

盡持經戒,要當作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念佛功德真心起,妄心念佛無意義,念佛功夫不得力,名聞利養要遠離,能把妄心換真心,今生必定證菩提。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戒念佛

「持戒念佛」:老實、聽話、真幹。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真誠慈悲,忠恕仁義。

無欲則剛,無求即樂。

樂天知命,隨遇而安。

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勿隨嗜欲。不犯諸惡。

「彌陀要解曰:「一聲阿彌陀佛,即是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所以中國古人有句諺語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你要是不學,快樂就沒有了,愈學愈快樂。所以老年還是要學,不學你就沒有快樂,這一點很重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得多,而是因為他計較得少。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哲學、科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覺明妙行菩薩勸人:「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透過量子糾纏的關係,意識的傳遞亦可以超越時空。往生淨土的基本要求是:信、願、行具足。從科學角度理解:「信」是極度的專注,「願」是強烈的動機,這樣「行」的念佛意識便很強大,更容易穿越時空與有關的能量場產生感應。

一句佛號,信願行,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決定不是假的;願,我願生極樂世界,願意親近阿彌陀佛;行,是一心專念名號。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六個字、四個字都可以。

一顯一體。二起二用。三示三遍。四行四德。五入五止。六起六觀。

「三學」戒定慧,有次第; 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有次第。菩薩三慧沒有次第,三慧是聞思修,諸位要曉得,聞思修是一而三、三而一,沒有次第。

『從今日起,願身口意業所起一切言行、心行,悉求解脫,不求生滅的福報。』  

「我今既已懺悔,當改往修來、勤修福慧,早求解脫生死輪迴之苦,生生世世無有疲厭!」蕅益大師:「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我們怎麼去修行才有辦法成就。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修什麼?「不和任何人事物對立」。對人、對事、對物,看得淡一點,不要斤斤計較,第一個素食,第二個愛心,第三個鎮定。第一個素食,改毛病習氣。「貪欲」「嫉妒」「傲慢」第二個愛心,要捨己為人。要行利他,為救度一切眾生。第三個鎮定、要放下這個情執。你一下子放不下,你要慢慢學會放下。這三點,如果你能夠契入這個境界,你就能過佛菩薩的生活。

佛有一句話說,「欲知世間刀兵劫,除非眾生不吃肉」。

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

【感恩。尊重。愛。】阿彌陀佛!共勉之•妙音頂禮。

「生處熟,熟處生。」,「不和任何人事物對立」。

「大道至簡,原來如此。」自利利他。「如說修行」,「依教奉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真正的「供養」。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劉素雲老師,「過去不必思量,未來不必恐慌,現在不要緊張,念佛自然吉祥。」相互依存論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奮發努力,要求自己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只要這一句佛號不間斷就行了,不許這佛號斷掉。誠則靈,至誠感通,「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戒念佛」

風燭殘年,緣未成熟,力不從心,一心只在念佛,我要趕緊念​​佛,求阿彌陀佛來接我;年紀大了,再不走,會給人多添麻煩啦。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是出離心。

我什麼都不聞不問,連身體都不管,身體佛菩薩照應。什麼時候該走,佛就來接我。留在這個世間幹什麼?表法,做個樣子給大家看看。只要在環境裡面不聞不問,就很快樂;要這個要管、那個要管,煩惱就來了。在這個世間沒有別的事情,只要這一句佛號不間斷就行了,過得很快樂、很幸福,在這個世間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跟誰都是好朋友。為什麼?沒有利害衝突,沒有任何衝突。所以大家跟我往來放心,沒衝突。每天歡歡喜喜,不就是生活在極樂世界一樣嗎?苦樂是自己的事情,與環境不相干。

我要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年歲這麼大了,這個世界統統放下了。什麼時候走都可以,一切都交給佛菩薩,自己心裡頭念頭都沒有,這才自在。想什麼都錯了,都叫妄想、都叫雜念;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全放下。

「大道至簡,原來如此。」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執持名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幹什麼?斷煩惱、消業障、開智慧、積功德,就這一句佛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必得往生,萬修萬去。一般說來不忘就是證,老記得這句佛號,不要求你把佛法當作唯一的,只要求把它當作第一件事

俗話說,「有道沒道,自己知道」。「能生不生,自己最真」。

天親菩薩「四修五念」四修「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五念法門「一、禮拜門。二、讚歎門。三、作願門。四、觀察門。五、迴向門。」

「是心是佛者,性德也。是心作佛者,修德也。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如想改變業力,其唯一方法,以願力降伏業力。

印光大師開示:明對治習氣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於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印光大師開示:論存心立品 

  若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饑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烜赫(聲勢很盛)之時,回首作未來沈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拂,違背。亂,攪擾。所為,想要做的事。),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只承天者宜順受也。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於貧病,則凡惑日熾,淨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正)復鄧伯誠書一

【感恩。尊重。愛】阿彌陀佛!共勉之.•妙音頂禮。

 

我們要徹底放下。就一個目標,就一個方向,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除此之外,一個雜念都沒有,這叫無住。有阿彌陀佛叫生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心裡還有阿彌陀佛,不要緊,好,要心裡真正什麼都沒有,太難了,什麼都沒有就落空了,空也是有住,空跟有是相對的。所以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法身菩薩的境界,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我們淨宗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是最接近無住生心,最接近。淨宗念佛這方法妙極了,我們要珍重,要會用,學了之後要會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心量要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自性本來如是。念阿彌陀佛念誰?念自己的自性,念自己的真心,自己的真心就是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一切佛要出興在世間, 他唯一要說的是什麼?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個大願的功德海呀。

學佛的人一定要記住三福、四弘、三學、六度。

《彌陀疏鈔》「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放下貪欲,以布施開闊心胸 放下惡行,以持戒護道修行

放下瞋恚,以忍辱堅定意志 放下懈怠,以精進步步增上

放下浮躁,以禪定持守正念 放下愚痴,以智慧明心見性。

圓融六度 方能成就佛道。

蕅益大師言:「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

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

【感恩尊重愛】阿彌陀佛!共勉之•妙音頂禮。

修行修什麼?簡單說就是修正念頭,念頭修正,一切法相統統正。心正一切法正,心邪一切法都邪,我們的心不正,有偏有邪,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邪正的標準,就是經上給我們講的德目,自性本具的德能。譬如佛給我們講的十善業,這就是德目,五戒是德目,六波羅蜜是德目,六和敬是德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德目。【感恩。尊重。愛】阿彌陀佛!共勉之.•妙音頂禮。

 

對於這一些不如法的,佛法就是「默擯」。溫良恭儉讓。【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色聲香味觸」,這是五欲。要知足,知足者常樂。

貪、瞋、痴、慢、疑、惡見,(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合稱為六個根本煩惱。

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佛遺教:「以戒為師;依四念住處為安住;惡性比丘默擯(不與語);在經典前冠以「如是我聞」令人證信。」

佛陀說:「我雖有慈悲、智慧和神通,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沒辦法做到。

因果不可改〗〖智慧不可賜〗〖真法不可說〗〖無緣不能度

懺悔三障。欲滅三障者。當用何等心。可令此障滅除。先當興七種心。以為方便。然後此障乃可得滅。何等為七。一者慚愧。二者恐怖。三者厭離。四者發菩提心。五者怨親平等。六者念報佛恩。七者觀罪性空。

眾生垢重 何人無罪 何者無(ㄧㄢˇ) 凡夫愚行 無明闇覆 親近惡友 煩惱亂心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七聖財:信財、精進財、戒財、慚愧財、聞捨財、忍辱財、定慧財。

學問深時意氣平

我們平時可能不在意,一句話把人傷了,你就結怨了。

師兄師姐福安阿彌陀佛!

修學佛法。了生死。出三界。脫輪迴。成佛道。度眾生。

末學學佛以來,表面好像懂得很多,佛法裡面的事情,但是內心和佛法和佛菩薩的心,還是不能念念相應的,這是輪迴的根本,這是生死可畏的根源。死了以後我們到底去哪裡,自己知道嗎?有把握嗎?想想覺得太可怕了!想到這裡就知道,好好持戒吧,好好念佛念經吧,不要再耽誤時間了。要用持之以恆的心,無比堅毅的耐心,老實讀經、念佛

【感恩。尊重。愛】阿彌陀佛!共勉之•妙音頂禮。

「生處熟,熟處生。」,「不和任何人事物對立」。「從善如流,知過速改。」

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是菩薩慈悲,苦口婆心的告誡我們,人命無常,人生苦短,應及時把握現在,發願好好修行。

放下了有限,就擁有無限。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說「人生酬業」,這個話我們聽起來很難過,但是它是事實。

「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

「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

純淨純善

「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

「處順境隨善緣,無貪癡福慧全現

佛法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循環不空」、「相續不空」,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離因果。佛菩薩酬願度生佛菩薩只能幫助我們覺悟,一覺悟那個業消得就很快。但是覺悟要有條件,我們要能信,我們要能解,我們要能行,我們沒有這三個條件不行。《無量壽經》【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

當行之:滿招損,謙受益。

1、發大心大願,念念為正法久住、為度己度人早日成就;能行所行當隨緣,不可貪求世間名利。

2、只為耕耘,不問收穫,果報自然而得,只求往生。

3、心地上用功夫,克念作聖;感應即有當無,自然而然;時時提起佛號,不令間斷。

4、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不可貪圖輕鬆享受;當信願堅定,耐得寂寞,堅持不懈。

你問我:我會不會死?我會告訴你:「我決定不會死——」這是真的事實。不會生病,不會死,是活著跟阿彌陀佛往生淨土的。......用什麼方法修清淨心?用念《無量壽經》的方法,念「阿彌陀佛」的方法。這不是迷信。一切苦樂都不受,苦樂之事是有的,心是定的,所以不感覺什麼,要修「清淨平等覺」真的發菩提心;心清淨,心平等。這是極大的修持,而這裡最好的辦法,就是念佛了。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只有成佛就到了大平等。就大功告成了,這個確實也很不容易。

《楞嚴經》「佛云: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

祖師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

《華嚴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段偈子相當於唯識家說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阿彌陀佛!

夢參老和尚開示說:

佛並不能保佑任何人,佛告訴我們一切都要靠我們自己,佛明瞭世間宇宙真相,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因果關係,我們要得到什麼樣的果報,我們就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用正確的方法從因上下手。

就好像農民種地必須先下種、施肥、澆水,小心看護,然後經過一段時間,我們才能得到所要的瓜果。也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一切都必須自己親自動手,天上不會掉下來的。這就是佛告訴我們的因果定律,如果自己不努力靠求神拜佛去求,這就是正宗的迷信。

【感恩尊重愛】阿彌陀佛!共勉之•妙音頂禮。

佛法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循環不空」、「相續不空」,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離因果。

佛門有聯語云:

經懺可超升,難道閻王怕和尚?

紙錢能贖命,分明菩薩是贓官!

一個人,尤其一個年輕人,心不安,特別是在這個時代,煩惱、憂慮、恐懼、煩躁都在我們面前,多麼可怕!誰靠得住?誰能幫助我?這個社會人與人現在只有利害關係,道義沒有了。

真正明白的人,有一個人很可靠,阿彌陀佛,你靠定他準沒錯。換句話說,你每天生活都是他安排的。我們應該隨緣,在隨緣裡頭學不變。用什麼不變?就用一句彌陀名號不變。我就抱住這一個名號,我終極的目標是求生淨土,什麼時候都可以去,佛來了,我就跟你去;你沒有來,我聽話,我這一天要做一個淨宗學生的好榜樣,做給大家看,這個心願念念不忘。一切法無生,明白了,無論是善緣惡緣、順境逆境,都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西方極樂世界,西方只依靠阿彌陀佛,這就對了,一直到圓滿成佛。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速度很快。

心隨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 

無喜亦無憂

心隨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隱微的。深遠的。僻靜的。清新、雅致的。昏暗不明的。退隱的。囚禁。鬼神。
隨流認得性 無喜亦無憂 https://www.moedict.tw/%E5%B9%BD

把自己一切都放下,一切全靠阿彌陀佛。

   完全依靠佛力,自己對自己什麼都別想,把這個身體奉獻給佛菩薩,一切佛菩薩做主。老人告訴我,你什麼心都不要操,你的一生,佛菩薩替你安排,無論是順境逆境,統是佛菩薩給你安排好的,對你都有好處。順境消福報,逆境消業障,業障、福報統統消掉了,自性清淨心現前,就這麼回事情。福報也不是好事,智慧也不是好事,智慧是妄想,福報是業障,享福享糊塗了,智慧沒有了,貪圖物質的享受那就造業了。一切佛菩薩安排,我們自己什麼樣的心態?隨緣,知道佛替我安排的,歡喜接受。信願持名,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沒錯。這個理要懂得。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三七五集)

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不可貪圖輕鬆享受;當信願堅定,耐得寂寞,堅持不懈。用什麼方法修清淨心?念「阿彌陀佛」的方法。這不是迷信。一切苦樂都不受,苦樂之事是有的,心是定的,所以不感覺什麼,要修清淨心就大功告成了,這個確實也很不容易。【感恩尊重愛】阿彌陀佛!共勉之•妙音頂禮。

 

「消除你對某種結果的期望或追求」。「隨時注意自己有沒有執著於某些意見、觀點、偏好而排斥其他想法」。這就造業!有執著就迷惑,有意見、有觀點、有偏好,意造業,排斥其他的身口造業。造業,善業三善道,惡業三惡道,所以六道輪迴是自己製造的。我們學佛學不好,念佛念不好,問題都在這一條。我們沒有消除,我們沒有放下,所以功夫總是不得力。學一輩子佛,造一輩子業。「見異思遷事無成,身定心定智慧生。」

無所求的修行

上淨下空老和尚講述

雖然有情眾生嚮往成佛,但如果以一個有自我中心的態度去修,是不可能達成的。要去掉這些態度並不容易,為了達到成果,修行者可能一時提起勇猛精進心,忍受莫名的痛苦,但要長時間堅持下去就很難了。到頭來,他們或許會明白到修行不是那麼簡單,解脫煩惱也是不容易的,更不消說成佛了。實際上,有些人開始修行後,產生了更多的煩惱。有時候,他們可能會想:「我先停下來一段時間,等準備好了再來修行。」我遇過不少人,開始時非常努力地修行,但一段時間後就鬆懈下來,最後還是離開了修行之路。  

以無所求的心來修行是最好的!愈是追求修行成果,愈是活在幻相中,而離見性也就愈遠了。我們應該保持安定平穩的態度,遵循佛陀的教導,不要去理會修行是否有進展,煩惱是否解脫了。沒有這些罣礙,煩惱自然會減少,而在不知不覺中進步。如果我們急於有所進展,那我們可能會失望,也可能會因幻相破滅,最後就放棄修行了。當我們能夠不懷目的、心無所求地思考,並能放下自我中心時,圓滿證悟與成佛是可能的。

學佛之後明白了,我起心動念完全想好事、想善事,想利益眾生的事最好,想阿彌陀佛是最好,沒有任何一個好的念頭能超過阿彌陀佛的,所以阿彌陀佛是第一善念,阿彌陀佛是第一功德。我沒有能力斷惡修善,我沒有能力積功累德,我有沒有能力念阿彌陀佛?我要能念阿彌陀佛,我這個功德比人家布施,《金剛經》上講的,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比不上念一句阿彌陀佛。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念佛成佛。這些附體的嬰靈,今天都在我們道場,我們要好好勸導他,大家在一起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把所有一切怨恨都放下。

分享摘自網路—— 淨空法師《無量壽經講記》文章

【感恩。尊重。愛】阿彌陀佛!共勉之.•妙音頂禮。

戒是什麼意思?很多人沒有真正搞明白,死守戒、守死戒,其結果是死在戒條裡了自己還不知道。那麼,戒究竟是什麼意思?淨空法師,關於戒的解釋最明白、最貼切、最易懂、最易行,淨空法師說,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到生活就叫做戒。換句話說,守規矩就是守戒,守國家的規矩,守家庭的規矩,守公司的規矩,守佛門的規矩,守道場的規矩等等,你不犯規矩就是守戒。看破、放下,看破是觀照般若,放下是實相般若。

「見異思遷事無成,身定心定智慧生。」「外聖易信,己靈難明。」

所以說,身定了,心定了,智慧它就生了。那不是,先是守戒嘛,然後得定嘛,得定完了以後再開慧嘛,這三位一體。那現在如果是,你身也定了,你心也定了,那你後面那部分自然智慧就開了。

智慧開了,是一種什麼感覺?就是自在。用這兩個字是最貼切的,就是自在。怎么個自在法?無憂無慮。你說一個人如果活得,成天憂慮這個、憂慮那個,痛不痛苦?累不累?如果一個人到了無憂無慮的那種境界了,是不是一種快樂、一種享受?我們同樣都生活在這個世界,為什麼有人活得瀟灑?有人活得自在?有人活得痛苦?有人活得那么累?境界不一樣。

「見異思遷事無成,身定心定智慧生。」

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智慧。定是什麼?定是真心。戒是幫助你從妄心回歸到真心,真心生智慧。智慧從哪來的?是真心裡頭本來有的,不是外頭來的,外面來的我們得向外學,它不是外頭來的。「見異思遷事無成,身定心定智慧生。」所以,你得小定就生小智慧,得大定就大智慧,回歸到自性本定,那就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智慧是相同的,沒有差別,叫佛佛道同。

清淨心達一定程度,才會開智慧,即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智慧之後,應用於生活中稱為「三慧」,是菩薩所修。三慧是聞、思、修。「聞慧」是接觸、聽聞、閱讀此部經典。「聞」,代表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這一接觸,用一個「聞」字為代表。深解就是「思慧、修慧」。一接觸就深解,不須研究、思考,其中沒有思,其功夫是照見,不會落到意識之中。一接觸就明瞭,是「思慧」;通達明瞭自然不迷惑,是「修慧」。 由此可知,聞思修三慧是一,不是三。如果將其分為三件事,就錯了。那就是有聞、有思、有修,而無慧。

懺悔文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回向偈(消災)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回向偈(超度)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回向文

願以此念佛的功德,回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苦難眾生,願一切眾生早聞佛法,早證菩提,求生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六道輪迴之苦。願人心淨化,願社會祥和,願天下無災難。

願以此念佛的功德,回向給四十九天之內往生的眾位蓮友和一切有緣眾生,願你們放下萬緣,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我願把我學佛的一切功德回向給你們,祝願你們早日成佛。我今生一定修行成佛,我成佛後,不管你們在哪一道,一定度你們個個成佛。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印光大師對於認識生命的真相,有特別精彩的開示。現在抄錄幾句,供養同修們。

印光大師說: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大限到來,各不相顧。”

“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急尋歸路,免受沉淪。”

“生死事大,須當預辦。若待臨行方修,恐被業力所奪。”

“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迴。”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即今日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http://classic-blog.udn.com/arongshu9/7529685六種震動一;; ;(涌動的涌); ; ; (就是打擊那個擊)

具體說,這個動是動搖,起是上升,涌是波動,這三種是形變。

下看,震是有聲,吼是巨大的聲音,擊如撞擊之聲,這三種是聲變。

這就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六種震動。


【涅槃三德】
淨空老和尚開示:「法身、般若、解脫是為三,常樂我淨是為德。三者都具足常樂我淨。「常即不遷不變樂即安隱寂滅,我即自在無礙,淨即離垢無染。就是它是永恆不變的、不改的,佛以此四者為德。」這個四德,凡夫沒有,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也沒有。什麼時候能證得?法身菩薩,也就是說明心見性的菩薩,他們證得了。證得三身四德,他就離開十法界了。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都沒有證得,證得就超越十法界,生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稱之為報土,真實的報土。稱為一真法界,這個境界裡面一切法沒有生滅的現象;換句話說,十法界它的現象是無常的,有生有滅

陀羅尼有四種:一、法。二、義。三、咒。四、忍。法即教學,佛之教法,持之不忘。義是理論,於諸法之義,持而不忘。咒即神咒。忍是於法之實相安住。

六祖惠能大師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

俗話說,「有道沒道,自己知道」。「能生不生,自己最真」。

南嶽慧思禪師示眾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

經中道,念佛的人,現世就能獲得十種殊勝利益。

一、晝夜常得一切諸天、護法神將,隱形守護。

二、常得觀世音等二十五位大菩薩,常隨守護。

三、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念佛人,常得諸佛護念。

四、一切惡鬼、毒蛇毒藥,皆不能害。

五、水火災難、怨賊枷鎖、牢獄橫死,悉皆不受。

六、宿世惡業悉皆消滅,所殺怨命皆蒙解脫。

七、夜夢吉祥,或夢見阿彌陀佛。

八、常生歡喜心,面容光澤,精神飽滿。

九、常為世人恭敬供養,歡喜禮拜。

十、命終之時,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接引往生。

《華嚴經》

第一願:願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具足智慧,永保壽命,無有終盡;

第二願:願一切眾生,具足修行離老死法,一切災毒,不害其命;

第三願:願一切眾生,具足成就無病惱身,壽命自在,能隨意住;

第四願:願一切眾生,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勇猛精進,入佛智慧。

老法師說,「這四個願,都是我們世間一切眾生念念所希求的」。我們學佛的目的,不就是為了這四個願嗎?你發四弘誓願、三皈、五戒、修六度萬行,不就是要成就這四個願嗎?對不對?能夠開智慧,能夠離開老死,能夠成就無病惱身,最後不老不病,常住命根。

 

「妙法流通,正符如來本願。」是故《法華經.法師品》有這麼一段經文:「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下面還有一段,「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是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底下還有一段,「又曰: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東西方聖哲皆指歸因果報應

自古以來,東西方的聖哲都指出,人的邪心與惡行會招感外界環境的災難。「精神控制物質」這種因果關係已被近代量子力學家所證實。

  1. 基督教的《聖經》云:「那行不義的,必受不義的報應。」(歌羅西書三:廿五)
  2. 伊斯蘭教的《古蘭經》說:「凡你們所遭遇的災難,都是由於你們所作的罪惡。」(章節:四二:三十)
  3. 中國儒家的《左傳》曰:「人棄常則妖興。」「常」指「仁義禮智信」五常德,「妖」指邪惡之風。《尚書.伊訓》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4. 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5. 佛家云:「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貪婪招感水災,瞋恨招感火災,愚痴招感風災,傲慢招感地震,懷疑招感山崩地陷,自私對立招感對立衝突,人心邪惡招感疾病瘟疫。」

可見,東西方的聖哲異口同音的教導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當人類為追求利欲而不顧一切的為所欲為時,天災人禍便會現前。若欲人心歸善,化解世界危機,惟有重振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

夫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宗教教育是主要的教育,是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

佛教為什麼說小始終頓圓,是五教,四教叫藏通別圓

天台智者大師的判教最著名的乃是五時八教說,五時是將佛陀說法分作: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及法華涅槃時等五個階段;八教則分作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和漸頓祕密不定等化儀四教。佛法可以分為;藏、通、別、圓、頓、漸、祕密、不定,稱為「八教」。所以把一代的時教可以分為這八個方面,但是這個稱名法門,這八個方面的這個教都包括在內了,所以叫「頓該八教」。「圓攝五宗」,禪宗一花五葉。臨濟宗,曹洞宗,仰宗,雲門宗,法眼宗。一句佛號是「頓該八教、圓攝五宗」。

中國佛教將之統攝為十大宗。小乘有俱舎宗、成實宗;大乘教理方面則有中觀、唯識、華嚴、天台這四個教門,另外還有四個宗門,禪宗、密宗、淨土、律宗合起來十大宗。

http://classic-blog.udn.com/arongshu9/7529685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07959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