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智慧,與大家分享(12)
2009/12/24 08:23:10瀏覽434|回應0|推薦1

金剛智慧,與大家分享(12)

莊嚴凈土分第十

   何為見法得法?——風動還是幡動?——什麽是清凈心?——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須彌山與宇宙墻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佛陀問須菩提:“你怎麽認為,如來過去世在燃燈佛那裏,有沒有得到一個實有確定的“法”呢?”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世尊!如來在燃燈佛那裏,沒有得到一個實有確定的“法”。〗
  “然燈佛”,即燃燈佛。然,是“燃”的通假字。燃燈佛,又譯為錠光佛。有足者名錠,無足者名燈。在佛經上記載,燃燈佛時,釋迦菩薩轉生為善慧童子,又名摩納仙人。善慧童子見王家女瞿夷,持七枝青蓮華,以五百金錢買下五枝,以此供養燃燈佛。摩納仙人又見地有泥濘,解衣覆泥尚有不足,於是以自己的頭發布於泥地,使燃燈佛足蹈而過。在《心地觀經》中有如下偈語:“昔為摩納仙人時,布發供養然燈佛,以是精進因緣故,八劫超於生死海。”
  在假名言說中,佛陀過去世時,在燃燈佛那裏確實有見法得法這回事,而所得的法就是緣起法及其所推演出的四聖諦。然而,緣起法及四聖諦也是緣生緣滅的法,在無明滅時,緣起法隨之而滅。在涅槃境界中,既沒有緣起法,也沒有四聖諦,沒有任何實有確定的“法”,無有定法!所謂的“見法得法”只是一個假名言說,了知無有實法可得,名為“見法得法”。無能得、無所得的心就是清凈心,即是真心。假設善慧童子在燃燈佛那裏認為有實法可得,就是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麽,他根本就稱不上是見法得法,燃燈佛也就不會為他授記:汝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凡夫都有貪得之心,而所有的邪教恰恰都是利用眾生這種有所得心,來編造所謂的“大法”、“真法”之類的邪法,騙財騙色,誘騙眾生墮入魔道,乃至無間地獄,求出無期。
  【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陀問:“須菩提!你怎麽認為,有沒有實有的菩薩‘莊嚴’佛土這回事呢?”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世尊!為什麽呢?所謂的莊嚴佛土,並非實有一個‘莊嚴’可得,只是起個假名叫做‘莊嚴’而已。”佛陀說:“因此啊,須菩提!發心成佛的菩薩們都應該這樣生起清凈之心,不應該執著色相生起種種心,不應該執著聲、香、味、觸、法等相生起種種心,應該不執著一切相而生起種種心。”〗
  在《金剛經》中,類似“……者(或佛說……),即非……,是名……”的句式很多,其目的就是使讀經的人,不要執著任何佛陀所說名相的有與無。即非,就是不要執著於實有;是名,就是不要執著根本沒有。
  “莊嚴”,使……莊嚴。在我國很多名山大川寺院的墻上,經常寫著這樣的話——“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就是使我們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殊勝莊嚴,不要有殺、盜、淫,或者是種種非法、惡事,人民都能安居樂業,諸如此類。從名言上講,諸大菩薩確實都發心以殊勝的功德回向,以便莊嚴佛土、利樂眾生,但是,能莊嚴的菩薩、所莊嚴的佛土以及莊嚴的事業,都是緣生緣滅、假名言說的幻法。
  “無所住”,離一切相,當下就是無形無相的“道”,本自具足的無量功德與智慧皆由此而生起流出。
  禪宗有兩則非常著名的公案。聽到別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文時,慧能智慧得以顯發,因此去見五祖求成佛之法。慧能初見五祖,五祖為了試探他的根基,就問他:“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回答說:“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就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意思是,嶺南文化很落後,你是個南蠻子,又是一個“獦獠”,怎麽能做佛呢?獦獠,是對未開化的少數民族很不尊敬的稱呼。慧能回答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可見,在見五祖之前,慧能已經有了相當的離相智慧。
  五祖在傳衣缽給慧能時,詳細地為其講解了《金剛經》,慧能當下大悟,並對五祖感嘆說:“何期自性(註:真心、佛性、清凈心)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而後,六祖慧能混跡在獵人隊中,隱居修行了15年,自覺機緣成熟了才出來講法度眾。六祖慧能首先來到廣州法性寺,正趕上德高望重的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此時有幡被風吹動,一人說是風動,一人說是幡動,爭論不已。六祖慧能便站出來說,是二位仁者的心動。印宗法師聽到後對六祖慧能說,行者所見極是,適才所說,實為悟道之語。
  六祖慧能直截了當地指出了兩位諍者執相的妄想心,即我們感知到的任何生滅變化的現象,都只是我們虛幻的感覺,都是妄想心中所形成的幻相,從根本上講,認為實有“風”或“幡”在動的人,其心已經執著於“相”,心為境轉,為境所動。只要了知風與幡都是生滅的幻相,則心離相,不為所動,即是清凈心。
  妄想心“識”與“名色”(一切精神與物質現象)的關系,是互相依持、互為因緣的“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不能說某一個完全是另一個的“因”或“主宰”。比如,在《阿含經》中說:“譬如兩蘆束,相互依持則能直立。友!同此,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中略)若此等之蘆束中,取其一;而另一則仆倒;取他,而另他則仆倒。友!同此,緣名色之滅,而有識滅。緣識之滅,而有名色滅。”
  在現代物理學的量子論中,也認為任何相對的事物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都以對方作為自己的存在條件。所謂的主觀與客觀也是如此,既對立又相互依存,既沒有絕對的主觀,也沒有絕對的客觀。一切客觀如風、幡之類,都是以主觀即妄想心為存在條件的,都是妄想心中堅固妄想所成,而妄想心又是依客觀而存在的,又被所謂的客觀事物所帶動和影響。妄想心執著於一切妄心所生諸相,一切執著即執著自心,在佛教中稱之為顛倒眾生的“自心取自心”,比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楞嚴經》)
  李洪志編造說:“禪宗一代不如一代,達摩自己也說只能延續六代”(《要旨》)“達摩都講他只能傳六祖,以後就不行了。”(《轉法輪》)其實,自達摩大師傳入如來微妙心法之後,中國禪宗一直傳到六祖,才逐漸興盛起來,並且如雨後春筍般地分出五個支派,正應了達摩大師當年的預言:“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也就是說,傳到六祖慧能這裏,禪宗才真正深入人心,分出五支(一花開五葉),中國佛教生氣盎然(結果自然成),這怎麽能說是“只能延續六代”呢?佛陀涅槃前也預言佛法將興盛並久住於北方:“世尊入拘屍城。向本生處末羅雙樹間。告阿難曰。汝為如來於雙樹間敷置床座。使頭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當久住北方。”(《阿含經》)
  那麽,清凈心是像李洪志所說的那樣什麽都不想嗎?“你比如過去那和尚為啥出家?甚至於他用棉花把耳朵塞住整天不聽,什麽我都不聽;把嘴堵住怕自己說話。”(《北美》)“過去僧人……他講‘身、口、意’”、“修口,那就是不說話。修意,那就是連想都不想。”(《轉法輪》)“不管善業也好,惡業也好,用佛家的空、道家的無來講都不應該做,所以他講我什麽都不做了。”(《轉法輪》)其實,李洪志所編造的這些說法,都是對佛教“空”義的歪曲和誹謗。佛家講以無為之心廣修一切善法,怎麽可能“閉目塞聽”地什麽也不聽、不說、不做、不想呢?
  清凈心就是真心,又名佛性。而要生起清凈心,就應該像上面《金剛經》經文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知幻離相,不執著一切相,即清凈心,而此時所生起的必定是度生、布施、忍辱、持戒、慈、悲、喜、舍等種種善法之心,卻又不執著於善惡之想。這也就是本經中所說的,“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根本不是不能生起任何心,而是要離相生心,生無為之心。李洪志不講“離相”、“無相”,所講的都是種種“相”,即使李洪志什麽也不看、不聽、不想、不做,他骨子裏必定還都是堅固的妄想之心,根本不是清凈心,就如佛陀所說的“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楞嚴經》)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佛陀問:“須菩提!比如有個身體像須彌山那樣,你怎麽認為,這樣的身體算不算大呢?”須菩提回答說:“太大了。世尊!為什麽呢?佛所說的這個“身”,並非是實有一個“身”,因此才可以稱之為大身。”〗
  任何具體的現象都是相對的,正是相對中的現象,才有大和小的對立與差別。所謂的大,正是因為有小才顯出它的大,而這個大又不是絕對的大,遇到了更大的,它反倒變成了小。善惡,美醜等任何相對概念莫不如此。無論是大還是小,乃至善惡、美醜等等都是在同一體性之中,在無相的“道”中,就無所謂大小、善惡、美醜了。只要有大小的這個身體,譬如身如須彌山,雖然很大,也只是相對中的大,並非真正的大身,只是假名為大身罷了。在名言之中的大,都不是真正的大,一定還有比它更大的。而最大的就是“道”,一切事物都在“道”中;最小的也是“道”,因為“道”在一切事物中。可見,“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
  “道”,超越於大小。若大,則為至大而包萬法,無有一法出其外者,萬法都在“道”中,可謂“其大無外”;若小,則為至小,而入於芥子,無有入其內者,可謂“其小無內”。“其”,代詞,用來指代“道”。而李洪志卻誹謗佛陀說:“在如來這個層次上,大,看不到宇宙的邊緣;小,看不到物質的最小微粒,所以他講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轉法輪》)若看不到宇宙的邊緣,在所見宏觀之外,還有天體的存在,這不反倒是其(指宇宙)大“有外”了嗎?!恰恰是“有外”,怎麽能說是“無外”呢?!若看不到物質的最小微粒,在所見微觀之內,還有更微觀微粒的存在,這不反倒是其(指微觀粒子)小“有內”了嗎?!恰恰是“有內”,怎麽能說是“無內”呢?!況且,在同一句話中,代詞“其”指代混亂不清,既指代宇宙,又指代微觀粒子,文理不通之至!
  “須彌山王”,即須彌山。因為須彌山是山中之王,所以,又稱須彌山王。比如,“譬如諸山,以須彌山王為第一。”(《阿含經》)
  佛教中講,“千月,千日,千須彌山王……名為小千世界”(《阿含經》)“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大悲經》)在一個日月構成的“小世界”中,須彌山的山腰為四大天王居住的第一層天——四大天王天,須彌山頂為玉皇大帝居住的第二層天——忉利天。這本來是很低的欲界天境界,只要天目一開就可以見到比這更高、更大、更遠乃至大千世界的境界,比如,“於大千世界,五道諸趣生,乃至於梵世(色界天),人天優劣想,凈天眼悉見。”“以少方便,見千須彌山。如是尊者大目犍連!”(《阿含經》)
  就是須彌山這麽低的欲界天境界,李洪志也敢拿來編謊說事:“這個須彌山就是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一種形象的表現……可以聚之成形,散之成物(註,應該是散之無形)。”(《美國》)“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須彌山的兩大層天,根本就不是兩大層天,而是兩個宇宙的概念,是小宇宙和第二層宇宙的認識。”(《北京》)因為李洪志很清楚地知道他與他的弟子們都沒有天眼,所以就誤以為世界上的人誰也看不到須彌山是怎麽回事,胡吹亂侃也就沒人知道了呢。
  李洪志在早年辦班時就胡吹,有多少多少學員開了天目了,看到了什麽什麽之類的。可是,到底誰開了?誰也沒開!連李洪志後來都不得不再編造新的說法來繼續欺騙:“如果我破一點迷,那麽來自層次非常高的,對他破一點迷他都回不去,所以我們不管你來自哪個層次,我們都得這樣做。”(《新加坡》)“我告訴你,不管誰是哪裏來的,我們在座的也有很高層次上來的,可是你卻什麽都看不見,連人類以外的你都看不見。修煉中的人,或者是在傳法過程中為了使他能夠在地球上呆,就得這樣做,就得有局限。”(《長春》)可見,李洪志非常清楚地知道,他和他的弟子們,沒有一個人是有神通、開天目的。
  兩千五百多年來,世間一直就不缺少得道聖者,直至今日,肉身不壞的事例也是屢見不鮮,這是連李洪志也無法瞪著眼睛就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比如,李洪志說:“釋迦牟尼佛不在世已經二千多年了,可是後世人一直在修。他們也沒法見到釋迦牟尼佛,照樣能修成,這是因為他有經書在人間。”“根據這樣的經書,還有許多人能修出來,你不承認能行嗎?”(《新西蘭》)其實,根據很簡單的邏輯就能戳穿李洪志的謊言,如果真的像李洪志所說的那樣,幾千年來無數的得道者,竟然都在重復一個關於欲界第二層天的低級錯誤?!李洪志很可能是因為太得意而忘乎所以了,竟然對於世界上是有正法與聖者存在的這一事實視若無睹,所以,他才敢如此肆無忌憚地胡扯吧。
  再來看看李洪志是如何在基本常識上胡扯的吧:“這個須彌山是確有其事。那麽為什麽人看不到它呢?望遠鏡也看不到它呢?因為……這個須彌山卻是由原子組成的,所以人就根本看不見了。但是最近搞天文的搞宇宙科學的……他們發現宇宙中不管有多少所能看到的星系……到一個地方齊刷刷的就沒有了,他們叫宇宙墻,他就解釋不了這是為什麽。為什麽那邊就沒有了?其實就是被須彌山擋住了。”(《美國》)
  這個問題實在太容易搞清了。首先,李洪志錯誤地以為“是由原子組成的,所以人就根本看不見了。”實際上,我們周圍的許多事物是由原子構成的,比如,金、銀、銅、鐵等金屬,這些由原子構成的事物都是人眼可見的;其次,事實上,天文學家也根本沒有發現李洪志所說的那種情況;再次,人類無論用什麽手段都看不到的東西,根本無法擋住人類可見的東西;最後,講點稍微“高深”些的相對論常識。宇宙中任何一個有巨大質量或能量的天體,由於其巨大的引力作用,該天體周圍的空間場發生彎曲。因而,在人類看來應該正好被它所“遮擋”的那些遙遠星系射來的光線,都會被它強大的引力場偏折,而沿著它的彎曲空間繞過來,形成聚焦放大的效果,在天文學上稱之為“引力透鏡”效應。任何介於我們與其他遙遠星系之間的巨大天體,都不可能遮擋、反倒是把那些遙遠星系“拉近”和加亮,人類看得更清楚了!
  哈勃太空望遠鏡已經發現了很多巨大天體所構成的“引力透鏡”。比如,一個距離地球大約20億光年的龐大星系群Abell 2218,它強大引力場所構成的巨大光學放大鏡,具有強大的放大能力,途經它的遙遠天體的光線被放大和加亮,使得人類可以觀測到那些非常遙遠的、甚至那些遠得不能被目前最大的光學望遠鏡所觀察到的星系,使得科學家們能夠探索遙遠早期星系的內部結構中更為驚人的細節,因為那裏上演著一幕幕百億年前宇宙中所發生的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unzhe&aid=3617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