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藝術】【基礎科研】藝術與科學的衰敗
2019/10/11 08:34:49瀏覽64984|回應22|推薦22

古羅馬在公元前一世紀達到巔峰,占領了所有地中海沿岸地區;因爲原本的共和體制效率太低,不可能治理這麽廣大的國土,於是無可避免地轉化為帝國。其後在第一世紀,以羅馬軍團為代表的軍事力量還沒有衰退,在幾個能幹的皇帝之下,仍然能有局部的領土擴展(例如在英倫三島),但是在内政、經濟和社會層面,腐化已經浮上臺面。我記得有一個英國歷史學家,在電視節目裏評論這一點,提到第一和第二世紀的羅馬皇帝雕像,說他們隨時間而越來越愁眉苦臉。

今日的美國,就像當年的羅馬一樣,在軍事上依舊稱雄世界,但是内部已經腐爛一段時間了。我在過去五年,詳細討論過美國各個方面的腐化過程,尤其是財閥為私利在國内國外肆意掠奪而造成的貧富不均;當然這個現象也被反映在學術界,特別是金融和經濟那兩門科目決定了這類政策在公共討論上的基調,所以也就被有意扭曲得最嚴重。

在距離腐爛核心較遠的學術領域裏,受美國霸權和國力衰退的影響相對間接,所以一般人往往不會把兩者聯想到一起。例如我多次仔細介紹的高能物理界,其實是在5、60年代承襲了曼哈頓計劃的光環餘蔭,獲得了與實際重要性不匹配的超額投資,所以一方面在二戰後30年就把人力所能及的成果都摘光了,另一方面它也習慣了容易來的快錢,内部人員既沒有脚踏實地的風氣,也無法快速削減規模和野心以適應不再有進步的新現實,其結果自然是成爲為發表論文而發表論文的玄學。

然而即使是在仍然有很大實際進步餘地的科學領域,如生醫學界,職業風氣和水準也有明顯的大幅下降。我曾多次提到當前科學界的可複製性危機(Reproducibility Crisis,參見前文《Google的量子霸權是怎麽回事?》的後註),嚴重到一般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只有1/9可靠,連《Science》和《Nature》這樣頂尖的期刊,可複製率也只有62%(例如悟空衛星的結果就是假的,參見前文《評悟空衛星》和《大婁子的零後果》)。

這種惡劣現象固然源自一個社會的老邁腐朽,以致失去了對事實真相的堅持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中國文化對學術界的非理性崇拜和縱容,源自幾千年來的歷史傳承,也是非常陳舊的;未來能否以一個新興工業國家的奮發精力來自我更新,還有待觀察),但是也有外發的因素。在可複製性危機這件事上,環境上的推力主要來自當前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極度分裂的戰國時代,2、30個主要工業國家在彼此之間的競爭壓力下,不得不超額並重複投資在科研項目之上,所以從事研究的人員數額遠超人類整體的實際需要,他們人人都面臨著Publish Or Perish的困境,然而不但沒有足夠的新突破來分配給每個實驗室,科研的專業性太高,品質很難立即斷定,所以魚目混珠的假大空自然成爲舉世皆然的普遍現象。

其實在藝術上,也有非常類似的演變。以我喜好的歌劇爲例,6、70年代之前成名的演唱家和現代的歌劇明星在音質和音量上的差別,簡直就不像是來自同一個物種,這還是在前者所遺留的錄音使用原始的技術,無法忠實保留高頻共鳴的前提下給聽衆的感受,如果Caruso或者Callas真能復生,現代的聲樂明星就非得要鑽到地洞裏去了。

如同前面有關科學界可複製性危機的討論,聲樂界的退化也來自多個方面的影響:首先是整體社會輿論不再堅持實用價值,容許一個行業做選美式的主觀自我評估(這尤其和高能物理類似);其次是音樂錄製、修飾、傳播、消費的科技大幅進步,使得不入流的歌唱也能被遮掩改進;最後則是現代大衆娛樂的類型不斷增加,使得真正關心聲樂的聽衆數量減少而且水準降低。

其實歌劇業的隱憂,最早源自二十世紀初麥克風的發明。原本歌手必須在能容納3、4000千人的歌劇院或甚至露天舞臺進行演唱,聲量不但要能壓過整個樂團,而且必須能傳送到近百公尺之外,所以唯一可行的方法,是經由多年的苦練開發出雄渾的胸音(Chest Voice)。在這個苦練的過程中,音質和音域都會有些許變化;一個歌手只有在成熟之後,才會被大師級的導演/指揮家根據所擅長的音質和音域,指定到適合的Fach(指歌劇歌手的專攻類別,例如女高音從輕到重,還分為抒情花腔、戲劇花腔、Soubrette、抒情、Spinto抒情兼戲劇、戲劇、和華格納,能力强的可以視需要上下各跳不超過一級)。

但是麥克風可以輕易彌補音量上的不足,連音質都會有所扭曲,其結果是一般聽衆反而偏愛另一種歌唱法,也就是英文裏所謂的Crooning(輕哼?輕唱? Sinatra是典型)。Crooning基本只用頭音(Head Voice,亦即只以頭顱作爲共振腔來發音),產生的音質特別清亮而且年輕,非常適合討好普羅大衆的流行音樂。

然而歌劇和現代流行音樂不同,它要求非常廣的音域,尤其是高音。Crooning若要產生那樣的音域,就必須拉高喉頭,並且用頸部肌肉去擠壓聲帶,這一來,音量進一步降低,爲了彌補音量的不足,一整套新的技巧被開發出來,叫做“Sing in the Mask”(“唱入面具”),也就是調整所有臉部的肌肉(包括咧嘴、伸舌,而傳統的技巧卻是嘴巴做長O型,舌尖後縮,成喇叭狀),使得顔面對高音的共振達到物理上的最大可能。但這是有很强的副作用的:首先是鼻腔成爲共振效果的重要來源,使得鼻音變得很濃重,每齣歌劇聽起來都像是法文(例如男高音Juan Diego Florez的演唱);其次是喉嚨被擠壓後,母音就含糊不清(例如i和e無法分辨,參考女高音Anna Netrebko的錄音);最後是這個技巧只對最高的音階有增强效果(但是變得很尖銳),中低音成為像蚊子一樣,幾乎完全消失。

在7、80年代(對應著HiFi麥克風的普及),這個速成的辦法逐漸占領了主要的音樂學院(很像超弦在8、90年代占領知名物理系的過程)。學生一進去,就依照當時的個人音域選定自己的Fach,但是年紀輕、聲音還不成熟,原本就不能確定未來的變化,所以這個選擇就很有彈性,結果是老師的偏見和學生自己的虛榮都影響其後的決定,最終大部分女高音往兩個極端(亦即花腔和華格納)走,雖然實際上她們的天賦是在中間段(例如抒情)。不依照自然天賦來發展,就更必須强調“技巧”,也就是用肌肉擠壓聲帶,不但進一步惡化音質音量,而且很容易受傷。其結果是歌手們老化得很快;原本極具天賦的,在這類訓練之下,也會越來越不入耳,尤其一唱現場就原形畢露,特別是露天劇場,例如1998年在紫禁城演出的《杜蘭朵公主》,不但是露天現場錄音,而且劇目是Puccini歌劇裏對音量音質要求最高的,結果自然是慘不忍聞。

以我自己爲例,30多年前一開始還不懂,主要又是聼錄音,所以也跟著群衆對像Renee Fleming或Marilyn Horne這樣的Crooner做追捧。但是我成爲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長期訂戶之後,覺得現場的戲劇感當然是很震撼,音樂卻總令人失望。經過幾年,發現連Pavarotti的音量都不怎麽夠,我只好改訂市立歌劇院的票,去聼年輕歌手在小劇院的演唱。

但是現場歌劇品質下降的結果,是聽衆不斷地萎縮,爲了維持收入,只能轉而走高級路綫,把以往的大衆娛樂,吹捧成高等文化。其實歌劇沒有什麽文學内涵,基本上只是隨便找個故事當藉口,給歌手們一個盡情展現歌喉的舞臺。現代的歌劇業反其道而行,音樂唱得一塌糊塗、亂七八糟,然後全力搞包裝,吹噓自己的文學性和藝術性,自然只能吸引有錢無腦的土包子來附庸風雅。紐約市立歌劇院最後破產了(因爲大都會歌劇院更豪華,對只想裝逼的有錢人遠遠更有吸引力),我也只能囘到Youtube上找上個世紀中期以前的錄音來聽。

中文裏的“文理學院”,在美國一般叫做“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也就是“藝術及科學學院”。之所以把藝術和基礎科研放在一起,是因爲前者求美、後者求真,都是應該與商業有點距離的純學術。這兩者被現實污染而腐化,是社會整體素質衰退的徵兆;畢竟一個無法分辨真假美醜的社會,是不可能有長期繁榮的。

【後註一,2022/06/30】小孩上了大學之後,常在電話裏和我談學業和生活上的經歷,這些觀察不斷地刷新我對美國新生代認知的下限:一個培育未來社科學術和政壇精英的大學,居然基本沒人在乎功課,個個濫竽充數,都是從高中開始就每天以謀求下一個頭銜來充實履歷表為唯一職志,所謂的工作時間都投入社交和Linkedin網頁上了;然而那些衆人搶破頭的學生社團和產學合作,錄取標準不但只看性別、膚色、和家世背景,如果面談時提起自己的成績和學術水平,居然會被指控為沙文主義者。結果自然是極少數天生好學的異類,只能被迫選擇同樣極少數還在乎真正工作能力的行業,例如量化交易。

今天看到這條新聞(參見《How Exactly Did EY Auditors Cheat on CPE Exams? Details From the SEC Order》),談到Ernst & Young内部的會計師資格考試,明知有簡單的作弊方法,公司卻多年視而不見,放任幾百人過關。我想指出,E&Y正是自由市場體制下專職負責審計企業賬目的監察機構,結果本身就是人人造假的賊窩,那麽整個體系的崩潰還會遠嗎?與此同時,中國的基礎科研和教育界,監察機構不是不存在、就是純屬擺設,那麽不是應該同樣會有隱性的系統性危害嗎?

【後註二,2022/09/09】最近計算科學界的大佬、Berkeley名譽教授(Professor Emeritus) Edward Lee站出來公開批評業内論文審查過程的腐化(參見《How I decided to call out the toxic culture of CS》),值得關心美國學術衰敗過程的讀者參考。請特別注意他的一個論點:亦即20年前爲了避免人情牽扯,將審查過程改爲匿名,反而引發嚴重的反效果。這是因爲有政治能量、能搞人情的,自然還是有辦法私下聯絡施壓;而一般誠誠懇懇做研究的人,卻因審查者不具名,而無法有效反映、抗議不公平的決定,以致政治性利益分配越演越烈。再加上黑箱作業完美保護了偷懶不細看論文和原本就居心不良、只想著要黨同伐異的審查員,於是學術論文的評鑒水準有了斷層式的崩潰。

當然,要將這個教訓應用在中國學術管理是簡單直接的邏輯推論,不過我還是稍作導引,以避免還沒有讀懂博客所有舊文的新讀者發生誤解:歐美學術界原本遵循的是原始的部落民主制,審查委員的定位是“志願者”,其工作被認爲不是權力、而是負擔。所謂的腐化,就是自然發生的權力尋租現象,而匿名顯然方便尋租,所以會有負面作用是可以事先預期的。但腐敗的關鍵其實在於難以用事實邏輯來挑戰的政治權力;既然中國學閥的權力是絕對的,那麽他們的腐化自然也是絕對的。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反而沒有超越事實與邏輯的絕對權力,腐敗程度也就遠低於學術界,這是博文《中國的學術管理問題來自基本的邏輯謬誤》的核心論點。

推論得再進一步,我們可以仔細分析檢視《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如何管理資本》首段所談的,資本為自身私利而鼓勵政治制衡(包括中央/地方均權、三權分立、新聞第四權等等)。其實只看理論的話,制衡似乎有道理,真正的問題在於實踐上被扭曲成為只管程序、不顧實質。這裏的“實質”是什麽?政治權力的確需要規範和節制,但唯一有益並合理的規範節制,來自對事實與邏輯的尊重:若是假設地方、立法、司法和新聞媒體能夠作爲事實和邏輯的通道,那麽對行政的制衡就會是正面的;但在資本和自私官僚虎視眈眈的影響下,若是政權不嚴格管理防範,這個假設不可能成立,畢竟若連中央行政部門都不能管好,談何其他單位?資本收買政治學和經濟學教授,篡改理論、純為制衡而制衡,自然會使那些部門行業成爲資本腐化公器的管道和經管人員尋租的基地,是絕對負面的影響。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ngyuanWang&aid=129978332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3/31 03:49
我在15樓提到的美國共和黨支持者對高等教育的反感,現在已驅動實際政治議程,從行政與立法方面對抗高教的白左文化了。例如許多州開始著手立法禁止州立學校在入學、雇傭與升遷方面考慮多樣性因素(見Chronicle: DEI Legislation Tracker),甚至廢除終身職教授制度(見AP: Conservatives take aim at tenure for university professors)。這固然是共和黨為了黨爭利益而為,我想請教這是否也會歪打正著,成為美國高校白左風氣降溫,開始從事一些務實改革的轉折點?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3-04-01 01:29 回覆:
不會。正反雙方爭吵這些議題的原本用意,就都純粹是政治鬥爭和轉移階級矛盾的需要,所以不論在大方向上如何做轉折,細節一樣會被扭曲得一塌糊塗;長此以往,越是不合理的糟粕越會被保留,因爲只有對既得利益者有利的政策才可能在反復反轉的環境下存活。這是體制的基本缺陷,不是個別案例上的掙扎能扭轉的。

南山臥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11/01 16:31

顏教授回國任教,且獨當一面,背後應有政府諸多助力,希望是個好的開始。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22_11_01_664748.shtml

颜宁即将全职回国,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2-11-01 17:37 回覆:
由於美國政府的迫害和社會經濟的歧視,自然會有越來越多華人精英想要回國。這裏的問題在於國内的學術風氣:如果權力和地位依舊被詐騙集團牢牢握在手裏,再多聰明才智之士的努力奉獻一樣要爲此而平白打大幅折扣。

pedagogicM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22/10/23 00:27
王博士,您之前在《龙行天下》所提及的“House of the dragon”在第一季烂尾了。虽然有Condel作为编剧,但是依然架不住白左在其中的破坏。其中的罪魁祸首Sara Hess就是典型的白左,其直接编写的第六集和第九集也风评不佳。不得不说白左在欧美文艺界无孔不入。希望中国能前瞻性的抵御白左以各种方式渗透的同时,也能积极做好占领文化和舆论高地的准备。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2-10-23 12:40 回覆:
我在十幾年前就不訂有綫電視了。原版的《GoT》是因爲小孩在初中階段喜歡,所以陪著看;現在他離家上大學了,我對這些劇集的興趣,基本只出自社會學研究的觀察需要。
在任何一個有意義的專業裏,天生有才華和願意下心血,都是非常難得的事,而且對自己才華和投入的驕傲正是培養職業道德品格的心理基礎。然而職業生涯是否成功,卻是現代人生的極重要評價標準,很多人無所不用其極;所以一旦有了任何像是Wokeness之類的終南捷徑,自然就會劣幣驅逐良幣,但那還只是第一層效應。在與群衆認知有關的行業裏,例如新聞、娛樂、政治、學術、科普等等,資本會進一步有意采行偏離才能和品德的提拔標準,以充分發揮它們作爲投名狀的作用。換句話說,正因爲這些人明白自己無才無德,所以他們對幕後財閥老闆的忠誠度是絕對的,而越是侵占公益的利益集團,對忠誠度就越重視。這個道理的適用性很廣,袁嵐峰這些娼妓被中科大推捧出來,也是出於同樣的邏輯考慮。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2/10/06 01:17
我看到紐約時報一篇報導《At N.Y.U., Students Were Failing Organic Chemistry. Who Was to Blame?》,說紐約大學因為醫學預科生投訴有機化學課太難,而開除了一位名師。美國大學生為了美化履歷表不擇手段已不是新聞,現在連一流學府都為了討好學生,在基礎科學課程上對成績放水,嚴格的老師反倒被認為不適任了。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2-10-06 07:32 回覆:
是的,我也注意到了。這件事特別離譜,是因爲美國大學裏,學生素質最整齊的專業就是Pre-med,隨便哪個學校,Pre-med學生必然是最用功、學業基礎最好、成績競爭最激烈的一群,而有機化學則向來是專門用以“Separate the men from the boys"的困難勸退關卡。在這樣的課程也因爲學生抗議就開除老師,的確是Wokeness玩過頭、大廈將傾的噩兆。

乌鹊南飞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9/19 02:57
只看身份和在有身份群体中选贤是天差地别的,后者是减少了人才基数,前者则基本取消了选拔,甚至有逆淘汰的趋势,比如wokeness和红黑五类,这类现象的出现象征着政治步入极端非理性的阶段。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2-09-19 08:07 回覆:
胡扯。我已經反復論證了,這不是靜態挑選的過程,事關一輩子前途,參與者必然無所不用其極地Game the system。選拔方又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再嚴格專注的選拔尚且不可能完美,事先開個大漏洞,那麽自然是最無恥、最無能、也最有裙帶關係、階級地位的人踩著有才華的人上位,豈只是“減少人才基數”而已。
不用心聼既有論述,不用心想已解釋的道理,浪費大家時間,禁言一個月。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9/18 04:17
先生在訪談節目中討論選拔人才時太重視政治正確,將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我想起在People v. O. J. Simpson影集中黑人檢察官Darden抱怨Affirmative Action的一段話,他是憑實力進大學的,但 ”every time I entered a classroom, I felt like people were staring at me, like I took some more worthy person's spot…and those feelings never leave”。 我想這種標準不但使得劣幣們不斷擠進來,也使得即使能受益的良幣們不屑參與其中,對體系的腐化力道是兩種力同向疊加的。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2-09-18 06:12 回覆:
因時間不夠,無法反復詳細論證,不過你説的正是我原本想要解釋的。以影視界爲例,有才華的女性編劇、製片人和導演也有,但她們不屑去炒作Wokeness,結果不但不受拔擢,還要遭到敵視打壓,最有名的案例是J.K.Rowling。

AbzX5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9/10 05:40
在AI学术圈, 不少顶级会议已经取消双盲审查而改用openreview的形式了(计算机一些方向由于发展速度太快, 传统方式显得周期太长, 所以顶级会议等于事实上的"期刊", 一般反而被认为比期刊更有影响力, 而原本"会议"同行交流的功能由举办"workshop"来代替). 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 可能氛围要健康些.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2-09-10 06:18 回覆:
科研學術成果評鑒,參與者都是專業人員、議題遵循明確邏輯,完全沒有黑箱作業或交由少數“院士”壟斷話語權的必要,應該追求絕對的公開、透明和民主。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7/30 04:46
先生曾提到美國有愈來愈多的educated poor階層對政治路線造成影響,請問那群人會開始反省【後註一】中所提虛矯浮夸的高教風氣嗎?他們之中應有不少有真材實學但不擅吹捧自己的人,是這種浮夸風氣的直接受害者。我想起Pew幾年前的一份民調 《The Growing Partisan Divide in Views of Higher Education》,顯示共和黨支持者對美國大學的印象開始反轉,多數認為大學對社會負面影響大於正面,大學教授行事不符合公眾利益,高等教育正往錯誤方向前進,等等。這固然有黨派極化的影響,其中應該也有不少務實人士看到其中的問題,形成反省力量。我認為在中國社會中「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很重,在社會上形成對大學的普遍反省力量比較難,因此應該著重於對敗壞風氣的預先防範,以及由上而下的管理。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2-07-30 06:44 回覆:
這裏的問題在於美國的高等教育體系正是白左教發源和壯大的溫床,而白左教的教義完全針對年輕人理想主義的偏好,加以扭曲利用,結果他們往往一輩子樂此不疲。另一個效應在於基礎教育的快樂化,所以真正具有理性思維能力的新生代逐步萎縮,現在早已成爲極少數,對當前極度不公平的體制毫無挑戰的能力。
至於共和黨,他們只是利用反對身份政治的正當批判作爲藉口,來換取黨爭利益,實際上他們更加是財閥的代言人,對固化上層階級的利益一樣堅持用心。
目前中國學術體系完全不受紀律和道德規範,造假、誇大、詐騙橫行;這有如一個社區容許自由殺人,那麽選拔不公這類搶劫式的犯行,自然也談不上禁止。

makludi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7/06 14:03
关于有关EY造假备注,有一则本质相似但形式不同的新闻。德国的线上支付公司wirecard财务有极其严重的造假,导致公司市值一夜灰飞烟灭,股票只能作为垃圾交易。此事首先由ft的记者dan mccrum以及paul murphy开始调查,期间甚至受到德国警察的调查威胁。联系博文中关于德国银行屡次暴雷的介绍,连讨论此事的美国podcast节目odd lots主持人都表示德国人的金融业作风和德国文化在世人心中印象相去甚远。想来应该是德国工业尚能保持节操,而金融新闻行业被美国文化腐蚀渗透彻底,恶劣程度甚至还更甚。中国制造业和理工科学术界干净程度尚不及德国,如若不在各行各业推行强力监管,如同wirecard这般的造假以后依旧会层出不穷。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2-07-08 07:27 回覆:
WireCard的確是極爲惡劣的案例;尤其事先官方曾經想要處罰、起訴《FT》,事後主犯在逃至今,都是匪夷所思的腐敗症狀。我曾討論過柏林Brandenburg機場和Stuttgart 21的貪腐案件,最後也是沒人認責,不了了之。德國如同日本一樣,在文化上也被昂撒有意滲透腐化,在衰敗的路上走在前列,成爲隨時可以視需要拿來宰殺充飢的走狗。

乌鹊南飞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6/26 21:41
这种追求速成的风气不仅在声乐,在器乐一样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人指出当今古典乐训练极度偏向演奏,而忽视其他知识(乐理和音乐史)和技能(作曲与即兴)(学习这些知识和科学训练颇有类似的地方: 钻研作曲家手稿,总谱,研究作品的背景(包括同时代其它有名没名的作曲家的创作惯例与当时的演奏规范——因为这会导致很多被当时人认为不言而喻于是没有写在谱子上的常规操作),分析曲子的结构,声部,独奏与其它乐器的关系,和声演绎的方式,作曲家是如何在不同声部中处理音乐的张力与和谐的,等等,从这些方面去理解作品,然后决定每个音如何处理演绎。这要求很好的乐理与音乐史基础,(音乐史也不是一本几百页概况五百年的通史,而是有时代细节尤其是同时代作曲家作品的细节的)  还需要一种探索精神和与学者足够的沟通,能够主动去阅读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导致现在这些演奏名家,如 哈恩,陈锐,James Ehnes 等,公开讲课时一点音乐内容讲不出来,只能讲些演奏技巧。演奏炫技的曲子还能不露馅,碰到一些深刻的曲子的时候就露出破绽了。比如哈恩的巴赫恰空,能出现一整个声部动机淹没在琶音下的错误。和中国学术界充斥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专家十分类似。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2-06-26 23:52 回覆:
我對器樂界不熟悉,無法獨立置評;不過聽你説來的確像是典型的内捲效應:競爭過於激烈,反而逼迫成員作弊或追求速成。
頁/共 3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