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智慧,與大家分享(10)
2009/12/11 09:15:27瀏覽408|回應0|推薦1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三千大千世界——付出與得到有多大關系?——梁武帝與達摩祖師——財布施與法布施——為什麽說一切諸佛及諸佛之法皆從此經出?——先有佛還是先有法?——羅漢之法就是佛法——諸佛平等,無有大小與高低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陀問:“須菩提!你怎麽認為,假如有人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種種珍寶,用來行善布施,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太多了。世尊!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此人所得到的這個福德只是因緣所生幻相,不是福德的清凈本性,所以如來才會說福德很多的。”佛陀說:“假設再有這樣一個人,在這部經中,領受記誦哪怕只有四句構成的一個偈語,並為他人解說,這個人所得的福德,比前面那個用無數珍寶布施的人所得的福德還要殊勝得多。為什麽呢?須菩提!一切諸佛和諸佛的佛法,都是從這部經生出的。須菩提!我所謂的佛法啊,也不要執著實有一個真實確定的佛法。”〗
  幾百年前,人類最頂尖的科學家還在為地球與太陽誰是中心的問題而爭論,而早在此前二千多年的釋迦佛就告訴他的弟子們,一個日月系統是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構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構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構成一個“大千世界”。由於“大千世界”是由三個“一千”相乘得出的結果,因此又稱其為“三千大千世界”,相當於十億個“小世界”構成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宇宙中有無量恒河沙數那麽多“三千大千世界”,哪裏都不是中心。李洪志說:“釋迦牟尼還講了三千大千世界學說。他說我們這個宇宙中,我們這個銀河系中,有三千個像我們人類一樣存在著色身身體的星球。”(《轉法輪》)看來,李洪志是把佛陀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三個“一千”相乘——“三千”,錯解為“三千個”了。
  假如現代人生在佛陀時代,當然也很難相信宇宙是由無數“三千大千世界”構成的這種說法。其實,此類釋迦佛說過而當時人類難以置信的事情太多了,現在科學已經證實的就已經非常多了。比如,古代人類通訊的方式很落後,近距離可以用喊話、旌旗、號炮、擊鼓、鳴金、火把等,距離遠一點就可以點燃烽火,再遠可以用快馬或飛鴿傳書等。而人類用“光波”——電磁波進行通訊最多也不超過二百年,這是古代人做夢都想不到的事。然而,即使是現在的固定電話,都是通過光纖中的“光”在傳播聲音,廣播與電視更是可以用“光”向全世界現場直播聲音乃至圖像。現在的科學家還在向宇宙中廣泛地發出含有人類問候語的電磁信號——“光”,期許會有外星人能夠收到並聽懂、讀懂“光”中的聲音或信息。
  在此之前,古代人類是絕對想不到、也絕對不會相信,用“光”可以把自己說話的聲音傳遍世界。可是,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佛就告訴他的弟子,怎樣可以使三千大千世界或更大範圍內的眾生聽到他的聲音:“阿難!於此如來以光滿三千大千世界,彼等有情(眾生)若知其光,如來則於其時發音,令其聞聲。阿難!如是如來發音聲,令三千大千世界得知,或復希望可令更遠者得知。”(《阿含經》)現代人了解這個道理也許不以為奇,可是誰會相信這個道理竟然寫在兩千多年前的經書上呢?
  要知道,即使是七十多年前,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埃倫菲斯特,就是因為對難以置信的相對論與量子論實在無法理解和難以接受而崩潰自殺了。他在留給愛因斯坦和玻爾等好友的信中說:“這幾年我越來越難以理解物理學的飛速發展,我努力嘗試,卻更為絕望和撕心裂肺,我終於決定放棄一切。”後來,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最近幾年中,由於理論物理學經歷了奇特的飛躍式的發展,這種狀況更尖銳了。一個人要學習並且講授那些他並不衷心贊同的東西,總是一件困難的事,這對於一個耿直成性的人,一個認為明確(註:電子、光波等竟然沒有明確的相等等,法無定法)就意味著一切的人更是一種雙重的困難。”可是,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佛就把相對論與量子論的基本原理講給他的弟子們了。對此,這裏不便詳述,建議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閱讀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以下簡稱《物理學之“道”》)一書。
  在此經中所說的“七寶”,是指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渠、瑪瑙等七種。現在,如果誰有幾億元人民幣,就應該算是很富有了,誰也不能說這個人的福報不算大。可是,有的珍寶僅僅一件就價值連城,比如,“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史記》)如果誰有一大箱奇珍異寶,那麽這個人就可以算是富可敵國了。那麽,如果誰擁有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種種奇珍,誰敢說這個人的福報不大呢?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我們離最近的另外一個“太陽”的距離就有約40萬億公裏,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10億個“太陽”,這個空間範圍之大,顯然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能力之所及。因此,擁有充滿“三千大千世界”那麽多奇珍異寶的人,其福報可以說是非常大了。
  “財布施”是修福的一種方法,可以把已有的福報放大,即常說的“舍一得萬報”,就如春天種下種子,秋天可以收獲比種子多很多倍的糧食。比如:“本種一核,收子無限,施一得萬倍”(《罪福報應經》)“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報。施外道離欲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須陀洹得無量報。”(《優婆塞戒經》)“若有智之士得此財貨。當廣布施。莫有所惜。復當得無極之財。”(《阿含經》)那麽,如果有人不僅擁有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種種珍寶,而且還以這些寶物用來布施,這個布施的福德可就又要大很多倍了。註意,凡夫的有相布施與聖者的無相布施不同,有相布施所得的福德大小,與所施物和布施對象緊密相關。
  李洪志之所以會有“你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轉法輪》)這種愚蠢的說法,是因為“布施”會有如此殊勝果報的道理,是李洪志根本想不到、也很難理解的。由此,我們也很容易理解,為什麽在“法輪功”裏面根本不講、乃至反對“布施”了。他反對“做件好事,施舍點錢財”的理由就是:“煉功人不講積德,我們講守德。”(《轉法輪》)“咱們講做件好事,施舍點錢財,你看現在街上要飯的,有些是職業要飯的,他比你都有錢。”(《轉法輪》)“法輪功”反對“布施”那可不僅僅是理論上的,而且是有實際行動的。比如,常德市第三任“法輪功”輔導站站長,就是由於為抗洪救災捐款1000元而被撤換了。
  有相的福德才能說有大小、多少。而福德的性質或本質,即所謂的“福德性”不是現象,因此沒有大小、多少。比如,一滴水的濕性與大海水的濕性並無差別。無相布施,心與道合,即得福德性,無量福德皆由此清凈本性中顯現。
  在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菩提達摩大師,出家前是南印度香至國的三王子,像釋迦佛一樣也是太子,後來隨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出家修行。般若多羅圓寂前囑咐達摩說,吾滅度後67年,要將正法眼藏和衣缽傳到震旦(中國),那裏弘揚佛法的機緣就成熟了。當般若多羅祖師說這番話的時候,達摩已經50多歲了,師父竟然告訴他67年以後,也就是當達摩120多歲時到中國去弘揚佛法。當然,一般人好像很難理解和接受,誰知道自己哪天死啊?!67年後,120多歲的達摩祖師來到中國。梁武帝得知來了一位印度高僧,非常敬仰,就派人專程迎接達摩祖師到金陵(南京)弘揚佛法。
  一次,梁武帝與達摩祖師之間有如是問答。
  梁武帝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說:“並無功德。”(註:有為之心所做功德並非實有。)
  梁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說:“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梁武帝再問:“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說:“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註:空寂就是離相。)
  梁武帝接著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祖師回答說:“廓然無聖。”(註:廓然,指第一義的空寂、涅槃,此中無聖無凡。)
  梁武帝最後問:“對朕者誰?”
  達摩祖師回答說:“不識。”(註:“我”即無有,何言是誰?!)
  達摩祖師所答一一契合實相,只可惜梁武帝聽不懂真正的佛法,反倒以為達摩祖師根本不懂佛法。見不應機,達摩祖師就一葦渡江北上,到了少林寺,於後山洞中面壁禪修,一坐九年,等待機緣成熟。後來,梁武帝問國師,達摩祖師所答到底是什麽含義,明白後,梁武帝當然很後悔,竟然見到聖人卻不“認識”,派人去請,卻再也沒請回來。
  除了“財布施”以外,還有一種修福的方法,那就是“法布施”,而“法布施”比任何形式的“財布施”都要殊勝。佛陀在經中說:“有此二施。雲何為二。所謂法施、財施。諸比丘。施中之上者不過法施。是故。諸比丘。常當學法施。”(《阿含經》)為什麽“法布施”要殊勝於所有形式的“財布施”呢?原因就是,諸佛都是因為“法”才證得無上佛道的。“諸佛如來皆從般若波羅蜜生。以法供養。即是供養諸佛如來。不以資財而為供養。法供養者。諸供養中。最為第一。”(《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兩個人在一起,所能造的最大福德就是,一人講經,一人聞法。講法的人所得福德無量無邊,聞法的人所得福德也一樣是無量無邊的。比如,“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用以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圓覺經》)李洪志所講的那種,一個人得德,必有另外一個人失德,是沒有見“道”凡夫的“有相”妄想。無相的“道”生天地萬法,無量無邊福德皆從“道”中出而無有窮盡!
  “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受,有時又稱信受,就是於心相信領受;持,記憶不忘。一個人既然能夠“受持”,就沒有不認真讀誦乃至思維法義的。而思維法義,屬於“修類福業事”,其福德勝於一切施類與戒類福德。四句偈,佛家習慣於用四句話構成一個完整的所謂偈語,來說明一切現象是緣起的,或者是無常的,諸如此類。比如,此經後面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四句偈,即一個完整的偈語。佛陀說,“一偈之中。盡具足諸佛之教。”(《阿含經》)因而,受持《金剛經》的任何一個四句偈或者一小段經文,就是受持整部《金剛經》,也就是受持全部佛法。受持是自利,為他人說,是利他,自利利他是菩薩行,“當如是學,自利,利他,自他俱利。”(《阿含經》)
  有的人對諸佛和諸佛的法都是從《金剛經》中生出的有種種疑問,比如,是先有佛陀還是先有這部《金剛經》、是先有其它佛經還是先有《金剛經》,諸如此類。
  其實,這些問題都是不了解佛陀所說法的真實含義所致。《金剛經》所講的道理就是,宇宙中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產生與滅亡的唯一根本原則是“緣起法則”,一切諸佛都是因為了悟“緣起法則”而證得涅槃,諸佛所共同證悟與宣說的也都是同一個“緣起法則”,任何一部佛經所講的也都是這個“緣起法則”。因此,也可以說,諸佛和諸佛的法都是從任何一部佛經中出的。而實質上則是,諸佛和諸佛的法都是從任何一部佛經所講的唯一道理“緣起法則”中出的。比如:“此緣生法。即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即諸佛所歸趣處。”(《阿含經》)而任何一部《阿含經》所講的也都是緣起法,因此,《阿含經》也是一切諸佛所說的法。比如:“四阿含義。一偈之中。盡具足諸佛之教。及辟支佛、聲聞之教。”“增一阿含則是諸法。諸法則是增一阿含。一無有二。”“其有輕慢此尊經者。便為墮落為凡夫行。何以故。此。優多羅。增一阿含。出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阿含經》)
  李洪志誹謗釋迦佛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功開悟之後,不是一下就達到如來這個層次了。他在整個49年的傳法當中,也是在不斷的提高著自己。他每提高一個層次的時候,回頭一看自己剛剛講過的法都不對了。再提高之後,他發現講過的法又不對了。等他再提高,他發現剛剛講過的法又不對了。整個49年,他都是這樣不斷的升華著,每提高一個層次之後,發現他以前講過的法在認識上都是很低的。”(《轉法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傳法,一開始還沒有達到如來,有些講過的法是多少年前講過的。可是,他在不斷的講,到他晚年涅槃的時候講過的東西和前邊的差異很大。因為他也在不斷的認識,不斷的提高,他也在不斷的修。其實他沒有給人留下宇宙的理法,是現代人把它叫做法,叫經書。”(《轉法輪》)
  事實上,釋迦佛從開悟那天起,所講的法就根本沒變過,都是緊緊圍繞“緣起法”所宣講的,《阿含經》、《金剛經》乃至最後所講的《涅槃經》莫不如此。為什麽筆者不斷地引用《阿含經》的經文,來為《金剛經》作證呢?不真正懂得佛法的人,往往會誤以為《阿含經》很低,是釋迦佛所講的所謂“小乘羅漢法”,根本想不到《阿含經》具足一切佛法,一切諸佛都是由《阿含經》而得成佛的。很少有人敢誹謗說《金剛經》所講的不是諸佛成佛之法,可事實證明,諸佛及諸佛之法乃至《金剛經》皆從《阿含經》中出。諸佛之法根本上唯有一乘,只有一個法,沒有什麽小乘法、中乘法、大乘法,如果非要講有所謂不同的“乘”,也僅僅是學法修行者的發心與智慧上有差別,法上沒有差別。比如,在佛陀所講的最後一部經《涅槃經》中說:“十二因緣(緣起法),下智觀故,成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可見,三乘同為一乘,都是同一個法,只是偏圓與權實的不同罷了。李洪志那自以為聰明的臆斷“羅漢之法非佛法”,也是完全錯誤的,正確的論斷恰恰應該是:羅漢之法即是佛法!
  為了混淆是非,李洪志還說:“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法是佛法,釋迦牟尼佛講過他前面還有原始六佛,那麽原始六佛講的法是不是佛法呢?未來佛,彌勒佛講的法是不是佛法呢?那麽還有象恒河的沙數一樣多的如來講的法是不是佛法呢?到底誰是佛法呢?釋迦牟尼佛能代表所有的如來嗎?代表不了。釋迦牟尼佛能代表整個佛法嗎?代表不了。”(《新西蘭》)“釋迦牟尼佛是在講原始六佛所講的法嗎?彌勒如果下世會重復釋迦牟尼佛講的話嗎?一切度人的覺者講的都是自己所證悟的法,傳度於人。”(《悉尼》)
  在《邪說俱全的“法輪功”》一書中,我們曾經專門寫了一篇《何為“七佛”?》的文章,批駁過李洪志“原始七佛”之說。後來,李洪志不得不對此作了相應修改,把包括《轉法輪》在內的所有出現“原始七佛”的地方,都改為“原始六佛”,以為這樣就可以蒙混過關了。可是,這樣一改反倒錯上加錯,錯得是一塌糊塗了。詳細的剖析這裏從略,可參見《天鑒之轉正法輪》中《補漏洞,“主佛”修改“大法”;求捷徑,“大師”偷窺“天鑒”》一文。
  實際上,包括釋迦佛在內的“過去七佛”,都是通過觀察緣起法而證得涅槃的。比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毗婆屍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及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證得涅槃)。屍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即於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含經》)因此,恒河沙數一切諸佛所講的都是佛法,即都是同一個緣起法,其中任何一尊佛都能代表所有諸佛,釋迦牟尼佛也能代表整個佛法。彌勒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彌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無上正真之道。”(《阿含經》)他在下世時也會重復釋迦牟尼佛所講過的佛法,而且所度的人也都是釋迦佛的遺教弟子!比如:“又彌勒第三之會九十二億人。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爾時。比丘姓號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諸聲聞皆稱釋迦弟子。”(《阿含經》)
  李洪志誤以為,不同的佛在證悟上會有種種差別呢:“每一個覺者都有自己在宇宙法理中證悟來的自己的一套理,對宇宙的認識形成了自己一套東西。”(《費城》)“每個如來的認識與修煉方法卻不一樣。為什麽呢?大家知道,佛的能力各異,每一個佛都不一樣,這個佛有這樣的本事,那佛有那樣的本事,可是都在一個境界當中,能力都不一樣。”(《美國》)實際上,佛佛道同,沒有任何差別!比如:“三世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清凈戒法、智慧、解脫、神通妙行,皆悉同等。”“諸佛世尊皆同一類。同其戒律、解脫、智慧而無有異。亦復同空、無相、願。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莊嚴其身。視無厭足。無能見頂者。皆悉不異。”(《阿含經》)
  更可笑的是,李洪志竟然胡謅說:“修哪一門看哪一門的經,那經可不都是釋迦牟尼講的。看《華嚴經》修成後去華嚴世界,看阿彌陀佛經的去極樂世界,後人以為經書都是釋迦牟尼的呢,所以你一摻修之後哪個佛也不管你了。現代人信佛都有一個想法:都是佛,拜誰還不行?都是佛的書,看誰的不行?那是人的想法。”(《休斯頓》)李洪志也太缺乏佛教基本常識了吧?難道李洪志以為《阿彌陀經》是阿彌陀佛到人間來講的經啊?那麽,我很好奇,這到底是什麽時候發生的事啊?另外,李洪志可否說說看,《華嚴經》是哪尊佛、何時來人間講的啊?李洪志哪裏知道,《華嚴經》中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凈土五經》之一,哪有“看《華嚴經》修成後去華嚴世界”的說法啊?!實際上,確實是:都是佛,拜誰都行,都是佛經,看哪部都一樣。李洪志的那種說法連人的想法都算不上,純粹是魔說。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unzhe&aid=3577820