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1/06 10:14:35瀏覽1009|回應0|推薦1 | |
日本作家林真理子在小說《平民之宴》裏,描寫了壹種“怪獸家長”。
“怪獸家長”是指那些為孩子成績抓狂的家長。他們有些曾經堅信要給孩子快樂的童年。然而當孩子剛讀小學壹年級,功課跟不上,考試墊底,他們關於教育的自信瞬時垮塌了。
以成績論英雄的時代,競爭這麽激烈,誰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將來居於人下?結果卻是這樣的怪現象,越是負責的父母,就愈會養出不負責任的孩子。越是關註孩子點點滴滴的父母,越是得不到孩子的理解。
1965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提出了衡量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指標:“回應”與“要求”。
此前的研究大多認為,理想的教養模式是父母在“回應”和“要求”兩個方面的程度都比較高,即父母壹方面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對孩子的需求進行回應,而不是漠視、放縱;另壹方面,又要求孩子擁有責任心與獨立的人格。這樣培養出的孩子普遍具有較高的自我評價,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較高的安全感。
“過度教養”的父母往往都表現出過高的回應程度。
高回應的父母,會把孩子當成生活的中心,認為孩子的需求至高無上,將與孩子相關的活動放在家庭活動的第壹優先級;另壹種高回應的父母則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永遠正確、優秀,從而不能接受學校老師或他人報告的缺點和錯誤。
他們用壹種近乎窒息的手段,將孩子的人生控制、綁架、按自己的意願強行改造。之前很火的朱雨辰媽媽,每天淩晨4點起來為兒子煮梨湯,哪怕兒子過度肥胖或上火也不肯停下。
另壹方面,他們會將自己過度卷入孩子的生活,在各個方面控制孩子的行為。尤其表現為侵入孩子的隱私,比如溜進孩子的房間偷看日記,檢查孩子的短信和電話,並趁孩子不註意時突然出現,看孩子在做什麽等等。
對孩子過度教養,可能壹時間讓孩子更愛父母,但是等他們長大之後,問題就來了。因為孩子長大之後,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會去組建自己的家庭,他對愛如何定義、如何輸出、如何感受,都和小時候的經歷息息相關。
父母應該避免對孩子的過度教養與保護。每個人都需要壹個足夠的心理空間。避免過度教養首先要給孩子空間,意味著我們要尊重孩子,適當“遠子”,要有“孩子是孩子,我們是我們”的邊界意識。要讓孩子明白,妳除了他之外,妳也有夢想,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黃磊的女兒多多13歲染發、打耳洞、戴戒指,黃磊曾在壹個采訪中回應,“我從未把她當成孩子,她是壹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她”。
給孩子空間不是放任孩子,而是學會讓父母在嚴與慈之間找到平衡,父母最需要學習的是:在恰當的時候,停下腳步,放下雙手,讓孩子慢慢往前走,不需要妳們,只有他壹個人。
帶孩子看世界,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與他們壹起親近大自然,把他們的壹生當壹生看,而不是某壹場考試。妳快樂了,妳的孩子也能快樂;妳幸福了,妳的孩子才知道什麽是幸福。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